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2021年汉南区政府工作报告——2020年12月24日在汉南区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2021 ——2020年12月24日在汉南区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 会议上 刘誓保  各位代表: 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连同“十四五 ”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 员提出意见。 一、“十三五”工作回顾 过去五年,是我区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复 杂多变的外部环境,面对汽车产业变革的转型压力,面对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们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 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市委、市政府和工委(区委 )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区 上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 、五中全会精神,坚定不移地实施转型升级发展战略,抵 御疫情冲击、抢抓发展机遇,主动作为、奋发有为,基本 完成“十三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圆满完成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三大攻坚战”各项任务,坚决打赢新冠肺炎疫情保 卫战并取得决定性成果。 过去五年,我们坚持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综合实力 显著增强。 经济总量实现历史跨越。预计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由“十 二五”末的1123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1700亿元,年均增长 6.2%;规上工业总产值提前突破3000亿大关;固定资产投 资年均增长6.16%;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2%;社会消 费品零售总额由84 . 4亿元增加到127亿元,年均增长 8.5%;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257.34亿元、地方一般公共 预算收入122.65亿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与经济发展 同步增长。 支柱产业持续做大做强。东风本田三厂建成投产,国 家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区投入试运行,成为全国最大 5G车路协同自动驾驶示范区。东风新能源汽车产业园一期 、雄韬氢燃料电池、众宇氢能等新能源汽车产业项目初具 规模。T3出行华中总部、东风出行等汽车后市场服务业项 目不断集聚。“十三五”期间,全区汽车产业产值累计超过 1.16万亿元,累计整车产销约550万辆。电子电器增长迅速 ,美的、格力、海尔等龙头企业加快发展,以凌达压缩机 、福捷电子等为代表的零部件产业体系进一步完善。累计 生产家电近8000万台(套),产值超1500亿元。 优势产业不断加速发展。智能制造蓬勃兴起,落地发 那科机器人、哈工大机器人产业园等重点项目,美的获批 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东风楚凯等3家企业获得省级 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建筑产业转型升级,引入中国城 乡华中总部、中建三局绿色建筑产业园、中设数字CBIM等 项目,装配式建筑总面积235万平方米,居全市首位。现代 服务业集群逐步成型,获批国家“两业融合”发展试点,永旺 梦乐城、盒马鲜生华中运营中心、奥山冰雪小镇、融创文 旅城等一批高品质项目落地发展,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从 36家增至224家,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30.6%,提升 8.6个百分点。 特色农业实现重大突破。农业总产值预计达到26.33亿 元,较“十二五”末增长10.1%。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投 资1.58亿元建成5.25万亩高标准农田,基本建成以恒大现代 农业园、湘口水产产业示范园等为代表的都市农业示范区 ,“中国种谷”项目顺利开工。依托中海粮油、正大水产等形 成中部地区最大的食品农产品加工物流基地。“互联网+农 业”快速发展,农村电商服务站实现全覆盖,京东汉南农特 产馆开馆运行,订单农业面积达到3.5万亩。乡村休闲游年 接待游客约200万人次,旅游综合年收入超6000万元。 过去五年,我们坚持加快集聚创新要素,创新生态日 趋完善。 