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写公文时,为什么要用仿宋GB2312字体?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写公文时,为什么要用仿宋GB2312字体? 自甲骨文出现以来,汉字大体历经了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的演变。随 着科技的发展和计算机的普及,键盘输入越来越普遍,在使用电脑写作时也会有相应 的格式要求(比如标题三号宋体,加粗居中,正文小四号)。党政机关公文作为机关 实施领导、履行职能,处理公务的重要工具,其格式也有着严格要求,目前公文写作 普遍使用的字体为仿宋GB2312。仿宋体是怎么出现的?GB是什么?2312又是啥意 思? 仿宋GB2312字体安装预览界面。来源/网络  “仿宋”字体是怎么来的  仿宋字体的出现与印刷术的发展密切相关。如今,汉字的字体大致可分为书法字 体和印刷字体两大体系,篆书、草书和行书就属于书法字体,而仿宋体就是专门为印 刷设计的印刷字体。 实际上,印刷体也是由手写字体发展而来的。回溯历史,最早的印刷字体当属楷 体。一方面,现代意义上的楷书到唐代时发展成熟,在唐代的官方文件以及民间广泛 使用;另一方面,雕版印刷术发明于唐代。在印刷术发明前,书籍都是手抄而成,因 而唐代雕版印刷术诞生的最初就是为了给当时的抄书者带来便捷。 “雕版”即用木板雕刻,一般选用枣木或梨木。选定木材后,按书的大小要求将木 板锯成版片,然后放在水里浸泡一个月左右,或者用水煮。之后再把版片刨光、阴 干,后擦上豆油、刮平、磨光。之后就可以在木板上贴“写样”了,“写样”就是在纸上写 下要刻的文字,如果发现有写错的地方,就把错误处挖去,贴上白纸补写。校对无误 后可以将写样反着贴到版片上,接着就可以进行刊刻了。刊刻是要把没有字的部分挖 掉,有字的部分留下来,这样,字划突出,便于印刷。在刊刻这一步前,版片上还是 手写字体,但在刊刻之后,字形上便留下了刀刻的痕迹,经过雕刻后印刷出来的字体 与手写字体大体一致。 唐代是楷书艺术发展的集大成时期,涌现了许多著名书法家,如欧阳询、颜真 卿、柳公权等,他们适应书法艺术的发展规律,对楷书进行了完善和改造,并将书法 艺术由士大夫阶级普及到民众,因此,当时写样的人所写的字体大多是模仿名家笔意 的楷书。在这个背景下,楷书理所当然地成为最初的“印刷字体”。可以说,楷书是所 有印刷字体的基础。   金刚经开首与扉页画(唐),是中国现存最早有明确纪年的 雕版印刷品。来源/网络  我们如今所说的宋体字,就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明代学者胡应麟在 《少室山房笔丛》(甲部)中有言:“雕本肇自隋时,行于唐世,扩于五代,精于宋 人。”雕版印刷术经过唐代和五代的发展,到宋代进入了鼎盛时期。  北宋时期,雕版书体依然为楷书,出现了专门书写标准楷书的人。他们有着深厚 的楷书功底,秉承“唐人尚法”的遗风,争相模仿唐代名家书法。 相比书写,雕刻工作则更加艰辛枯燥,而雕刻工的收入却相当微薄。加之当时书 籍需求量大,为了生存,刻工们只能不分寒冬酷暑地工作,不断摸索着提高工作效率 的方法。他们发现,在保持文字基本外形的前提下减少奏刀次数可以大大加快工作进 度。而减少奏刀次数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把文字原来的弧线简练成直线,将复杂不规 则的地方变得简单规律易处理,宋体字就在这种变化中初露端倪。可以说,宋版印本 所用的更为规整的楷体正是宋体字的源头。   《攻媿先生文集》宋刻本。