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20211217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党课讲稿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加快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奋斗目标 ——在专题党课上的辅导报告 同志们: 按照市委工作要求,今天由我为大家讲一次党课,这也是 落实党的组织生活制度的要求。之所以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此次党课的主题,主要基于三个方面的 考虑:一是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实 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是题中应有之义。二是当前我市脱 贫攻坚已进入决战决胜、冲刺撞线的关键时刻,同全国全省一 道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乘势而上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们绕不开、躲不过的“必答题”,亟须 尽快开篇破题。三是通过前一段时间调研,我有一个明显感受 ,现阶段,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头等大事,各级各部 门都抓的很紧、抓的很实,但对脱贫之后怎么干、怎样实现和 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机衔接,普遍缺乏深入系统的思考谋划,特 别是乡村两级,在思想上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还存在不少盲点 和误区,我想有必要就这一主题和大家作一交流。 借此机会,主要谈四个方面: 一、准确把握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深刻认识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和重大历史意义 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都是为实现“两个一 百年”奋斗目标确定的国家战略。脱贫攻坚立足于实现第一个百 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是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 行标准下农村贫困地区人口实现脱贫,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消灭绝对贫困;乡村振兴着眼于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到本 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强国,目标是到2035年农业农村现代化 基本实现,到2050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二者具有基本目标的统一性和战略举措的互补性,脱贫攻坚是 乡村振兴的前提和基础,也只有实现乡村振兴才能巩固来之不 易的脱贫攻坚成果,从逻辑上看是相辅相成、接续发力的。当 前,脱贫攻坚战正处于三年攻坚期,乡村振兴正处于“三年取 得重大进展”关键开局年,两大战略的政策契合度、实践衔接 度直接关乎今后工作事半功倍还是事倍功半。接续实施好乡村 振兴战略,必须从政治的高度、理论的深度、实践的角度重新 审视这一时代课题,首要在思想上有一个大的转变和提升。第 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 征程、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选择。我们党始终 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置于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高度和核心地位 ,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提出了不同发展战略。党的十六大提出 统筹城乡发展,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党 的十七大提出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党的十八大 提出要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 兴战略,并将其作为七大战略之一写入党章,成为新时代全党 共同意志、共同行动,这在我国“三农”发展进程中具有划时 代的里程碑意义。特别要看到,党的十九大对全面建设社会主 义现代化强国作出了“两个阶段”的总体部署,乡村振兴无论 是战略定位、目标任务还是重大时间节点上,都与实现“两个 一百年”的历史使命高度一致。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关 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全局的战略安排,更是实现中 华民族强起来的基础工程。我们必须充分认识这一重大意义 ,切实把乡村振兴摆在优先发展位置,见之于心、见之于早、 见之于行,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下好乡村振兴 这盘大棋。 