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XX区2025年度基层走访服务工作总结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XX 区 2025 年度基层走访服务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XX 区紧密围绕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基层走访服务作为密切联系群 众、精准解决民生诉求的核心抓手,通过体系化部署、常态化推 进、精准化施策,着力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全区上 下变被动等待为主动服务,深入一线听民意、察民情、解民忧, 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推动基层走访服务工作取得阶段性成 效,为构建和谐稳定、充满活力的社会格局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基本情况 全区基层走访服务工作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统一,以 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为核心,以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为落脚 点,全面铺开、纵深推进,整体呈现出覆盖面广、参与度高、实 效性强的良好态势。 (一)坚持高位推动与思想引领,构建主动下沉服务新格局 区级层面深刻认识到基层走访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升政 府公信力的关键举措,始终将其置于突出位置。通过召开专题会 议、印发工作方案等方式,明确目标任务、责任分工与工作标准, 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体系。全区各街道、社区 (村)牢固树立“民生无小事”理念,彻底扭转“坐等上门”的传 统工作模式,积极组织机关干部、社区工作者、网格员、党员志 愿者等力量,组建多样化走访团队,主动深入居民家中、企业车 间、田间地头,将工作阵地前移至群众最需要的地方。截至 2025 年 11 月初,全区已累计组织各类走访力量超过 X 万人次,实现 了对所辖社区(村)走访全覆盖,确保党的声音和政府的关怀第一 时间传递到基层末端。 (二)创新工作方法与分类施策,提升服务供给精准度与覆盖 面 为应对不同群体的差异化需求,各街道社区积极探索创新走 访模式,力求服务更加精准、更富成效。在具体实践中,普遍推 行了“错时走访+分类服务”工作法。针对独居老人、残疾人、 特困家庭等特殊群体,建立重点关怀档案,实行“日联络、周探 访”,重点排查水电气安全隐患、保障基本生活物资供应、落实 各项救助政策。在 XX 街道 XX 社区,社区工作者定期上门为一 位刚做完手术的老年居民整理病历、申领补助,将复杂的医保政 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讲解,确保惠民红利精准滴灌。针对白 天上班的“上班族”群体,则利用晚间或周末时间,召开“庭院 议事会”“板凳课堂”等,就停车管理、物业收费、环境整治等 共性问题,邀请居民、物业、业委会等多方主体现场协商、现场 拍板,有效化解了一批邻里矛盾。同时,面向亲子家庭开展“社 区体验官”活动,从儿童的视角发现公共设施存在的问题,提出 改进建议,增强了社区建设的参与感和趣味性。数据显示,仅 XX 街道 XX 社区就已累计走访 800 余户,收集各类意见建议 162 条,现场解决楼道照明、垃圾清运等“小微”问题 42 件,其余 事项均建立台账,明确责任人与整改时限,通过公示栏、微信 群等方式定期反馈进展,实现了“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 (三)聚焦政策落地与民生实事,确保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 感 走访工作的核心价值在于解决问题。全区以走访为切入点, 推动了一系列惠民政策的落地生根和民生实事的有效办理。一方 面,将政策宣传融入走访全过程,把文件中的“书面语”转化为 群众听得懂、记得住的“家常话”,重点围绕医疗保险、社会救 助、就业创业、教育养老等群众高度关注的政策内容,开展面对 面、一对一的解读。另一方面,建立问题快速响应机制。对于走 访中发现的能够立即解决的问题,如邻里纠纷、小修小补等,走 访人员现场协调、就地解决。对于需要跨部门协调或短期内难以 解决的复杂问题,则启动“吹哨报到”机制,由街道或区级层面 统筹资源,合力攻坚。例如,在针对残疾人家庭的“暖心走访” 中,工作人员不仅记录其康复状况和经济困难,还详细了解了其 在就业、辅具适配、心理疏导等方面的深层次需求,为后续提供 “一人一策”的精准帮扶方案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过一系列扎实 举措,群众的诉求渠道更加畅通,一批长期困扰群众的操心事、 烦心事、揪心事得到有效解决,群众对党委政府工作的满意度显 著提升。 二、存在问题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基层走访服 务工作仍处于深化完善阶段,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 要相比,还存在一些亟待破解的瓶颈和短板。 (一)服务供给与群众需求存在结构性矛盾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群众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品 质化的新特点。走访收集的问题中,不仅有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 需求,还大量涌现出关于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心理健康、社区归 属感营造、新型业态规范管理等更高层次的需求。然而,当前基 层政府及社区的服务能力、资源禀赋和职能权限,与这些日益增 长和变化的需求之间尚未完全匹配。部分诉求超出了基层现有的 解决能力范围,导致“收集多、解决少”或“解决慢”的现象依 然存在,影响了群众的最终体验。例如,关于增加公共停车位、 优化教育资源布局等涉及规划、土地、财政等多重因素的难题, 其解决周期长、协调难度大,基层往往力不从心。 (二)长效化机制建设仍需深化巩固 走访服务工作要避免“一阵风”式的运动化倾向,关键在于 长效化、制度化的机制保障。目前,部分走访活动还存在一定的 被动性和临时性,缺乏持续稳定的制度安排。一是考核激励机制 有待完善,对走访工作的成效评估更多停留在走访户数、收集问 题数量等过程性指标上,对问题解决率、群众满意度等结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