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文稿写作首在定势
“势”原为古代哲学概念。南北朝时期刘勰的《文心雕龙》 设《定势》
篇,将“势”的概念引入到文章评论中,指出“夫情致异区,文变殊术,莫不因
情立体,即体成势也”。之后,“势”成为历代文论中一个重要概念。
《文心雕龙·定势》所指之“文” 涵盖了“章表奏议”“符檄书移”等当时公文
在内的各类文体。历代以“势”评文,大多没有严格区分文体,均包含公文在
内。这对当下党政机关综合文稿写作极具启发意义:综合文稿有“势”,综合文
稿写作首先要“定势”。
一
综观历代文论,“势”的内涵不断丰富发展,有格调、标准、法度、形式、风格
等多元理解,没有统一的、固定的答案。综合文稿写作客观存在着各种各样
的“势”。 从使用主体看。综合文稿的主体,既包括使用者,也包括接受者。
仅从党政机关内部看,使用者与接受者的职位关系大体包括上位、平行、下
位三种情况。相应地,综合文稿写作需要考虑主体的上势、平势、下势三种
态势。如开展某项工作,在召开专题会议部署时,综合文稿使用者是工作的领
导者,处于“上势”,讲话需要站得高、看得远、想得深、谋得准;在向同级介
绍或对外宣传时,综合文稿使用者是工作的推介者,处于平势,交流需要总结
成效、明确观点、提炼做法、形成经验;在向上级汇报具体情况时,综合文稿
使用者是工作的具体执行者,处于“下势”,汇报需要围绕目标、理清思路、展
现成绩、讲清问题、突出重点。总之,文稿使用者处于不同的“势”,写作时要
有所侧重,即使写同样的内容,表述也应有所不同。 从文稿指向看。综合文
稿大多指向具体工作。一项工作的开展,从动员到推进再到完成,时间有长有
短,但都有一个过程。因此,从工作角度看,综合文稿写作需要考虑工作所处
的起势、中势、收势等三种态势。工作伊始进行动员部署,处于“起势”,文稿
要谈意义背景、目标任务、措施方法等,需体现思想性、鼓动性。工作开展过
程中,针对具体情况再推进,处于“中势”, 文稿要总结前期安排当下、针对
问题明确措施、聚焦目标强化推进,要强调实践性、指导性。工作完成总结回
顾时,处于“收势”,文稿要对照任务要求全程回顾、明确得失、启发今后,应
兼顾总结性、启发性。指向长期工作的综合文稿,可以以年度为单位,形成
起、中、收三种态势。从写作本身看。清朝叶燮《原诗·内篇》指出:“譬
之一木一草,其能发生者,理也;其既发生,则事也;既发生之后,天乔滋
植,情状万千,咸有自得之趣,则情也。” 虽然论的是诗歌创作,但各类文章
创作莫不如此。从这个角度看,综合文稿写作需要考虑文章本身的理势、事
势、情势等三种态势,只是综合文稿与一般文学作品中的理、事、情三势的
表现方法和呈现方式大不相同。理势,是综合文稿写作核心,主要回答“为什
么做、怎么做”等终极性问题;事势,是综合文稿写作承载,主要回答“是什
么、做什么”等基础性问题;情势,是综合文稿写作灵魂,主要回答“怎么样、
做成什么样”等根源性问题。实际上,综合文稿的理势、事势、情势往往相互
交织,归根结底,是党政机关的政治性、实践性、人民性的统一。当然,受
使用场合、接受对象、特殊时间等因素影响,不同的综合文稿理势、事势、
情势各有侧重。 从不同角度看,一篇综合文稿有多种“势”。“势”是综合文稿
写作的“坐标”, “坐标”找准了,写作方向、呈现内容、表现形式才不会错。因
此,“势”对综合文稿写作具有根本的、潜在的指导作用。
二 现代心理学也有“定势”概念,指由一定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对
以后的心理和行为活动起正向或反向推动作用。综合文稿“定势”就是写作之
前由“因情”到“立体”、因“即体”而“成势”的准备状态。多点站位、因人立势。
综合文稿写作属于“代人立言”“代组织立言”,写作之前必须多角度衡量主体
站位。政治站位要高。党政机关首先是政治机关,党员领导干部讲政治是第
一位的。综合文稿首先要有政治站位,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思想为指导,贯彻党中央精神,落实上级党委决策部署,体现本级党委工
作安排。工作站位要准。党员领导干部工作岗位不同,工作职责也不同,或
党委领域或政府口子,或主要或次要,或主导或从属,等等。综合文稿写
作必须从领导所属岗位、所负职责出发,做到主次分清、职责分明。个体
站位要活。党员领导干部也是一个个鲜明的个体。每个个体的性别、性格、
年龄、学识、修养等不同会直接反映到工作中,导致对同一件事情的思考方
向、工作方式、推动方法不同。综合文稿写作只有综合考虑个体特征,才能
把文稿写活。多元视角、审时度势。综合文稿所反映的事情总处于一定的时
空之中,按照各自规律运行,表现出独有特征,所以写作中既需要高瞻远
瞩,也需要见微知著。应以广视角在宏观中看清形势。研究分析问题首先要
有整体性思维,把工作置于宏观之中。当然不同层级面临的“宏观”也有所不
同, 不能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