购物车
我的足迹

书写新时代民生建设新篇章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书写新时代民生建设新篇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 展思想,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就保障和改善民生作出 一系列重要论述,系统回答了为什么要保障和改善民生、怎样保 障和改善民生等重大问题,创造性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 战略,推动我国民生领域实现了历史性突破、战略性创新、开创 性进展,使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 了新高度,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论述,既着眼顶层 设计又针对现实问题,既立足中国实际又放眼世界发展,既有战 略谋划又有政策指引,价值理念一以贯之、目标导向清晰明确、 思路举措不断拓展,体现了鲜明的时代主题、严密的内容体系、 原创性的理论成果,展现出强大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 因时代而发、为时代而论,科学分析和回答新时代保障和改 善民生的重大课题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论述,是在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深刻变化的历史 条件下,为深入解答新时代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重大时代课题而 形成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对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出了新 的现实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 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重大判断,深刻反映 了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明确了解决当代中国发展主要问题 的根本着力点,为新时代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提供了重要指引。 从需求看,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美好生 活的需要呈现新的特点。在解决“有没有”的基础上,人们对美 好生活的需求更加体现为“好不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更 加广泛、更加多元,某一方面的短板和不足都可能影响整体体验 和实际感受。人们不仅追求个体生活品质,也对民主、法治、公 平、正义、安全、环境等社会生活品质提出更高要求。不同地区、 不同群体对经济发展的感知不同,对政策施行的体验有别,对美 好生活的评价多样化。 从供给看,我国幅员辽阔,城乡区域之间发展水平存在差异, 东部和中西部地区之间、城市和农村之间对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支 持力度存在差异,不同职业群体所面临的现实需求特别是民生痛 点、堵点也有所不同。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必须解 决供给不充分问题。这不仅要求进一步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满 足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需求,而且要求通过不断推动国家治理体 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补足在民主法治、生态治理、公共服务等 方面的制度短板。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为新时代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了新 的坐标,进一步凸显了保障和改善民生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 重要意义。这就要求将保障和改善民生置于现代化建设更加重要 的位置,更加注重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来思考和谋划、部署 和推进。 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践,对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出了新 的发展命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的 最终目的是人民幸福安康。只有不断把改革发展成果转化为人民 生活品质,发展才有意义、才可持续。 推动高质量发展,不仅意味着经济指标增长和收入水平提高, 还意味着通过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绿色转型等,提供品质更优、 层次更高、类型更多的物质文化产品,为全方位改善和提升生活 品质提供物质保障。高质量发展为高品质生活所需要的产品和服 务供给提供支撑,为高品质生活构建起稳定、公平、可预期的制 度环境,让不同人群共享发展成果。人民生活品质的提高,意味 着需求层次提升、需求类型丰富、需求结构优化,进一步激发消 费活力,有利于扩大内需,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消费支撑。高品质 生活还为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助力,推动相关产业提质升 级,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一个事关国计,一个连着民生, 共同指向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实 践和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揭示了发展的目标导向和动 力支撑,凸显了民生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地位作用。要 把推动高质量发展同打造高品质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在发展中保 障和改善民生。 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擘画了 新的蓝图。2024 年 4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提出:“中 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这一重要论断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 价值取向和奋斗目标,将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的突出位置,深刻揭示了民生建设的时代意义。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党的十九大提出“朝 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党的二十大提出“中国式 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 定》提出“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 务”。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首先要通过全国人民共同奋斗把“蛋 糕”做大做好,然后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正确处理增长和分配的 关系,把“蛋糕”切好分好。要坚持民生为大,把保障和改善民 生融入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 视野宏阔、思想深邃、立意高远,形成了内涵丰富、逻辑严 密、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 理论的体系化是理论成熟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八大以来,习 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运筹帷幄,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的 结合上系统论述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根本保证、根本目标、基本 原则、重要方法、重点任务、重要保障等,提出了一系列极具战 略性、前瞻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形成了内涵丰富、逻辑严密、 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个重 大课题。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的根本保证。中 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老百姓过上好 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检验我们党一切工作 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 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民生连着民心, 民心关系党的生命。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持续保障和 改善民生,我们党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保障和改善民生,涉及经济社会的多个领域,既有复杂性, 也有长期性。党的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