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在初一年级家长会上的发言:以“终身”为尺,绘就孩子成长的长远图景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在初一年级家长会上的发言:以“终身”为 尺,绘就孩子成长的长远图景 教育的本质,是为孩子的未来奠基,而非仅着眼于当下的分 数与短期成效。当我们将目光从“一时的优秀”转向“一生的发 展”,便会发现,真正的教育应围绕孩子的终身发展、终身幸福 与终身成长展开,在习惯、能力、学习认知三个维度播下种子, 让孩子在漫长人生中持续汲取养分,成长为独立、幸福、有潜力 的个体。 一、以终身发展为基,筑牢习惯的“成长基石” 习惯是伴随人一生的行为模式,良好的习惯如同为孩子装上 “自动驾驶系统”,在未来的生活与工作中无需刻意用力,便能 自然走向正向轨道。立足孩子的终身发展,培养作息、家务、运 动三大习惯,正是为这一系统搭建核心框架。 规律作息是终身健康的“底层代码”。童年时期的作息习惯, 直接影响孩子的生理发育与认知能力,更会内化为成年后的生活 节律。如今,不少孩子因沉迷电子产品、学业压力等原因熬夜, 不仅导致白天精力涣散、注意力不集中,长期下来还会损伤免疫 系统与神经系统。家长与学校需共同构建“作息守护机制”:学 校通过合理安排课后服务时间,避免作业过量挤占休息;家庭则 应制定固定的作息表,比如小学阶段 20:30 前入睡、初中阶段 21:30 前入睡,同时减少睡前电子设备使用,用亲子阅读、轻 声交流替代屏幕刺激。当规律作息成为习惯,孩子会在成长中逐 渐体会到“精力充沛”带来的优势——课堂上思维更活跃、运动 时耐力更强,成年后也能更好地平衡工作与休息,避免因作息紊 乱引发健康问题。 家务劳动是终身独立的“生存课程”。许多家长存在“重学 习、轻劳动”的误区,认为“孩子只要把书读好就行”,却忽略 了家务劳动对培养责任感、自理能力的关键作用。事实上,叠被 子、整理书桌、洗碗、扫地等看似简单的家务,本质是在教会孩 子“对自己的生活负责”。让学生每天承担 15 分钟家务,一学期 后,参与实验的孩子不仅自理能力显著提升,在班级活动中也更 愿意主动承担任务,责任感更强。家长应根据孩子的年龄分配合 适的家务:3-6 岁孩子可负责摆放碗筷、整理玩具;7-12 岁孩 子可承担扫地、洗碗、照顾绿植;13 岁以上孩子可参与买菜、 做饭、打扫卫生间。当孩子在劳动中体会到“付出就有收获”, 不仅能学会独立生活,更能理解父母的辛劳,培养感恩之心,这 些品质将伴随他们走向社会,在合租、组建家庭、职场协作中展 现出更强的适应力。 坚持运动是终身活力的“能量源泉”。运动不仅能增强体质, 更能塑造孩子的意志品质与情绪调节能力。现代社会“久坐模式” 盛行,不少孩子课余时间沉迷电子产品,导致肥胖、近视率上升, 甚至出现情绪低落、抗压能力弱等问题。教育部明确要求“保证 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 1 小时体育活动时间”,正是为了让运动 成为孩子的习惯。家长与学校可共同营造运动氛围:学校可开设 跳绳、篮球、武术等特色体育课程,定期举办运动会;家庭则可 选择亲子运动,如周末骑行、傍晚散步、假期爬山。长期坚持运 动的孩子,不仅身体素质更好,在面对考试压力、人际关系挫折 时,也能通过运动释放情绪,展现出更强的韧性。这些能力将伴 随孩子一生,帮助他们在快节奏的成年生活中保持健康的身心状 态。 二、以终身幸福为向,培育能力的“核心素养” 幸福不是偶然的运气,而是一种可以通过能力培养获得的 “技能”。立足孩子的终身幸福,让书法进课堂、推进全班乐器 学习、引导孩子“三大球三选一”,本质是在培养孩子感受美、 表达情感、团队协作的能力,这些能力将成为孩子一生幸福的 “保鲜剂”。 书法进课堂,让孩子在笔墨间感受“沉静之美”。书法不仅 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瑰宝,更是一种“慢下来”的修行。在数 字时代,孩子习惯了键盘输入的快捷,却逐渐失去了对文字的敬 畏与对“慢节奏”的耐心。书法学习要求“心手合一”——握笔 姿势、起笔收笔、结构布局,每一步都需要专注与耐心。华亭二 中将书法纳入必修课,学生每天练习 20 分钟书法,一学年后, 教师反馈:学生的专注力明显提升,课堂上走神的情况减少,作 业书写也更工整。更重要的是,孩子在临摹《兰亭序》《九成宫》 等经典作品时,能感受到汉字的结构美、韵律美,体会古人“宁 静致远”的心境。这种“沉静能力”将伴随孩子成长:当他们成 年后面临工作压力时,可通过书法平复焦虑;当他们面对生活浮 躁时,能通过笔墨找回内心的平静。书法教会孩子的不仅是书写 技巧,更是感受美、沉淀自我的能力,这是终身幸福的重要底色。 全班乐器推进,让孩子在旋律中学会“情感表达”。音乐是 跨越语言的情感载体,学习乐器能让孩子学会用旋律表达喜悦、 悲伤、感动等复杂情绪,提升情感感知力与表达力。不少学校推 行“全班乐器”计划,如每人一把口风琴、尤克里里或竹笛,让 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接触音乐。华亭二中自从开展“全班乐器”以 来,大多数同学一年以后已能演奏完整曲目。家长反馈:孩子在 学会吹《茉莉花》后,会主动在奶奶生日时演奏,用音乐表达爱 意;在遇到挫折时,也会通过吹笛释放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