第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三农”思想的集中体现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X年中央农村工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三个必须”重要 论述,对“三农”工作的极端重要性进行了高度概括(中国要 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 须富);X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调研时提出我们党“三个不 能”的宗旨使命(不忽视农业、不忘记农民、不淡漠农村 );X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召开的农村改革座 谈会上强调“三个坚定不移”(坚定不移深化农村改革,坚定 不移加快农村发展,坚定不移维护农村和谐稳定),在关键时 期、标志性地点,旗帜鲜明地宣示了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村 发展、维护农村和谐稳定的政策目标;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 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 兴战略“二十字”总要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 治理有效、生活富裕)。X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 书记系统全面地阐述了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的“七 条道路”(要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走共同富裕之路,走质量 兴农之路,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走乡 村善治之路,走中国特色减贫之路);X年全国“两会”期间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提出“五个振兴”的 科学论断(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 振兴);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河南代 表团审议时,针对新形势进一步明确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 目标(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总方针(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 展)、总要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 生活富裕)和制度保障(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 策体系),并提出了“六个要”的重要指示(要扛稳粮食安全 这个重任、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树牢绿色发展理 念、要补齐农村基础设施这个短板、要夯实乡村治理这个根基 、要用好深化改革这个法宝)。习近平总书记这些重要论述博 大精深、内涵丰富,是扎实实践基础、丰富经验积累和深邃理 论思考的结晶,从“七条道路”到“五个振兴”,乡村振兴的 内涵外延不断拓展和完善,反映了时代进步,回应了群众期盼 ,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在“三农”领域的具体体现,更是 我们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新旗帜,必须一以贯 之、久久为功。 第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从根 本上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具体实践。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 ,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我国城镇化水平不高、农村人口总量庞 大的现实国情决定了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不会有国家的现 代化,也不可能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目标。 具体而言,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们通过以城带乡、以工促农 ,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工农、城乡差距的不断扩大,但长期的 城乡二元体制机制根深蒂固,致使农村现代化跟不上城市现代 化,乡村仍然面临着发展滞后的严峻形势,尤其是我们西部地 区,乡村的衰落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客观事实。习近平总书记 强调,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迈进,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 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党中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 略,正是对于长期以来工业化、城镇化主导下农业农村农产品 和劳动力供应功能的重新定位,由过去单一的农业现代化目标 拓展到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由关注农业向关注农民、农村全 面伸延,赋予乡村与城镇平等的经济社会空间和平等的发展权 利,是对乡村地位和作用的充分肯定。由此可见,实施乡村振 兴战略,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必须准确领会其 深远意义和实践要求,深入理解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任务总要求 ,在思想上不断丰富新的内涵、在实践中不断充实新的举措 ,行稳致远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 二、全市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为乡村振兴奠定了良 好基础,但在两大战略对接中仍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 近年来,全市上下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紧扣“六个精 准”,落实“一户一策”,扎实开展“九大冲刺行动”,年均减贫近 X万人,贫困人口由X年中的X万人减少到X年中的X万人,贫困 发生率由X%下降至X%,已基本具备整市脱贫条件,为实施乡 村振兴奠定了良好基础。