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对领导的话不必全当真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对领导的话不必全当真 对领导说的每一句话都很当真,看似尊重领导,实际上是一种肤浅、盲目与天 真,不仅对自己不利,领导也不一定很满意。 让我们讲一段历史事实,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明朝初期有个大才子叫解缙(读音xiejin)生于明太祖洪武2年(公 元1369年),曾经担任过内阁首辅、大学士,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书法 家。 解缙自幼颖悟过人,他的文章雅劲奇古,诗豪情奔放,书法精绝,被称为明朝三 大才子之一。他曾主持编撰《永乐大典》,带领3000余人,历时六年,辑录了七千 多种自先秦至明初的古籍,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集大成。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 一文中曾引用的一句话:“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 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就是解缙写的。 朱元璋洪武二十一年,十九岁的解缙考中进士,授庶吉士(皇帝身边负责起草文 件诏书的官员),同年官至翰林学士。 明太祖朱元璋很器重他,让他常在身边以被咨询。一天,朱元璋对解缙说:"我 和你名为君臣,情同父子,你应当对朕知无不言。" 解缙感恩皇上信任,非常认真,连夜写了一篇《万言书》呈报朱元璋。在这篇奏 章中,他忠心耿耿,知无不言。他说皇上“令数改则民疑,刑太繁则民 玩”,意指朱元璋政令变动太快,刑罚太繁太重;说“陛下震怒,剪根除 蔓”“天下皆谓陛下任喜怒为生杀”,意指朱元璋杀罚太重,株连过 多;说皇上:“进人不择贤否,授职不量轻重”,意指朱元璋用人不分贤 能与否。 这些谏言确实切中时弊,不仅满朝文武没人敢讲,就连皇太子朱标讲到时朱元璋 也大动肝火。朱元璋读后,心中很不高兴,但因为是自己让他“知无不言”的,也不好 说什么,只是说了句“爱卿有才”。 解缙以为真的得到皇上称赞,受到了鼓励,于是再次写了一篇《太平十策》,直 言不讳,提出了一些与朱元璋现行政策相反的建议。 朱元璋看后实在忍受不了,就把解缙的父亲召进京城,对他说:"大器晚成,让 你儿子回家吧,加以修炼,十年以后再来,受到重用也不算晚。"实际上是罢了他的 官,他只好跟着父亲回到了江西吉水老家。 朱元璋死后,他的孙子朱允炆当了皇帝,礼部侍郎董伦在皇帝面前为解缙说了不 少好话,解缙被召复职,任翰林待诏。十一月任内阁首辅。公元1403年,明成祖朱 棣登基,解缙升任翰林侍读。随后进文渊阁,为大学士,参预机务。解缙主持编成 《永乐大典》之后,深得明成祖朱棣赏识与信任。朱棣曾讲"天下不可一日无我,我 则不可一日少解缙。" 有一天,朱棣让解缙如实评价一下朝中六部尚书、都御史、大理寺卿10位大 臣,并写个评语。解缙觉得这是皇上对自己的高度信任,又认真起来,遂公正如实地 写出了自己对10位大臣的看法。他在评价中说这个大臣“有德望但不远小 人”;说那个大臣“天资厚重,但无定见”;说某大臣“可谓君 子,颇短于才”;说某大臣“诞而附势,虽才不端”。10位大臣中 有8位被指出了缺点,不是缺德就是少才。不久,这些评语被泄露出去了,被点出问 题的大臣大都是一二品大员,听到解缙的评语后虽然外表不置可否,内心耿耿于怀。 明成祖朱棣在册立太子问题上犹豫不决。他的大儿子朱高炽忠厚老实,二儿子朱 高熙能征善战,在“靖难之役”中救过自己。按照封建社会“立长立嫡”的规则应该立大儿 子,但又觉得二儿子英武似己,想立二儿子。出于对解缙信任,朱棣把他召来听取建 议。解缙从对皇上高度负责出发,建议立皇长子,又讲了皇太孙优秀,立了皇长子将 来可以传之于皇太孙。最后,朱棣同意立长子朱高炽为太子,并令解缙撰写立储诏 书。朱棣的二儿子朱高煦得知这一情况后,对解缙恨之入骨。 永乐四年(1406年),皇二子朱高熙诬告解缙将朝廷机密“传达廷外",又诬告 他"试阅卷不公",朱棣将解缙贬为广西布政司参议。临行前,一些大臣上疏攻击他其 他方面存有问题,又被加重处罚,改贬交趾(今越南)。 永乐八年(1410年),解缙入京奏事,正遇皇帝北征未归,只好觐谒太子后返 回。朱棣的二儿子朱高煦又乘机进言,说解缙趁皇上外出的机会私自晋见太子,“无 人臣礼”。朱棣大为震怒,下令将解缙下入诏狱。朱高熙污其与太子有密谋,锦衣卫 对其施尽酷刑,他被打得体无完肤,仍不屈服。 五年后的永乐十三年,锦衣卫都指挥佥事纪纲向皇帝呈报狱中囚犯情况,朱棣见 到解缙姓名,问:"缙犹在耶?"纪纲心会皇帝之意,用酒将解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