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走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
日前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
个时期的城市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
代化新路子”。习近平总书记现代化人民城市理论具有原创
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
路子的重要论述具有战略性指导意义。“中国特色城市现代
化新路子”凝结着对城市发展本质规律深刻洞见,也是习近
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城市发展领域的原理性
理论成果和引领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本质型经济范畴。这是引
领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也已成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
总体进程的核心动能。
核心维度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对我国城市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作
出精准研判,明确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
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正是适
应形势变化,同时着眼于中国式现代化长远图景而精心铺就
的、烙刻鲜明时代印记的城市发展通途。
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的核心维度是面向现代化
的城市高质量发展。党的二十大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
时期。城市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载体,其发展质量直接
关乎中国式现代化的成色。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将现
代化基因全方位深层次嵌入城市发展肌理,以现代化为导向
塑造城市系统,旨在锻造具有高度现代化水平的城市体系,
实现城市综合实力与竞争力跃升,为中国式现代化构筑坚实
基座,本质是追求更高能级、更可持续的城市发展形态。
进入新时代以来,党中央坚持把城市作为有机生命体系
统谋划,这一理念决定了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是集成
多维度深层次内涵的系统性创新。城市作为复杂系统,包含
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等多个子系统相互嵌套、动态演化。
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深刻洞察城市的系统性特征,强
调从整体上把握城市发展规律,实现各子系统之间协同共进。
在经济领域,注重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构建创新策源型现代产业体系,锻造城市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与安全韧性;在社会领域,织密社会保障网络,激活就业创
业活力,推动公共服务优质均衡,营造公平正义、和谐有序
的社会生态;在生态领域,笃行“两山”理念,强化生态修
复保护,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实现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永续
图景;在文化领域,深植传统根脉,弘扬核心价值,涵养独
特城市精神,提升文化软实力与全球影响力。
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之所以能够稳步推进、行稳
致远,关键在于生动彰显人民本位意蕴。广大人民群众是推
动城市发展的主体与归宿,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始终
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
的向往作为城市发展的出发点落脚点。在城市规划建设中,
确立人民主体地位,拓宽参与渠道,使城市蓝图真正映照民
心所向;在成果共享方面,聚焦人民群众关心的就业、教育、
医疗、住房等民生问题,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质量与均等化
水平,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将人民
放在城市发展中最高位置,让人民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
感和安全感,真正实现“城市发展为了人民、城市发展依靠
人民、城市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三大逻辑
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关于城市发展的思想为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发展,是在借鉴汲取西方经济学对城市发
展的传统分析后的现代超越,体现了理论逻辑、历史逻辑、
实践逻辑。
理论逻辑——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深刻揭示了城市发展的内在规
律,指出城市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社会
分工与商品交换不断深化的结果。城市的发展与生产力水平
紧密相连,生产力的进步推动着城市规模的逐步扩大、功能
的日益完善以及结构的持续优化。
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
济学关于城市发展的基本原理,并紧密结合中国实际,深入
研究新时代我国城市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丰富
和拓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城市发展的理论内涵。对
于西方经济学在城市经济增长、空间布局、产业结构等方面
的分析,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秉持科学扬弃态度,洞
悉其理论局限,依托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深入探究中国城
市发展的独特规律,实现了立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