来源/北京大学图书馆 及至明代,明太祖采取抑武修文的政策,印刷出版业得到较大发展。明代版刻都 极力效仿宋版字体,尽管大致保持了宋版字体的字形和结构,也不可避免地渗透了刻 工的操作意识和习惯,宋版字体的风貌也逐渐发生变化。斜势的笔画渐趋平整,结构 布局逐渐变得均匀。我们可以把明代前期模仿宋版的字体看作宋体字的基础。 明代刻本《径山藏》宋体字此时已形成。来源/故宫博物院 刻工们对宋版字体的长期模仿深深影响了明代刻字的规范,加之快速雕刻的需 要,终于在明万历以后产生了一种结构方正匀称、便于刀刻印刷、专供阅读的字 体,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宋体字”。因为是由仿照宋版书上的字体发展而来,所以 最初叫仿宋体(不是如今的仿宋体),后又称老宋体、宋体。 那现在写公文的仿宋体又是怎么来的呢?顾名思义,仿宋就是“模仿宋体”。现代 仿宋体的源头要追溯到由丁善之、丁辅之兄弟于1916年推出的一款仿宋代刻本的字 体——“丁氏聚珍仿宋版活字”,简称聚珍仿宋(“聚珍”是活字的另一种称 呼)。 丁辅之 虽然毕昇早在北宋时期就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但传统活字印刷存在字种繁多、不 易制作、不宜长期反复使用、需要排字工人有一定文化素养等诸多缺点。因此,直到 鸦片战争前,雕版印刷都是中国的主流印刷技术。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西方的铅活 字印刷术也随之传入中国,我国逐渐由传统印刷迈向了现代印刷。仿宋体的出现就与 铅活字印刷术的传入密切相关。 1912年,丁氏兄弟的父亲丁立诚去世,二人为纪念先父,便打算将父亲所著的 《小槐簃吟稿》印刷行世。丁氏兄弟认为,父亲的遗作要做得精致且有特色,不能粗 制滥造地印刷出来。当时,流行的印刷字体是宋体,但市面上宋体铅模大多来源于日 本,其铅字轮廓呆板,字形结构松散,印成书刊不很雅观。因此,丁氏兄弟决定亲自 依据宋代刻本为模板,进行设计仿写,刻制活字。 起初,丁氏兄弟以黄杨木刻字,但工费太大,决定改用铅字,并赴上海出资聘请 当时的名刻工徐锡祥、朱义葆二人合刻铅质活字。最终于1916年创制了“丁氏聚珍 仿宋版活字”,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款现代印刷字体。该字体古雅美观,横竖笔画粗 度趋于统一,整体笔画略细,起笔处有斜势棱角,弯部有棱角分明的字肩,点、撇、 捺、挑、勾尖峰较长,字形刚柔并济、挺拔清秀,令人悦目。 聚珍仿宋印书局的印刷式样 在创制字模后,丁氏兄弟在上海创立了聚珍仿宋印书局,后聚珍仿宋印书局由于 经营不善,被中华书局于1920接手经营,并于1921年正式订立合同并入中华书 局,同时聚珍仿宋字体的所有权也一并转交。 1920年,中华书局在收购聚珍仿宋印书局及聚珍仿宋字体之后,成立了聚珍仿宋 印刷部,使用聚珍仿宋字体出版了大量书籍、期刊与广告。但中华书局并未在聚珍仿 宋字体的基础上做进一步开发,仅仅是将字号进行了扩充,将聚珍仿宋的字号从购买 之初的五种字号类型字模扩充到了八种,增加了聚珍仿宋字体的应用面。中华书局使 用聚珍仿宋主要用于排印古籍、教科书以及期刊杂志,在仿宋体的推广过程中起了举 足轻重的作用,使得聚珍仿宋成为引领“民国”文字风潮的一款字体。 聚珍仿宋体印刷的《四部备要》 也正是由于中华书局聚珍仿宋字体的成功,从而带动了其他书局(如商务印书 馆、世界书局、大东书局等)与字模厂(如上海华丰印刷铸字所等)创制仿宋字 体,让仿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