但我们要深刻认识到,脱贫攻坚具有 特殊性、局部性、紧迫性和突击性的特点,而乡村振兴则具有 综合性、整体性、渐进性和持久性的特点,因此必须辩证的看 待当前取得的成效,客观判断两大战略具体对接中存在的困难 和问题,从而找准下一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切入点和突 破口。 第一,产业发展基础基本形成,但增收产业弱质化的问题 突出。产业始终是乡村振兴的基石。这几年,我们围绕打赢脱 贫攻坚战,坚持“远抓苹果近抓牛,当年脱贫抓劳务”的产业扶 贫思路,大力培育农村产业,牛、果、菜等特色优势产业取得 了长足发展,以牛、果、劳务为主体、“五小”产业为补充的扶 贫产业基本实现贫困户全覆盖,全市牛饲养量近X万头,苹果 种植面积X万亩,年均输转劳务X万人;累计引进培育市级以上 龙头企业X个,建成农民合作社X个,组建联合社X个,现代农 业体系加快构建。但不可回避的是,产业发展仍是低层次、低 质量、低效益的。突出表现为:产业规模“有点无量”,像牛 产业,年出栏量仅X万头,总量不足、规模不大,有看的点无 销售的商品,甚至放在手头的订单都不敢签。还有像崇信县新 窑镇的几个村,每村仅有X亩左右的核桃,其余基本为小麦、 玉米,大多数群众的收入依靠在附近煤矿务工,而这些煤矿资 源开采年限不足X年,当煤炭资源枯竭后,无产业支撑的问题 将集中显现。产业结构“有此无彼”,比如在苹果产业上,品 种结构不合理,以红富士为代表的主栽品种几乎占全市栽培面 积的X%,且早熟品种不足X%,中熟品种仅占X%—X%,占绝 大多数的晚熟品种成熟期过于集中,形不成错茬上市,加大了 市场销售压力,尤其在今年全国苹果丰产的情况下,这个问题 显得更加突出。产业体系“有头无尾”,有生产无加工,农产 品精深加工能力不强,大多数停留在初级加工状态,链条短、 附加值不高,如牛产业,年屠宰能力仅X万头,牛肉分割、生 物制药等精细加工产品少;有产品无标准,产品质量认证滞后 ,“三品一标”产品少,上市难、优质不优价,全市目前认证 无公害农产品X个、绿色食品X个、有机农产品X个、地理标志 农产品X个,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X万亩,无 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X万亩,仅分别占X年农作物播种面积X万 亩的X%和X%;有服务无配套,与农业现代化相适应的社会化 服务体系发展不充分,仓储、冷链、物流、信息咨询等服务较 为缺乏,农村地区物流经营成本高。同时,农村一二三产融合 发展深度不够,农业多功能开发、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相对 滞后,且同质化问题突出。龙头企业“有山无峰”,全市有市 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X户,其中,国家级X户、省级X户、市级 X户,绝大多数小而弱;这几年组建的农民合作社规范运行的 占比不高,其中,运营一般的X个,未运营的X个,分别占总数 的X%和X%。加之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 结机制不健全,带动能力十分有限。同时,由于缺乏有效激励 机制,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进入农业农村的意愿不强,农村土 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及宅基地产权抵押尚在试点 阶段,农村资源变资产的渠道还未真正打通,农业企业发展缺 资金、贷款难的问题依然突出。特别是当下一些果品收贮企业 反映,自建的气调库由于缺少土地权证,无法抵押办理银行贷 款。如灵台县上良镇西门村的一户果品收贮企业,配套建设了 一套果筐生产线,一分钟可以生产X个筐子,市场需求量很大 ,但由于进料资金缺口大,又得不到银行贷款支持,不得不停 产。 第二,基础设施短板加快补齐,但建设总体滞后与失衡的 状况并存。全市累计建成梯田X万亩,其中,高标准农田X万亩 ,建设大中型水利水保工程X处,贫困村水泥(沥青)路、饮 水安全、动力电实现全覆盖,光纤通村率达到X%,农村D级危 房全部清零,C级危房基本消除。但不可忽视的是,农村基础 设施建设的短板仍然突出,贫困村与非贫困村之间的差距也在 逐渐拉大。一方面,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薄弱,有效灌溉面积 X万亩,仅占耕地面积的X%,人均拥有的农业机械总动力不足 全国水平的X%;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全市一半以上村 社道路以砂化路为主,甚至还是土路,村组道路还有X多公里 需要硬化,一些通达通畅公路由于养护不到位,畅返不畅;农 村水利工程建设短板突出,水库及配套设施不完善,农田灌溉 设施维修维护跟不上,全市还有X个非贫困村需要新建或改扩 建农田水利设施;农村安全饮水保障还处于较低水平,原已建 成的设施管道老化严重、供水能力不足,全市仍有X户散居群 众没有通自来水;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善,绝大多数非 贫困村文化活动场地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标准低、存在欠账。 另一方面,近年来,绝大多数扶持政策和项目资金集中投向贫 困村,形成贫困村与非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上的逆向差异,这 是目前乡村两级反映最突出的问题。全市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 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谓“旧貌换新颜”,但与之相邻的 非贫困村发展缓慢,变化不大,形成了明显反差。