创新平台建设全面升级。全区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39家 ,较“十二五”末增长140%,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超过2000亿 元,占全市24%。成功申报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 区(武汉)、国家新能源汽车质检中心、国家知识产权示 范园区。鼎龙获批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武汉新能源汽车 工研院、法雷奥中国技术中心正式运营,南太子湖创新谷 成为全市“创谷计划”首批示范园区,海创云获批省级科技企 业孵化器,建成华普亿方等双创孵化平台8家。中国城乡集 团获批建设中国节能环保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武汉格 力、东风商用车等28家企业入选国家级、省级知识产权优 势(示范)企业,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累计超6800件,每 万人拥有发明专利61件,居全市前列。 创新生态要素全面集聚。完善“产业、三创、人才”三大 政策体系及知识产权、瞪羚企业等专项政策,设立全市首 个“政策兑现服务窗口”,兑现扶持资金及普惠性扶持资金累 计25.93亿元。打造“武汉资本岛”和“南太子湖私募工场”两 大基金聚集平台,引入信中利等300余家私募机构及基金 ,聚集产业基金近400亿元。推动梦工坊、海特生物两家企 业成功上市,同济医药等20家企业在新三板挂牌。招才引 智成果丰硕,设立美国、德国、法国人才工作站,“十三五 ”期间累计引进院士20人、国家级高端人才14人,吸引近 7.9万名大学生来区创新创业,全区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达到 112家,各类专业技术人才达13.6万人。 过去五年,我们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发展活力不 断增强。 招商引资工作迈上新台阶。“十三五”累计签约项目 333个,签约金额7870亿元,新引进阿里巴巴、吉利集团、 国家电投、华润集团、住友商事等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 ,全区世界500强企业累计达73家。新增吉利亿咖通车联网 及汽车通讯模组研发中心、航盛汽车电子电控生产基地与 研发中心、东风时代生产基地及研发中心、东风爱机生产 基地及研发中心等36个国内外500强研发机构。2020年,招 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约80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总额21.5亿 美元,较“十二五”末分别增长108.9%、89.7%,指标考评成 绩居全市第一方阵。 深化改革工作全方位突破。“放管服”改革走在全市前列 ,成立全市首家行政审批局,率先开展“证照分离、多证合 一”等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十三五”期间,全区企业主体数 量达到3.5万家,净增109%。率先设立区级帮办代办服务中 心,率先实施“容缺受理”“拿地可开工”等改革举措。圆满完 成国家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和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 点工作,新型城镇化改革经验获国家发改委全国推广。深 化区级机构改革、街道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文化市场、交 通运输、农业、市场监管等领域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构建 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机构职能体系。推进区属国有企业 改革,深化农垦体制改革,实现资源优化盘活。 对外开放平台进一步拓展。湖北武汉出口加工区获批 升级为国家级武汉经开综合保税区,综合排名大幅上升。 汉南港区纱帽作业区成功申报国家一类水运口岸,开通5条 航运航线,集装箱运量累计达30多万标准箱,商品汽车滚 装400多万辆,件杂货运量5000多万吨。完成汉南通用机场 一、二期工程建设,争取3000米以下低空空域开放。 2017年获省级外资企业审批监管权,外资企业总数达到 412家,外资企业注册资本增速居全省前列。 过去五年,我们坚持高标准服务军运盛会,城市面貌 焕然一新。 为成功举办军运会作出重大贡献。把军运会作为政治 责任、历史机遇、城市荣耀,全民动员实现办赛环境全面 升级,圆满完成“一场两馆”、主媒体中心等50余项新改扩建 项目,并实现赛后有效利用。积极开展赛事服务、社会平 安稳定维护等工作,圆满完成各项服务保障任务。军运会 期间,作为活动最重大、竞赛项目最多、赛时时间最长、 服务保障任务最重区域,高标准、高质量完成了开闭幕式 、赛事举办、新闻传播等服务工作,为举办一届精彩、非 凡、卓越的军运盛会贡献了经开区力量。 连续举办系列顶级文体赛事活动。成功举办国际航联 第一届、第二届世界飞行者大会,成为世界飞行者大会永 久会址。