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党支部书记在五四年轻干部座谈会上的交流发言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党支部书记在五四年轻 干部座谈会上的交流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今天非常荣幸能在这里分享我在村工作的点滴体会。两年前,我 以书记助理的身份初到村时,面对陌生的环境和繁杂的基层工作,也曾感 到迷茫忐忑。但正是组织的信任和群众的期盼,让我沉下心来,把挂职当 任职、把老乡当亲人,从走村入户了解民情,到带领乡亲们发展产业、改 善民生,一步步赢得了大家的认可。这段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年轻干部成 长没有捷径,只有把根扎进泥土、把心贴近群众,才能在基层实践中淬炼本 领,在服务群众中践行初心。接下来,我将结合具体工作,汇报几点粗浅感悟: 一、“脚下的路”亮堂了,“心头的路”自然就亮堂了。 作为一名基层干部,我深刻体会到,干好群众工作没有捷径可走,必 须扑下身子、沉到一线,真正把群众的需求放在心上、落在行动上。初到 村里时,我满怀热情走访群众,却屡屡吃“闭门羹”,是老书记的一句“村民 白天在外务工”点醒了我。这让我明白,干工作不能光凭一腔热血,更要讲 究方法、尊重实际。只有站在群众的角度想问题,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钥 匙”。于是,我调整时间夜间走访,虽然摸黑前行、深一脚浅一脚,却走进 了群众的心里。这段经历让我懂得,基层干部既要“身入”更要“心至”,只有 把群众的作息当作息、把群众的难题当课题,才能赢得信任、打开局面。 解决路灯问题的过程,更让我深刻认识到,群众工作不是“单打独斗”,而 是“众人拾柴”。面对资金短缺的困境,我们通过“党建+好商量”平台,发动乡贤 捐资、村民集资、争取上级支持,最终点亮了村庄的“幸福路”。这启示我,基 层治理的关键在于凝聚共识、汇聚合力。党员干部要当好“领头雁”,但更要 善于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把“你和我”变成“我们”,把“要我做”变成“一起做”。 当群众看到干部真心实意为他们谋利益时,就会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甚 至成为推动者。如今,路灯照亮了村庄,也照亮了干群之间的连心桥,广场 舞的欢声笑语、散步聊天的其乐融融,都是群众对我们工作最朴实的认可。 这段经历让我深深体会到,基层工作千头万绪,但检验成效的标准 只有一条:是否让群众得了实惠、感到幸福。一盏路灯看似小事,却 是群众日夜期盼的“心头事”;一次走访看似平常,却是拉近距离的“关键 步”。作为年轻干部,我们要学会从“小切口”入手,解决“大民生”,用一 件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累积群众的信任感。今后,我将继续以“脚 下沾泥、手上沾土”的韧劲,把群众的“问题清单”转化为自己的“履职清 单”,在解难题、办实事中践行初心使命,真正成为群众离不开的“自家人”。 二、“群众的心结”解开了,“问题的堵点”自然就解开了。 群众工作从来不是“一厢情愿”的独角戏,而是“以心换心”的双 向奔赴。三年的厕改实践让我深刻认识到:基层干部只有放下“官 架子”、甘当“小学生”,真正把群众当家人、把诉求当家事,才能 让“干部想干的事”精准对接“群众想要的事”。三点体会与大家分享: 一是破除“想当然”思维,从“替民做主”转向“让民做主”。 初到村推进厕 改时,我满脑子都是“上级考核指标”“人居环境排名”,带着“为民做主”的优越 感,把“施工方便”“成本节约”作为选址标准,结果在“水口”风水地上栽了跟头。 村民那句“好事也要商量着办”像一盆冷水浇醒了我:群众不是政策执行的“旁观 者”,而是乡村振兴的“主人翁”。痛定思痛后,我带着笔记本连续半个月夜访农 户,在村头榕树下召开7场“板凳会”,把化粪池选址、补偿标准等15项关键问 题全部交给村民表决。当70岁的王大爷指着新绘制的“村域风水图”说出“这片洼 地既不影响龙脉,又能集中排污”时,我豁然开朗——基层治理的智慧往往藏 在群众的柴米油盐里。这场教训让我明白:年轻干部最该警惕的不是“能力不 足”,而是“心态错位”,唯有把“我认为”变成“大家议”,才能找到政策落地的最优解。 二是坚持“问需于民”,在“多元诉求”中寻求“最大公约数”。 厕改工作推进 难,表面看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