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201911136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情况总结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工作总结 年初以来,X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紧紧围绕“举旗帜、 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鲜明一条 红色主线,凸显“城乡一体、智慧治理”两大特色,构建区 镇(街道)、村(社区)三级联动网络,打造“实践中心— 实践所—实践站(文化礼堂、文化家园)—实践点”四级服 务阵地,开展“新思想筑红色高地、新素质铸红色力量、新 文化强红色基因、新风尚展红色形象、新关爱扬红色风采” “五新五红”文明实践内容。以志愿服务为基本形式,整合 人员队伍、资金资源、平台载体、项目活动,把阵地打造成 为面向基层党员群众,深入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载体,集思想引领、道德教化、文化传 承、便民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城乡基层综合宣教服务平台, 建设“传播思想、实践文明、成就梦想”的百姓之家。 一、建立新思想引领平台 打通党群服务中心、基层党校、党员电教中心、X论坛、 道德讲堂、人文讲堂等,建立新思想引领平台。 1.加强组织领导。构建区、镇(街道)、村(社区)三 级联动机制,上下协同、齐力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 其中,区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由区委书记任主任,区委副 书记、政法委书记任第一副主任,区委常委、宣传部长任副 主任,实践中心成员由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组成;中心下设 秘书处,负责文明实践工作的统筹协调、工作指导和督促检 查,指导镇(街道)、村(社区)开展工作,研究制定工作 规划、培训教材、志愿队伍建设、人员培训、活动组织等工 作。镇、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由镇、街道党委(党工委) 书记任所长,党群副书记任副所长,宣传委员任秘书长;做 好向上对接、向下传导,负责对辖区文明实践活动和村、社 区级文明实践站的规划建设、统筹指导、人员培训、活动开 展、日常运转等工作。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文化礼 堂、文化家园)由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担任负责人,文化专 管员负责日常管理和服务;结合群众的生产生活和实际需求, 运用本地资源优势,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特色活动。 2.打造红色阵地。做实做强红船旁 X论坛三级讲学体系、 X人文讲堂、道德讲堂等活动载体和基层党校、红廉馆等红 色阵地建设;持续开展 X读书月活动,依托图书分馆、农家 书屋等阵地,打造基层读书品牌,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教育群众、推动工作,让 党的旗帜在红船圣地高高飘扬。 3.丰富宣讲形式。打造“百支宣讲团、千名宣讲员”, 培育“宣讲名师”“百姓名嘴”,组织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红船精神、形势政策宣讲进农村、进 社区、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军营、进网络等活动。 以“主题党日”“微型党课”等载体,普及党的理论政策, 广泛宣讲党史、地方史,唤起乡愁记忆,让党的创新理论 “飞入寻常百姓家”。 4.加强网络传播。开通“X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专网, 融合推进“X新闻网”“X文明”等传统网站建设,不断拓 展“X声音”APP、“X发布”“红廉 X”“X先锋”等“两微 一端”新媒体网络阵地建设,巩固拓展网络宣传宣讲阵地, 提升党员远程教育系统等使用效率,进一步扩大习近平新时 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基层的受众面和影响力。 二、建立新文化培育平台 打通基层文联组织、文化馆、非遗馆、图书分馆、综合 文化站、农村文化礼堂、社区文化家园、文化公园、企业文 化俱乐部、中小学校等,建立新文化培育平台。 1.打造服务阵地。按照“实践中心—实践所—实践站 (文化礼堂、文化家园)—实践点”四级体系架构,全区层 面建设实体化运作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各镇(街道)依 托本地党群服务中心、综合文化站等设施,统筹资源建设新 时代文明实践所;各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在具有X 特色的文化礼堂(文化家园)中,结合实际打造亮点;依托 党员先锋站、文明单位、创业基地等阵地,广泛设置新时代 文明实践点,串点成线形成各具特色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精品 线,打通文明实践的“最后一公里”。 2.根植传统文化。深化拓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 组织开展具有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用好非遗馆、家风 馆、乡贤馆等场所设施,多渠道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弘 扬耕读文化、慈孝文化和乡贤文化。加强乡土文化传承与保 护,注重传统工艺、文化遗产、历史文化村落等保护与利用 实施文化精品工程,注重现实题材文艺创作。 3.拓展品牌活动。常态化开展“送”“种”“赛”群众 性文化活动,通过举办 X合唱节、城乡文体十大联赛、365 天天欢乐大舞台、一镇(街)一品(节)、我们的村晚、我 们的礼仪、农民丰收节等活动,打造群众文化特色品牌。培 育扶持基层文艺骨干、业余文体团队和民间文艺社团,形成 “以团带团、以团管团”团队化管理模式。推进村(社区) 文化结对走亲,增强农村文化的内生动力。 4.培植体育文化。结合农村文化礼堂、社区文化家园、 城市文化公园、企业文化俱乐部等文化阵地建设,建好用好 基层体育健身场馆,推动公共文体场馆和中小学体育设施对 外开放,为市民日常健身锻炼提供更多可选场地。注重发挥 体育赛事的引领带动作用,着力培育本土品牌体育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