以获批全市首家“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为契机 ,与国外顶级机构合作,量身打造了一批现象级赛事IP,承 办篮球世界杯、羽毛球亚锦赛、中国汽摩大会等70余项国 际国内顶级赛事。草莓音乐节、富秋音乐节、2020年中国 好声音总决赛等大型文化活动精彩纷呈,极大提升了我区 的文体产业知名度和影响力。 城乡面貌发生根本性变化。“十三五”期间,累计完成基 础设施投资1074亿元,围绕打造城市亮点区块,加快推进 “三旧”改造,沌口六村、纱帽八村房屋拆迁基本完成,完成 新华市场等9家农贸市场标准化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 年行动圆满收官,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地铁6号线、有轨电 车T1线、四环线、东风大道快速化改造二期、通顺大道、 军纱大道等建成通车。地铁16号线、沌纱快速化改造一期 、左岸大道一期进展顺利,微循环路网不断完善。完成全 域公交一体化改造,新开通公交路线42条。建成充电桩 2.1万个,集中式示范充电站40座,新建停车位9.7万个。建 成全省首座固定式加氢站,开通3条氢燃料公交示范运营线 路,投入氢能公交21台,数量全市第一。 过去五年,我们坚持全力打好三大攻坚战,人民至上 充分彰显。 脱贫攻坚成效显著。对贫困户进行精准识别、动态管 理,建立产业、教育、医疗、就业、兜底保障长效机制 ,1242户2843人小康建设帮困人口全面达到“两不愁、三保 障”标准。全力摸排疫后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情况,落实好低 保、临时救助等帮扶政策,“脱贫攻坚”质效得到有效巩固。 不断提高困难群众生活保障,在全市率先实现城乡低保标 准一体化,城市、农村低保补助水平均为全市最高,累计 发放救助金1.04亿元。成立车都阳光慈善基金,累计募集资 金超过5100万元,实现国家政策外“二次兜底”。 污染防治卓有成效。打好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 ,建立长江水事综合执法基地,实现全线视频监控,拆除 非法码头26个,完成28家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验收。实 施“蓝天行动”“碧水工程”“净土计划”,开展“散乱污”企业综 合整治,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大幅提升;累计投入150亿元建 设159项“四水共治”工程,完成长江干堤、沿河堤垸除险加 固和修复;完成53个小区二次供水改造,实施纱帽河、泥 湖河等黑臭水体治理工程,全区污水处理能力增长2.8倍 ,供水规模增长1.79倍;全面落实河湖长制,26个湖泊水质 明显改善;农业面源污染得到全面有效控制,未发生重金 属污染土壤问题。 重大风险防范精准发力。建立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政 府性债务风险等区级指挥协调机制,积极防范化解债务和 金融风险。加快“久福”等重点非法集资案件的侦办、起诉、 审理进度,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相统一。摸清政府性 债务底数、资金用途、偿债安排等,确保整体风险可控。 未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未发生重大涉金融恶性案 件,未发生大规模金融群体性事件。 过去五年,我们坚持全面提升民生福祉,社会事业跨 越发展。 公共服务水平加速提升。2020年民生事业预计支出 95.23亿元,较“十二五”末增长109%,其中卫生、教育支出 年均增长达36.5%、22.7%。新建官士墩中学、新华小学等 中小学、幼儿园15所,实施改扩建项目6个,新增中小幼学 位1.8万个。武汉经开外校、三牛中美中学等加快发展,教 育国际化、智慧化建设水平居于全市前列。亚心医院建成 运营,新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晋级全国百强,累计建成各 类医疗卫生机构168家、编制床位3613张,全民健康信息化 项目在全省首批通过国家区域医疗互联互通成熟度四级甲 等测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组织开展各类群众 文化活动1200多场(次),完成58个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 心达标建设,街道综合文化中心达到三级以上标准。 多层次社会保障基本建成。全民社保有序推进,参保 单位达9548户,净增数约为“十二五”时期4倍,“五险”参保 人数近97万人次。扩大就业成效显著,城镇新增就业7.43万 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根治拖欠农民工工 资工作全面加强。区“互联网+居家养老”信息平台成功申报 国务院第三批智慧健康养老试点示范;区养老服务中心一 期主体结构完工,15个老年宜居示范社区完成建设,推进 颐德养老院与社区老年人中心共建共享养老新模式。完成 保障性住房5318套。完成公益性墓地选址。 社会大局持续和谐稳定。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落实 “四级联动联排”制度,建立重大风险研判、预警、核查、处 置工作闭环,实现疫后整体平稳,涉稳重点群体、重点人 员应管尽管,获国家信访局授予“2019年信访工作“三无”县 (市区)”称号,汉南区连续13年保持全省“平安区”称号。 