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在经济规律体系中深入理解和把握高质量发展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在经济规律体系中深入 理解和把握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同时也明确提出高质量发展是中 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高质量发展既是一个重大的 理论问题,又是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在习近平经济思想 中具有重要地位。习近平关于高质量发展有丰富的论 述,如何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 和方法论为指导,从学理上深入理解和把握高质量发展这 一重要理论,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 课题。本文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经济规律体系的 思想方法出发,结合习近平关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 述,探讨如何从学理上深入理解习近平经济思想中高质量 发展的丰富内涵。 一、经济规律体系:理解高质量发展的方法论基础 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背后和经济过程之中内在的、 必然的联系,它体现着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于经济现 象和经济过程纷繁复杂,从现象到本质,往往存在很多中 间环节,而不同环节、不同层面的经济现象和经济过 程,受不同层次规律的支配,因此,经济规律具有体系性 特征。经济规律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从不同角度有不 同的划分。比如,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看,经济规律体 系包括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规律,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 证运动规律;几个社会共有的规律,如价值规律;某一社 会特有的规律,如资本主义社会的剩余价值规律。在同一 社会形态中,有的经济规律反映的是本质经济关系,有的 经济规律则反映的是经济运行层面的关系。例如,在资本 主义市场经济中,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中深 层的、本质的规律,而利润平均化规律则是资本主义市场 经济运行中的表层规律,在这个表层规律背后,又有供求 规律、竞争规律、价格规律等发挥作用,它们共同构成资 本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规律体系。由于经济规律体系是一个 复杂的系统,针对不同经济问题的分析,要从不同的经济 规律体系上去把握。 从经济规律体系来认识和把握一个社会经济活动的特 征和趋势,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方法论,是唯 物辩证法的具体体现,这一方法论超越了西方经济学仅仅 停留在供求关系表层规律来认识经济活动和经济过程的根 本局限性。马克思在《资本论》三卷中构建的理论体 系,为我们从经济规律体系认识和把握资本主义经济运动 规律提供了方法论指引。 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从生产领域出发揭示 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基本经济规律,即剩余价值规 律,这一规律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在资本主 义制度下的具体体现,它反映了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本质 关系,属于深层次经济规律;在第二卷中,马克思从流通 领域揭示了资本的运动规律,这一分析是从资本主义市场 经济的深层规律向表层规律的过渡;在第三卷中,马克思 通过引入供求关系、竞争关系等,揭示了资本主义市场经 济运行的表层规律,这些规律包括利润平均化规律、利息 规律、银行利润规律等,它们是资本主义剩余价值深层规 律向市场经济表层规律的转化形式。马克思运用经济规律 体系的方法论,在理论上破解了李嘉图“难题”,使劳动 价值论彻底成为科学的理论。这一方法论,在习近平经济 思想中得到了创造性运用和创新性发展,其中在关于高质 量发展的认识上就有很好的体现。 把“高质量”作为反映经济活动目标要求的一个范 畴,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原创性贡献。马克思在《资本 论》第一卷分析商品价值量的时候,曾使用过“标准质 量”这个词,他指出:“每种商品的价值都是由提供标准 质量的该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这里所说 的“标准质量”也不是一个范畴,只是指作为价值载体的 商品使用价值,在质量上应该得到社会认可。应该说,人 类社会经济活动客观上是有质量要求的,但经济活动的质 量受什么样的发展规律支配,包括哪些内容,如何判 断,则需要通过规律性的认识来加以把握。在习近平提 出“高质量发展”命题之前,经济发展“质量”问题尚未 纳入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中,包括政治经济学也是如此。结 合习近平经济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习近平关于高 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从学理上认识经济活动的质量问 题,可以从以下三个层次的经济规律体系上加以判断。 第一层次,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来判断经 济活动是不是有质量发展。任何社会的经济活动都是在生 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中进行的。从生产力的维度来 看,有质量的经济活动,一定是能够不断创造出剩余,满 足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的生产活动,这是人类经济活 动的原动力,也是人类经济活动的根本目的,正是基于 此,马克思才认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使 每个人都能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如果在人类经济活动 中,无法创造出剩余以更好地满足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需 要,只是简单再生产的重复,甚至连简单再生产都难以为 继,“质量”这个范畴就没有任何意义了。正如习近平指 出的:“把经济发展仅仅理解为数量增减、简单重复,是 形而上学的发展观。”因此,一个社会能够在不断深化分 工中改进技术,发明创造先进的生产工具,推动科学技术 进步,越来越多地创造出剩余且用于满足人类自身生存和 发展需要,就可以说是有质量的经济活动。 然而,任何社会的经济活动都是在一定社会生产关系 下的活动,因此不能仅仅从是不是创造剩余的生产力维度 判断经济是不是有质量发展,还必须考虑生产关系维度。 从生产关系的维度看,由于生产资料性质不同,人们之间 的物质利益关系也不同,生产活动的成果首先用来满足谁 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取决于谁是生产资料的占有者,因 此,对于什么是有质量的经济活动会因为阶级地位的不同 而有不同的判断。比如,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里,剥 削阶级占有生产资料,从剥削阶级的立场看,越是能够占 有别人更多剩余劳动的经济活动,越是被视为有质量的经 济活动,至于劳动者的贫困、饥饿、过度劳动等,都不会 成为剥削阶级考虑发展质量的因素。而在社会主义和共产 主义制度中,由于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生产的根 本目的是满足人民需要(包括生存、发展和享受的需 要),发展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因此,衡量 经济活动是不是有质量,根本标准在于是否坚持以人民为 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 生活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层次,从经济有机体的循环畅通中判断经济活动 是不是有质量发展。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循 环”是指资本的流通问题。在习近平经济思想中的“循 环”,既包括狭义的循环(即流通),也包括广义的循环 即国民经济有机体的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之间的循环 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中各环节之间的基本关系是生产决定 分配、流通和消费,后三个环节对生产具有反作用,生产 是起点,消费是终点(如果是自然经济的社会,经济有机 体中无需流通环节)。但如果从再生产的角度看,消费环 节既是上一个循环过程的终点,又是下一个循环过程(即 再生产)的起点,因此处于独特地位。从经济有机体四环 节之间的关系上看,如果从生产到消费,再从消费到生产 都能够顺利完成循环过程,就可以认为这是一个健康的、 有质量的经济有机体。正如习近平指出的:“在正常情况 下,如果经济循环顺畅,物质产品会增加,社会财富会积 聚,人民福祉会增进,国家实力会增强,从而形成一个螺 旋式上升的发展过程。