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聚焦两会经济要点 推动高质量发展
同志们:
2025年全国两会胜利召开,这是在“十四五”规划收
官、“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的关键时期举行的重要会议。两
会期间,经济领域的诸多议题引发广泛关注和深入讨论,为我
国经济在新征程上实现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作为党员,我
们肩负着推动经济发展的重任,必须深刻领会两会精神,立足
本职岗位,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为助力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贡
献力量。
一、2025年两会经济要点解读
(一)积极财政政策下的关键指标设定。2025年,我国实施
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这对于推动经济回升向好、实现高质量
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这一政策背景下,赤字率和政府债券规
模的设定备受瞩目。赤字率是衡量财政政策扩张程度的重要指
标。合理提高赤字率,能够为政府增加财政支出提供资金支
持,进而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民生领域、科技创新等关键领
域的投入。例如,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政府可以利用增加的
财政资金加大对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改
善地区的发展条件,提升区域经济的竞争力。像一些中西部地
区,通过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更好地承接东部地区的
产业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政府债券规模的扩大同样具有
重要作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作为政府债券的重要组成部
分,主要用于有一定收益的公益性项目建设。通过发行专项债
券,能够筹集大量资金,用于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生态环境
保护、产业园区建设等项目。这些项目的实施不仅能够带动相
关产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还能为经济的长期发展
奠定坚实基础。比如,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专项债券资金可
以用于城市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环保设施建设,提升城市的
环境质量和居民的生活品质。
(二)推动经济回升向好,高质量完成“十四五”目
标。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推动经济回升向
好,高质量完成“十四五”目标至关重要。在过去几年,我国
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经济结构
调整、科技创新能力有待提升、国际市场不确定性增加等。为
实现经济回升向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举措。一方面,加大对
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通过减税降费、金融支持等政策措
施,降低企业经营成本,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激发企
业的发展活力。例如,对制造业企业实施更大力度的减税降
费,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增强
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另一方面,积极推动消费升
级,通过促进传统消费提质扩容、培育新型消费等方式,增强
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比如,发展线上线下融合的新
零售模式,推动智能家电、新能源汽车等新型消费产品的普
及,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注重区域协调发展,加强区
域间的产业协同和资源共享。通过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
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优
化区域产业布局,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例
如,京津冀地区加强产业对接协作,北京发挥科技创新和高端
服务业优势,天津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河北积极承接产业转
移,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三)深化关键领域结构性改革。深化关键领域结构性改革
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两会强调要加快推进重点
领域改革,破除制约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在国有企业改
革方面,持续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入多元化投资
主体,优化国有企业股权结构,激发国有企业的市场活力和创
新能力。例如,一些国有企业通过与民营企业开展混合所有制
改革,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高了企业的经营效率和
市场竞争力。同时,加强国有企业的市场化经营机制建设,完
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提升国有企业的管
理水平和运营效率。在金融领域改革方面,加强金融监管,防
范金融风险,推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体
系,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规范金融市场秩序,防止金融风
险的积累和扩散。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大对
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提高金融服务的精
准性和有效性。例如,发展供应链金融,为产业链上的中小企
业提供融资支持,促进产业链的稳定和发展。在土地制度改革
方面,探索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完善土地流转
机制,提高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通过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
地入市,增加土地供给,为农村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土地
支持。同时,规范土地流转行为,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促进
农业规模化经营和现代化发展。
(四)促进科技创新,提升研发投入。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
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两会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强调要加
大研发投入,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加大研发投入是提
高科技创新能力的基础。政府通过财政资金引导、税收优惠等
政策措施,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增加研发投入。例如,对企业
的研发费用给予加计扣除等税收优惠政策,激发企业的创新积
极性。同时,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支持高校和科研机构开
展前沿科学研究,为科技创新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加强创新
平台建设,打造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良好生态。建设国家实验
室、国家重点实验室、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创新平台,整合各
方创新资源,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例如,一些产业技
术创新联盟由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共同组成,围绕产业发展
的关键技术问题开展联合攻关,推动科技成果在企业中的应
用,提高产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培养和吸引创新人才,为
科技创新提供人才支撑。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大对创新人才
的培养力度,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投
身科技创新事业。例如,一些高校和科研机构通过提供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