纵深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社会面保持稳定和谐。 全区党管武装、国防动员、双拥共建、退役军人服务 、老龄事业、库区移民、外事侨务、档案史志、气象服务 等工作取得新进展,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为重点的 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取得新成效。工会、共青团、工商联 、妇联、残联、科协、红十字会等人民团体在经济社会发 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过去五年,我们坚持强化政府自身建设,行政效能不 断提升。 作风建设成效明显。持之以恒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 ,查处享乐主义奢靡之风问题203人次,纠治形式主义、官 僚主义突出问题270人次。调查群众“不满意”件255件,问责 处理77人次。强化正风肃纪反腐,受理信访举报1912件次 ,处置问题线索1806件次,运用“四种形态”1655人次,立案 查处违纪违法案件835件,党纪政纪处分735人次。开展 11轮常规巡察,组织回访督查,在全市率先实现一届任期 内巡察全覆盖。实现全区部门审计全覆盖,促进增收节支 4.94亿元。 法治水平不断提升。持续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全面推 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实现行政执法单位权责清单全公示 、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全审核,行政复议案件 维持率100%,应诉出庭率达100%。加强民主法治建设,自 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办理区 人大议案、代表建议315件,办理区政协建议案、提案 297件。 2020年,是我区发展极不容易的一年,疫情防控保卫 战、防汛保卫战、疫后复苏保卫战“三战并举”,一仗接着一 仗打。挑战前所未有,斗争艰苦卓绝,成效好于预期,许 多工作具有重要的历史性、标志性意义: 一是着力强化责任担当,疫情防控保卫战取得决定性 成果。 我们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及省、 市工作要求,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有效组织全区防 控工作,收治率、治愈率始终处于全市高位,感染率、病 亡率始终处于全市低位。全区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风雨同 舟、众志成城,涌现出全国及省、市、区抗疫先进个人 186人,抗疫先进集体、先进党组织67个。我们果断落实封 控管理措施,截断疫情传播路径。对全区280个小区、48个 村队采取硬隔离措施,坚决防止疫情风险扩散。全区8家养 老机构实现“零确诊”“零疑似”,获得民政部、省政府领导高 度肯定。我们以最快速度建成方舱医院,实现床等人根本 转变。建成武汉体育中心、沌口、军山3家方舱医院,完成 协和西院等发热门诊扩建工程,落实集中隔离点23个。孙 春兰副总理对我区方舱医院建设和运行管理给予高度评价 。我们强力落实生活服务保障,有效稳定社会基本面。做 好市场保供稳价、困难群众兜底保障,实现社区代购、爱 心配送等生活服务全覆盖。做好25支援汉医疗队2253名医 疗队员服务保障,实现“零事故、零感染、零投诉”。迅速完 成全员核酸检测排查,累计采样71.6万例,无一例确诊病例 。坚持以严防输入为重点严防反弹,持续巩固疫情防控成 果。 二是着力稳增长强复苏,为全市疫后重振做出重大贡 献。 统筹推进防疫、防汛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 ”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全力搏杀二季度、冲刺三季 度、决战四季度。加快促进生产生活秩序恢复。推动东风 公司及其500余家配套企业在全市首批复工达产,东风本田 、东风乘用车、美的、格力等重点企业产能利用率超 100%。出台“抗疫18条政策”和“优化营商环境26条措施 ”,减免税费18.9亿元;抢抓中央支持湖北武汉一揽子政策 机遇期,争取新增债券资金60.7亿元。积极举办政银企、产 供销对接会,对接企业2000余家。实现主要经济指标强劲 回升。在一季度受疫情重创GDP同比下降62%的情况下,二 季度单季实现同比增长3.3%,三季度单季实现增长22%。工 业经济连续5个月实现两位数增长,稳住了武汉经济“底盘 ”。受疫情冲击,全市全面调整了各区绩效目标,其中我区 GDP拼搏目标调为0.8%,预计全年可实现GDP1700亿元 ,增长2%,超拼搏目标1.2个百分点;规上工业总产值 295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733.2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 入122.6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7亿元。 三是着力调结构促转型,高质量发展动能持续增强。 新兴产业项目招引成果丰硕。主动走出去,成功举行 大湾区、长三角专场招商活动,签约项目26个,签约总额 近1000亿元。