据统计调查 ,X年以来,国家面向贫困村的村庄道路、小型水利等基础设 施建设中央预算内资金投入大(X年为X亿元,X年为X亿元 ),而投向非贫困村的却逐年下降(X年为X亿元,X年为X亿 元,今年还不到X亿元)。以泾川县为例,X年以来,全县X个 贫困村建成村级文化广场X个,新修通村油路、硬化路X公里 ,危房改造全部清零,村卫生室、电子商务室、幼儿园实现了 全覆盖,但非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仍存在欠账,全县X个非贫 困村中还有X个村没有配套村级文化广场,还有X公里村组道路 尚未硬化。 第三,农村人居条件持续改善,但人口外流、村庄“空心化 ”的现象严峻。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推进,农村的基础设施条件 得到极大改善,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贫困村的标准化村卫 生室、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有需求的行政村幼儿园实现 全覆盖,全市整体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目标,贫困人口 参保率和资助率均达到X%,X万人实现兜底脱贫。农村人居环 境整治“三大革命”“六项行动”扎实推进,累计改建卫生厕 所X万座,建设乡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X个,创建“清洁村庄 ”X个,建成旅游扶贫重点村X个,农村面貌和生产生活条件得 到极大改观。尽管农村道路通畅了,楼房亮堂了,环境整洁了 ,但对年轻一代的吸引力却越来越弱,人口外流和老龄化已成 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面临的第一道难关。一方面,农村青壮年 劳力逐年减少。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加速推进,大量农业人 口向城镇二三产业转移。近X年来,全市农村常住人口从X万人 下降到X万人,减少X万人,尤其是每年有近X万农村劳动力外 出务工,占农村劳动力总量的X%,还有一部分人带孩子进城上 学,导致农村“空心化”日益凸现。如庄浪县赵墩乡、灵台县 梁原乡的一些村社,常年举家在外的约占总户数的X%左右,常 年居住在农村的户均不足X人,且大都是X岁以上的老年人。加 之受当地产业发展不足制约,在本县本乡内转移的劳务人员不 足X%。另一方面,农村实用人才严重匮乏。绝大多数进城务工 人员是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和大中专毕业生,优质人力资源外 流加剧,致使乡村本土实用技能人才缺乏,向本地回输的有一 技之长的返乡人员屈指可数,加之鼓励引导科技、经营管理等 各类人才服务乡村的保障政策尚不完善,能够长期扎根农村、 从事农业生产的“土专家”“田秀才”面临断层,有情怀、有 能力的带头人更是少之又少,乡村振兴的人才严重不足。 第四,乡村治理体系初步建立,但内生动力不强的情况普 遍。全市深入实施党建统领“一强三创”行动,全面推行“四链 ”模式,集中整治软弱涣散党组织,累计投入X万元,新建、改 扩建贫困村村级活动场所X个,培养“三个带头人”X万人;实 行党务村务公开、“四议两公开”制度,成立群众自治组织 “红白理事会”和调解委员会,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 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加快构建。 但就现阶段而言,乡村组织既缺乏发展的能力,又缺少治理的 手段。一是乡镇财力难以应对需求。从全市现状来看,由于市 县财政困难,每个乡镇每年的工作经费一般只有X万元左右 ,正常工作都难以为继,更无力应对振兴乡村的刚性支出。以 这几年建成的乡镇垃圾污水处理设施为例,由于乡镇财力限制 ,难以保证正常运转。据调查,全市已建成的乡镇一级日处理 能力X立方米、X立方米、X立方米、X立方米的污水处理站 ,最少的站每年需运营维护费X万元,最多的站达到X万元。二 是基层组织带动能力不强。现有的村干部普遍年龄偏大、文化 程度不高,X岁以上的村干部占一半以上,X岁以上的占X%左 右,思想、能力、行动跟不上发展需要。加之由于报酬水平低 ,村、社干部月均仅X元和X元左右,与外出务工收入差距较大 ,一些村存在无人愿当村干部的现象,村级干部后备力量建设 滞后。三是村级集体经济“空壳”问题普遍。绝大多村集体收 入来源不足,普遍依靠每村X万元的转移支付维持运转,没有 稳定的集体产业收益,即使有零星收入的,也多为村集体退耕 还林、老旧村部租赁,每年X万多元,无法满足和保障村级公 共设施管护、基础设施维修、村级事务运转需要。四是公益性 岗位人员作用发挥不充分。这几年我们围绕脱贫攻坚和乡村振 兴,由省、市、县(市、区)筹资,开发了大批乡村公益性岗 位,并优先保障建档立卡零输转就业家庭中有就业愿望和劳动 能力的人口就业,主要从事乡村道路维护、乡村保洁、乡村绿 化、乡村水电保障、农村养老服务、村级就业社保协管、乡村 公共安全、乡村公益设施管理等公共服务工作,每人每月补助 X元。目前,全市累计在X个村安排公益性岗位就业人员X人 ,平均每村达到X人,其中X个贫困村安排公益性岗位就业人员 X人,平均每村达到X人,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农村困难群众的 就业,进一步完善了乡村治理。但如何建立科学规范有效的管 理机制,形成运行顺畅的工作模式,充分挖掘和发挥其潜力和 作用,还待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三、立足市情实际,遵循客观规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 要把握的几个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我们这样一个拥有X亿多人口的大 国,实现乡村振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大创举,没有现 成的、可照抄照搬的经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顺应时代 变化,尊重农民主体意愿和首创精神,遵循经济规律、自然规 律、社会规律和城乡发展规律,协调处理好四个方面的关系。 一是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实现乡村振兴,产业兴 旺是重点,生态宜居是关键,没有生态资源作为依托,产业发 展就是无源之水;没有产业发展作为支撑,生态保护也难以持 久,两者是相辅相成、和谐共赢的。