如果经济循环过程中出现堵点、断 点,循环就会受阻,在宏观上就会表现为增长速度下降、 失业增加、风险积累、国际收支失衡等情况,在微观上就 会表现为产能过剩、企业效益下降、居民收入下降等问 题。”这里的“正常情况”就是指经济有机体健康、有质 量的发展。 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生产和消费谁是目的,谁是手 段,或者说谁是“主动轮”,谁是“从动轮”是不同的。 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资本追求剩余价值最大化是生产 的根本目的,资本主导下的生产是“主动轮”,消费则 是“从动轮”,消费服从于资本增殖目的,正是在这个意 义上,马克思把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性质概括为“生产相 对过剩”的危机。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尽管在价值 规律的作用下,生产者的直接目的也是价值增殖(或增 值),但生产的根本目的已经转变为满足人民需要,消费 成为目的本身,与之相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高质 量发展,在发展理念、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制度保障等 方面,也不同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第三层次,从市场经济中的供求关系是否平衡来判断 经济活动是不是有质量发展。显然这一层次的判断是与市 场经济相联系的。在市场经济中供求关系是经济活动的基 本关系,正如习近平指出的:“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经济内 在关系的两个基本方面,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二 者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相互依存、互为条件。没有 需求,供给就无从实现,新的需求可以催生新的供给;没 有供给,需求就无法满足,新的供给可以创造新的需 求。”由于供求关系是市场经济中的基本关系,所以生产 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经济有机体的各个环节之 间的关系,在市场经济中最终都是通过供求关系表现出来 的。一般来说,市场经济中供求关系平衡,生产者想卖的 东西都能卖出去,消费者想买的东西都能买到,生产者该 赚的钱都能赚到,消费者该花的钱都能花掉,可以判断这 一国民经济运行是健康的、有质量的。 但是由于供求关系是市场经济中的表层关系,供求规 律反映的关系有时候与一定制度下的深层规律是一致 的,有时候是不一致的,甚至是相反的。比如在资本主义 市场经济中,利润表现为资本自行增殖的产物,这与剩余 价值规律所揭示的本质关系是不一致的。正如马克思所指 出的,“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会直接合而为 一,一切科学就都成为多余的了”。对供求关系与经济活 动质量的关系,要作具体分析。有些情况下供求关系平 衡、供求两旺,并不必然是经济健康的、有质量的运 行,相反可能隐藏着危机。比如住房市场如果任其自由发 展,就可能在供求两旺的假象掩盖下,隐藏着金融-经济 危机,美国1929-1933年大危机、2007年次贷危机、日 本20世纪80年代末期的金融危机,都是如此。因此,不能 仅仅依赖供求关系判断经济活动是不是有质量。正是在这 个意义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推动高质量发展,不 能简单用供求规律来指导我们的实践:一方面要充分“利 用市场”,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 要有效“驾驭市场”,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二、习近平经济思想中高质量发展的丰富内涵 习近平经济思想中关于高质量发展的论述内涵丰 富,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经济规律体系思 想方法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也体现了对社会主义发展规 律的新认识,下面从经济规律体系的三个层次上加以理解 和把握。 1.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上理解高质量发展 如前文所说,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中认识 发展是不是有质量,既要从生产力维度看财富如何创 造,又要从生产关系维度看财富依靠谁创造、为了谁创 造。对此,习近平明确指出:“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 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 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 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 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这一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我国 高质量发展是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原理在新时代 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 第一,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 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这句话,明确了只有符合社会主 义生产根本目的发展,才是高质量发展,而新时代社会主 义生产的根本目的就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 要。 习近平关于高质量发展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 活需要的观点,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坚持以人民为 中心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他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已 经指出在未来社会“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邓 小平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 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在此基础 上,“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鲜明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 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 点”。习近平强调:“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 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 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满足人民日益 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一发展立场,是建立在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制度性质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这种结 合既要发挥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的优势作用,又要发挥 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 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为真正 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的发展思想提供坚实经济基础。 第二,高质量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这句 话,明确了我国高质量发展的指导原则。新发展理念是在 总结国内发展经验教训、深入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 上提出来的,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性。理念是行动的先 导,新发展理念为我们判断什么是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试金 石。正如习近平指出的:“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对经济社 会发展提出了许多重大理论和理念,其中新发展理念是最 重要、最主要的。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回 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 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 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