路特斯全球总部、中国电子、浪潮等新兴产 业,科大讯飞、图达通激光雷达等创新项目签约落地。重 大产业项目推进顺利。东风岚图首款量产车全球亮相,东 风“云峰”项目即将竣工,吉利路特斯主要车间封顶,国电投 华中氢能产业基地、人工智能科技园等项目稳步推进。建 成106公里开放测试道路,国家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示范 区二期年内完工。创新生态持续优化。中科武汉先进院、 东风PNP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创新项目顺利落户。经开智 造获批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实现国家级孵化器零的突 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62家、瞪羚企业33家,企业发明 专利申请量超2700件,增速居全市第一。同济现代医药、 万邦激光金刚石获批科技部“科技助力经济2020”重点专项 ,节能与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获批工信部“先进制 造业集群”。 四是着力惠民生增福祉,人民群众获得感更加充实。 努力提升城市功能品质,郭徐岭片区、神龙一厂区域 升级改造加速推进。一流电网建设全面启动,建成5G宏基 站610个。爱莎国际学校开工建设;协和西院二期、武汉儿 童医院西院加快推进,武大重离子医学中心、汉南全民健 身中心等开工建设,文化馆等“四馆”主体工程年内完工。加 快推进区域治理现代化。制定公共卫生和医疗卫生服务体 系修复三年行动计划,谋划实施19个重点项目,总投资约 69.98亿元。创新社区治理体系,“社区党委—小区(片区 )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组织架构持续完善 ,“红色物业”不断拓面提质,社区工作者队伍专业化和职业 化水平不断提升。全力以赴开展防汛救灾工作。全员动员 、扎实做好险情险点排查、物资储备等工作,建立健全防 汛指挥体系、哨长负责制度,154公里江河民垸堤防安全度 汛。 回顾这五年,我们着力打基础、管长远,实施了一系 列创新性举措,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这些成绩的取 得,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 ,在于市委市政府、工委(区委)的科学部署,在于人大 、政协的鼎力支持、和衷共济,是全区党员干部和人民群 众团结一心,砥砺奋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管委会(区 政府),向所有参与、关心和支持经开汉南发展的同志们 、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全区经济社会 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处 于攻坚克难关键时期,新旧动能转换质量速度有待加快 ,产城发展互促不够,民生领域短板明显,社会治理现代 化任重道远,各类风险矛盾防范化解仍存在较大压力。对 此,我们将高度重视,在今后工作中采取更加有力措施 ,认真加以解决。 二、“十四五”目标任务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 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 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 ,也是我区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努力实现“中国车谷”高质 量发展的关键五年。 当前,我们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 。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数字化、网络化、智 能化为特征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深入发展。同 时,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不 断上升,国际形势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更应 看到,武汉在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中实现疫后复苏,一 系列国家战略、中央一揽子政策、一批重大改革发展任务 聚焦武汉。全市正加快打造“五个中心”,建设社会主义现代 化大武汉。面对机遇、使命和挑战,我们产业基础雄厚、 发展趋势强劲、创新环境优良、发展平台集聚,完全有信 心、有决心在工委(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努力发挥武汉 发展龙头作用,争当建设现代化大武汉排头兵。 按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根据省委、市委和工 委(区委)全会精神,管委会(区政府)在充分调查研究 基础上,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制定了《武汉经济技术开 发区(汉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 要(草案)》。 