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领导干部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研判力呢?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领导干部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研判力呢? 德国军事理论家、西方近现代军事理论的鼻祖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写 道:“要想不断地排除意外事件的干扰,必须具备两种特性:一是在茫茫的 黑暗中依然能发出内在的微光以照亮真理的智力;二是敢于追随这种微光继 续前进的勇气。在法语中前者被形象地称为眼力,后者被叫作果断。”“迅 速而准确地加以判断,最初来源于对时间和空间这两个因素的预计结果,因 而得到了‘眼力’这个只表示准确的目测能力的名称。眼力不仅是指视力的 好坏,更多的是指洞察力的强弱。” 毛泽东也把研判力看作是领导干部最 基本的能力,强调领导干部要善于观察和判断全局,特别是敏锐察觉对全局 发展变化具有重要影响的情况,果断作出正确的决策。1945年5月31日,他在 党的七大上的结论中指出:“预见就是预先看到前途趋向。如果没有预见,叫 不叫领导?我说不叫领导。”“坐在指挥台上,如果什么也看不见,就不能叫 领导。坐在指挥台上,只看见地平线上已经出现的大量的普遍的东西,那是平 平常常的,也不能算领导。只有当着还没有出现大量的明显的东西的时候,当 桅杆顶刚刚露出的时候,就能看出这是要发展成为大量的普遍的东西,并能掌 握住它,这才叫领导。”他强调:“盲目性是没有预见的,是妨碍预见的。 教条主义、经验主义是不可能有预见的。而没有预见就没有领导,没有领导 就没有胜利。因此,可以说没有预见就没有一切。"1959年4月5日,在党的八 届七中全会上,他说:“要善于观察形势,脑筋不要硬化。形势不对了,就要 有点嗅觉,嗅政治形势,嗅经济空气,嗅思想动态。” 突发事件发生后进行 调查研究的过程,也就是研判事态的过程。研判是整个应急处置与救援工作 的起点,研判的失误是应急处置与救援工作最大的失误。研判正确,则措施 对路,解决问题;研判失误,则南辕北辙,事与愿违,甚至有时是抱薪救火、 火上浇油。 精准研判,是应急处置与救援的前提。《资治通鉴》云:“立策 决胜之术,其要有三:一曰形,二曰势,三曰情。”《旧五代史·唐书》也强 调:“决胜料势,决战料情,情势既得,断在不疑。”正确估计形势,及时作 出抉择,是开展应急处置与救援的首要任务。 出色的研判力从何而来?“没 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研判,即研究判断。从词语构成来看,研判包 括“研”和“判”两部分。“研”即研究、分析,也就是摸情况;“判”即 判断、认定,也就是下结论。所谓“研判”,是指以调查研究为基础,摸清 事实真相。研判的过程,也就是“对症下药”中“对症”的过程。当医生给 人看病,首先要望(观气色)、闻(听声息)、问(询问症状)、切(摸脉 象),诊断好疾病,确认好病因,才能开出好的药方。 研判的过程,是通过 深入调查研究,及时发现问题、准确界定问题的过程。界定问题,经常被看作 是做决策的第一步——只有问题界定准确了,才能研究制定可行的方案,最 后把决策转化为有效的行动。德鲁克指出,“决策的首要任务是找出真正的 问题是什么,并且界定问题。”“管理决策中最常发生的错误是只强调找到 正确的答案,而不重视提出正确的问题。”“最徒劳无功的做法(即使不是最 危险的方法),莫过于为错误的问题寻找正确的答案。” 重视调查研究,是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做好工作的重要传家宝。毛泽东有句 名言,“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他指出:“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 问题就像,一朝分娩二调查就是解决问题。”“正确的策略只能从实践经验中 产生,只能来源于调查研究。”“我的经验历来如此,凡是忧愁没有办法的时 候,就去调查研究,一经调查研究,办法就出来了,问题就解决了。”邓小平 强调:“我们办事情,做工作,必须深入调查研究,联系本单位的实际解决问 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是做好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