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XX县市场监督管理局2025年度计量器具专项整治工作情况报告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XX 县市场监督管理局 2025 年度计量器具专 项整治工作情况报告 为切实维护市场计量秩序,保障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营 造公平、诚信、和谐的消费环境,根据 XX 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的 统一部署,我局于 2025 年度在全县范围内组织开展了电子计价 秤等计量器具的专项整治行动。本次行动聚焦民生关切,坚持问 题导向,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现将本年度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机构与资源概况 XX县市场监督管理局作为本地区市场综合监督管理和综合 行政执法工作的核心机构,承担着维护市场秩序、保障产品质量 安全、优化营商环境等多重职责。参照相关地区市场监管部门的 配置标准,本局现有在编人员约 150 人,其中行政编制 70 人, 专业技术及执法岗位人员占比超过总人数的 70%。2025 年度, 全局预算总额约为 3500 万元,主要用于保障人员工资福利、日 常公用经费以及市场监管、行政执法、质量技术监督等专项业务 的开展。在预算执行中,我局始终坚持“保重点、压一般”的原 则,将有限的经费优先投入到食品药品安全、特种设备监管以及 与民生紧密相关的计量监管等关键领域。 (二)专项整治行动主要举措与成效 针对社会舆论与人民群众高度关注的电子计价秤作弊问题, 我局立足本职,主动作为,通过一系列扎实有效的举措,严厉 打击了生产、销售、使用具有作弊功能的计量器具的违法行为。 1.聚焦重点领域,开展专项执法检查 行动期间,我局以农贸市场、大型商超、水产活禽专营店、 流动摊贩集中区等为重点检查区域,以元旦、春节、劳动节、国 庆节等重要节假日为关键时间节点,组织执法力量开展了高密度、 多频次的拉网式排查。检查内容主要涵盖三个方面:一是核查在 用电子计价秤是否依法申请强制检定,是否在检定有效期内使用; 二是检查秤体是否按规定张贴了计量检定合格标识,标识信息是 否清晰完整;三是严查是否存在私自加装、改装作弊芯片、遥控 装置,或通过特定操作程序改变计量准确度的违法行为。针对水 产、活禽等交易过程中易于出现计量纠纷的行业,执法人员使用 标准砝码,对商户的电子计价秤进行逐一校验,确保量值准确可 靠。同时,对定量包装商品的净含量进行随机抽查与复核,严防 “缺斤短两”现象损害消费者利益。 2.压实主体责任,强化计量源头治理 为构建长效监管机制,我局注重从源头加强计量管理。一是 主动向社会发布《关于规范电子计价秤生产、销售、使用行为的 公告》,明确告知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和违法行为的法律后果,向 市场传递了从严监管的明确信号。二是组织召开了全县重点集贸 市场开办方及大型商超负责人集中约谈会,会上深入宣贯了《集 贸市场计量监督管理办法》等法规文件,强调了市场开办方在计 量器具管理中应履行的主体责任,包括建立计量管理制度、配备 专(兼)职计量管理员、设置公平秤等。三是积极推动诚信计量体 系建设,组织并引导市场开办方、大型商超与场内经营者签订 “诚信计量承诺书”,督促经营者自觉守法,诚信经营,将在用 计量器具纳入周期性强制检定管理,做到“应检尽检、应修尽 修”。 3.创新宣传方式,深化社会共治格局 提升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和社会的共同监督能力,是根治 计量违法行为的重要一环。为此,我局精心策划并组织开展了 “手机变砝码”计量惠民生系列主题宣传活动。活动期间,执法 人员与技术专家走进社区、集市和商场,通过设立咨询台、悬挂 宣传横幅、发放宣传手册等传统方式,向广大市民普及计量法律 法规知识。更具创新性的是,现场为市民的手机进行免费称重, 并将精确重量制作成标签粘贴在手机背面,使其成为一个随身携 带的“标准砝码”,便于消费者在购物时对商家的秤进行初步复 核,有效提升了群众对“鬼秤”的识别与防范能力。此举不仅增 强了宣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也极大地激发了公众参与计量监督 的热情。 截至 2025 年 11 月初,全县共开展集中宣传活动 5 场次,检 查电子秤销售单位及各类市场主体 52 家次,现场检查并协助检 定电子计价秤超过 400 台,累计与经营主体签订诚信计量承诺书 49 份。行动中共发放计量知识宣传手册 668 份,免费为市民张 贴手机称重标签 800 余张,有效净化了市场计量环境,专项整治 工作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果。 二、存在问题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县的计量监 管工作,特别是电子计价秤领域的综合治理,仍面临着一系列深 层次的困难与挑战。 (一)技术层面挑战日益严峻 1.作弊手段迭代升级,技术甄别难度加大。随着技术的发展, 电子计价秤的作弊手段已从简单的物理破坏,演变为复杂的软件 与硬件结合的智能化作弊。不法分子通过改装核心芯片主板、加 装隐蔽的蓝牙或无线遥控模块等方式,使得作弊行为更为隐蔽, 操作更为便捷。这些“作弊秤”外观与普通秤无异,需要通过特 定密码或遥控器才能激活作弊功能,给执法人员的现场发现和证 据固定带来了极大挑战。 2.技术标准与法规支撑相对滞后。现行的计量技术规范和法 规,对于如何有效鉴别和判定软件层面的作弊行为,尚缺乏明确、 具体的规定和测试方法。执法实践中,即便怀疑电子秤存在软件 作弊功能,也往往因为缺少法定的技术鉴定标准和手段,而难以 作出最终的行政处罚认定,影响了打击效果。 3.基层技术装备与能力有待提升。面对量大面广的电子计价 秤,传统的依靠标准砝码进行逐台比对的检查方式,效率相对较 低,难以实现全覆盖监管。基层执法队伍中,对于电子秤内部 结构、软件编程等领域具备深度技术知识的人员较为匮乏,对于 新型作弊手法的快速破解和反制能力不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