(山东日照市坚持“生态产 业化、产业生态化”理念,借助马陵水库供水性质调整的有利契 机,坚持“保护为主、生态开发”,关停X家规模以上企业和X家 小型工业企业、X多家小饭店、X多家养殖户,对沿库X万亩耕 地实行了“退耕还林”,启动环马陵水库凤凰湾整体开发,聚 力打造国内一流休闲康养旅游示范区;实施“拥河发展”战略 ,启动沭河上游国家湿地生态保育区修复工程,沿河一带建设 林水会战生态区、现代农业产业区、振兴工业聚集区、城市中 央活力区、文化旅游景观区、美丽乡村宜居区乡村振兴“一带 六区”,把广袤乡村打造成现代版“富春山居图”,让优良的 农村生态环境变成聚宝盆、长出金元宝,把生态优势转化成产 业优势,走出了乡村振兴的“日照路径”)。我市是传统农业 大市,也是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重要组成部分,始终面临产 业转型升级和生态环境治理双重任务。要借鉴日照做法,以深 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产业服从生态、产业提 振生态、产业融入生态,以产业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为目的 ,有针对性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生态经济体系,探索推广种养循 环化、投入减量化、废物资源化的产业发展新模式,加快形成 一批以循环农业、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为主的生态 产业,着力构建乡村绿色产业链、价值链,走出一条产业生态 化、生态产业化互动互促互融的发展之路。 二是分类实施与整体推进的关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 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必须充分考虑乡村的发展基础和差异性 ,科学统筹和增强各方面措施的关联度、耦合度,坚持因地制 宜、区别对待、分类指导、渐次推进,不搞“一刀切”,不搞统 一模式,合理设定阶段性目标任务,通过抓点示范、重点突破 ,带动全域整体发展。(韩国从X年代就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新 村运动,随后把乡村建设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政府设计 规划多种工程,用以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生活环境 。比如建设乡村公路、桥梁、新农村会馆以及其他公共服务设 施。第二阶段,政府实行分类指导的方针,首先对乡村进行分 类,对于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的村庄,重点培养人们的“自立 ”精神,并继续支持村庄提高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对于农业 发展潜力大的村庄,倡导“自助”意识,重点是疏通河道、改 良土壤,提高农业生产的基本装备水平,同时合理布局村庄 ,促进多种经营发展;对于发展基础比较好的村庄,重点是协 助其产业发展,比如,农副业、种植业、畜牧业发展等,政府 鼓励并支持农民采用机械化等先进生产技术手段,组织集体耕 作,以及修建更加完善的生活福利设施)。就我市而言,在具 体实践中,对地处中心城区、县(市)郊区和城乡接合部的城 郊融合型村庄,重点是纳入城镇建设统筹安排,对村庄产业发 展及人居环境进行改造提升,加快推动与城镇水、电、路、信 息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促进村庄与城镇资金、技术、人才、 管理等要素双向流动,探索建设现代化的新兴社区;对历史文 化特色明显、自然资源丰富的特色保护型村庄,重点是注重保 持自然风貌,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和建筑风格,传承民风民俗 ,把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与保护自然人文特色资源统一起 来,发展乡村旅游和特色产业(像日本在造村运动中推行“一 村一品”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以地方自身条件和优势为依托 ,充分挖掘本土特色,通过差异化、多样化运作来提高农产品 附加值,逐步形成以村为单位的具有地区优势和销量的“拳头 产品”,进而扩展到旅游业的发展,大力推广特色旅游项目及 文化资产项目,如改善乡村景观、保存历史建筑等。日本“一 村一品”运动的先进地区—水上町(ting),位于日本群马县 ,群山环绕的地理环境给了它绝美的风景,却也给农耕带来了 困难,集约型农业无法在这里开展,产业转型迫在眉睫,X年 政府提出了“农村公园构想”,将整个水上町打造成为一个广 域的公园,将农业与旅游休闲融为一体,实现观光资源最大化 ,从而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对地处偏远、生态环境脆弱 、不宜生产生活、“空心化”严重的自然衰退型村庄,重点是 在尊重农民意愿基础上,稳妥有序推进搬迁撤并,依托小城镇 、产业园区、旅游景区、乡村旅游区等适宜区域进行安置,村 庄原址因地制宜退耕还林(日本在X年至X年之间,通过大规模 撤并,村庄数量减少至过去的X%,发展至今,已经减少到了当 时的X%,城镇化程度由X年代初的X%提高到现在的X%左右 );对以传统农耕为主的集聚提升型村庄,重点是改善提升基 础设施和公共环境,实行适度规模经营,激活产业、优化环境 、增添活力;对看不准发展趋势的待定型村庄,重点是限制新 建、扩建活动,统筹解决村民生计、生态保护等问题。 三是自我发展与政府推动的关系。脱贫攻坚取得巨大成就 的关键在于强有力的政府动员能力。乡村振兴也离不开外部助 力和内生动力的“双轮驱动”,必须把政府主导和农民主体统一 起来,在政策制定中既要维护好发展好群众根本利益,也要及 时调整优化政策、防止政府缺位失位越位。要适应从脱贫攻坚 向乡村振兴的形势转变,分类确定需要取消的、接续的、完善 的或强化的政策,逐步将针对绝对贫困的脱贫攻坚举措调整为 针对相对贫困的常规性社会保障措施,促使特惠性政策向常规 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