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前启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
民主和法治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成果与基本标志。
“十五五”规划建议作出“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
总体部署,彰显了我国在坚持经济建设中心不动摇的同时,
以法治护航发展、以民主凝聚力量的坚定决心,为 2035 年
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目标夯实了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深
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规律的认识,始终坚持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矢志不渝地
追求民主、发展民主,坚持不懈地探寻法治、建设法治。实
践证明,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稳步前行,是我们应对风险
挑战、保障人民福祉、巩固发展优势的坚实保障。面对中国
式现代化的时代命题与既定目标,“十五五”期间的民主法
治建设亟待在历史传承中守正创新,以全过程人民民主为保
障,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为总抓手,构建与高
质量发展相适配的支撑体系。
回溯历史,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十
六字方针”,到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的“推进社会主义
民主法治建设”,我国民主法治建设始终与经济建设同频共
振、同向而行。改革开放初期,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十六字
方针”推动我国实现了从“无法可依”到“有法可依”的历
史性跨越,形成了以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为核心的法制建设
新范式——通过制定民法通则、刑法等基础法律,构建起服
务经济建设的初步法治框架,为乡镇企业兴起、经济特区建
设等改革实践提供了制度保障。时隔 40 余年,党的二十届
四中全会在“十四五”目标即将胜利完成的关键节点,再次
强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赋予了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
更为深刻、更令人期待的时代内涵和要求。
以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党的二十大提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
作主”的重要要求。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
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深刻体现了
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价值取向和内在要求,是新时代我国民
主政治领域具有重大创新意义的标志性成果。
充分激发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我们党自成
立之日起,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始终坚持
为人民利益而奋斗,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全
过程人民民主通过完整的制度程序和参与实践,实现了过程
民主和成果民主、程序民主和实质民主、直接民主和间接民
主、人民民主和国家意志相统一。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必
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健全民主制度、拓宽民主渠道、丰富
民主形式、完善法治保障,确保人民依法享有广泛充分、真
实具体、有效管用的民主权利,确保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
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使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国家和社会各个层面得以有效实施。
“十四五”时期,我国各地结合自身实际,创新探索了一系
列富有成效的实践形式,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走深走实。从
“小院议事厅”到“民主恳谈会”,从线下圆桌会到线上议
事群,带着烟火气的民主实践已深深扎根于中国老百姓的生
活。“十五五”期间进一步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就要更加
尊重人民在基层民主实践中所表达的追求民主、发展民主、
实现民主的愿望,尊重人民创造的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新经验,
尊重人民作为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主体、利益主体的诉求,
深刻认识、充分发挥人民的关键作用,增强民主意识、提升
民主能力、养成民主习惯,参与最广泛、最生动的民主实践。
持续提升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水平。
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就是要有一整套法律制度对
人民民主的基本原则、价值要求和实现形态加以确认和规范,
用法定途径、渠道、方式和程序来保证人民实现各项民主权
利。进一步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必须坚持和完善我国根本
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重要政治制度,丰富各层级民主
形式,进一步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
在民主立法方面,重点是拓宽公民参与渠道。建立全国
统一的立法意见征集平台,对重大立法项目实行“线上听证
+线下座谈”双轨论证。完善立法协商机制,吸纳民主党派、
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参与立法起草,建立意见采纳反馈制度,
让每部法律都成为民意的“凝聚器”。基层层面可推广“立
法直通车”模式,将田间地头、工厂车间的真实需求转化为
法律条文,实现立法与民生的精准对接。
在民主决策方面,进一步构建法治化决策流程。建立重
大行政决策“事前调研、事中论证、事后评估”全链条民主
机制,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教育、医疗等决策,必须经
过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等法定程序。推行决策
草案解读“通俗化”改革,用图表、动画等形式让群众看明
白、能参与,同时建立决策执行效果民主评议制度,由群众
评判决策成效并决定是否调整,确保决策始终围绕群众需求
展开。
在民主监督方面,强化群众主体地位。搭建“线上+线
下”民主监督平台,整合 12345 政务服务热线、司法公开网
等资源,实现监督线索“一网受理、闭环处置”。建立执法
司法人员民主评议制度,将群众满意度纳入绩效考核核心指
标,对执法不公、司法腐败等问题实行“零容忍”。同时完
善人民陪审员、人民监督员制度,扩大选任范围、提升履职
能力,让群众从“旁观者”切实变为“参与者”。
以法治体系完善夯实制度根基
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执政
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习近平
总书记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涉及很多方面,在实际工
作中必须有一个总揽全局、牵引各方的总抓手,这个总抓手
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法治体系包含了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
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以及完善的党内
法规体系五个方面的总体要求,是立法、执法、司法、守法
各环节的有机统一。“十五五”期间,需推动上述五个方面
子体系进一步协同发力,实现从“体系完备”到“效能提升”
的转变,使社会主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