我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是:全面 推动“中国车谷”高质量发展,围绕建设现代化大武汉产业创 新示范区、绿色发展示范区、产城融合示范区的总体定位 ,努力打造“四个车谷”——打造实力车谷、动力车谷、活力 车谷、魅力车谷,综合实力保持全国经开区第一方阵、中 西部经开区首位,为2035年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区 打下坚实基础。 ——打造“实力车谷”:产业规模力争迈上万亿级台阶 ,“3+N”现代产业体系主体架构基本培育成型,现代服务业 、现代农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产业竞争力、影响力持续增 强。 ——打造“动力车谷”: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著进步 ,创新平台、创新人才不断集聚,数字经济、智能制造新 动能不断增强,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成长,市场化改革取 得重大突破。 ——打造“活力车谷”: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取得重大突 破,建设国内大循环重要节点和国际国内双循环重要连接 点,营造一流的营商环境、法治环境,区域发展活力显著 增强。 ——打造“魅力车谷”:产城融合的绿色产业新城基本建 成,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大幅改善,教育、文化、体育、 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全面提升,共同富裕扎实 推进,区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城 市魅力充分彰显。 我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是:生 产总值年均递增7.5%;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递增7%;实现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递增10.3%;居民人均可支配收 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服务业占GDP比重提升到45%,高 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60%,创新实力在全国经 开区中继续争先进位。 我区2035年远景发展目标是:全面建成产城融合、人 才汇聚、产业高端、功能完备、宜居宜业、文化繁荣、生 态绿色的现代化新城,基本建成在亚太地区有重要影响力 ,在全球有广泛知名度的“世界车谷”。 “十四五”期间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1.全力打造三大支柱产业集群。坚定实体经济发展方向 ,聚力发展汽车、新能源、新材料三大支柱产业。一是打 造世界级汽车产业集群。围绕汽车“新四化”发展趋势,努力 在产业规模、下一代汽车产业链、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汽 车服务业等方面实现新突破。到2025年,力争建成五千亿 规模汽车产业集群,集聚新能源整车企业5家以上,全面建 成5G车联网示范区和智能网联汽车应用示范区。二是重点 发展锂动力电池、氢燃料电池等领域,组建武汉氢能产业 联盟,大力推动新能源产业链条延伸、企业集聚、规模提 升和示范应用,推进能源循环产业和能源服务产业发展。 到2025年,基本形成千亿级新能源产业集群。三是以汽车 、电子电器、装备制造等产业为依托,大力发展新材料产 业集群,建设新材料产业园,着力引进培育一批先进结构 材料、新型功能材料、前沿新材料等领域骨干企业。到 2025年,力争形成五百亿规模产业集群。 2.着力发展一批特色支撑产业。提升智能家居产业,依 托电子电器产业基础,拓展高技术、高附加值智能家居产 品,集聚一批关键零部件产业项目。发展高端装备产业 ,重点发展工业机器人等产业,集聚减速器、控制器、伺 服电机等关键零部件产业,打造智能装备产业中心。壮大 通用航空产业,集聚航空航天装备制造、核心零部件、运 维培训等“通航+”产业,把汉南通用机场建成华中通航客货 运、公务机运营和航空运动中心。发展生命健康产业,重 点发展生物医药、医疗设备、医药流通、健康服务等领域 ,打造武汉智慧医疗产业基地。加速绿色建筑产业发展 ,推动传统建筑向绿色建筑转型,加快数字技术与建筑产 业融合,发展智能建造,逐步实现建造数字化、建筑工业 化、管理智慧化;以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为主线,促 进“数、智、网、端”等数字经济与传统产业集成创新,打造 “两化融合”“两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引进培育应急产业、节 能环保、数字创意、地球空间信息等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 。 3.奋力推进现代服务业、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