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红色基因凝聚奋进力量——迎接中国共
产党成立 104 周年专题党课”
同志们:
今天,我们齐聚在这里,共同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 104 周年
的重要时刻。首先,我谨代表镇党委、政府,向在座的各位党员
同志致以最诚挚的节日问候!104 年前,嘉兴南湖的一艘红船点
燃了中国革命的火种;104 年来,我们党从 50 多名党员的小党,
成长为拥有 9800 多万名党员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104 年后的
今天,我们站在乡村振兴的主战场,更需要从党的光辉历史中汲
取奋进力量,以“朴实心”守“为民志”,以“踏实劲”干“实
在事”,做一名让组织放心、让群众满意的基层共产党员。
今天这堂党课,我不想照本宣科说“大道理”,想和大家聊
聊三个“最朴实的问题”:我们从哪里来?我们现在在哪里?我
们要往哪里去?
第一个问题:我们从哪里来?——读懂“红船”里的初心,
才能守好脚下的土地
去年冬天,我去镇里的老党员张大爷家走访。83 岁的他翻
出一个褪色的布包,里面是 1972 年他入党时的《入党志愿书》,
字迹已经模糊,但最后一句“我是农民的儿子,要为村里的穷日
子拼一辈子”却清晰如新。张大爷说:“那时候入党,不为别的,
就想让乡亲们吃上饱饭、住上砖房。”
这让我想起,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
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写在旗帜上。革命战争年代,300 多万
名党员牺牲,平均年龄不到 29 岁;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焦裕禄
在兰考治沙累倒,王进喜“宁肯少活 20 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
田”;改革开放后,“太行新愚公”李保国 35 年扎根山区,让 140
万亩荒山披绿;脱贫攻坚阶段,300 多万名驻村干部吃住在村,
1800 多名同志将生命定格在扶贫路上……
这些数字和名字背后,是一个朴素的真理:我们党从“人民”
中来,最终要回到“人民”中去。就像咱们 XX 村的老支书 XX
同志,退休 10 年仍坚持每天绕村转一圈,哪家屋顶漏雨、哪户
老人缺药,他比谁都清楚;就像去年洪水期间,党员突击队连续
72 小时守在堤坝上,用身体筑起“人墙”——这就是我们的根,
是刻在每一代共产党员骨子里的“人民基因”。
同志们,我们常说“不忘初心”,什么是初心?初心不是挂
在嘴边的口号,是张大爷布包里的誓言,是老支书脚下的泥印,
是洪水来临时第一个跳下水的身影。我们生在农村、长在农村,
更要记住:我们的“根”在泥土里,我们的“魂”在乡亲们的炕
头上。
第二个问题:我们现在在哪里?——看清“乡村”里的变化,
才能找准奋斗的方向
上周,我带着村“两委”班子去邻镇的示范村参观,有个细
节让我触动很深:他们的村史馆里,挂着 1980 年的“缺粮户名
单”、2000 年的“外出务工登记册”,还有 2023 年的“返乡创业
统计表”。从“吃不饱”到“能吃饱”,从“抢着外出”到“争着
回来”,这不仅是一个村的变迁,更是我们党领导下农村发展的
缩影。
咱们 XX 村这十年,变化也不小:2015 年修通了村主干道,
2018 年建起了光伏发电站,2021 年引进了高山蔬菜种植基地,
2023 年成立了村集体合作社……去年,村集体收入突破 50 万元,
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1.8 万元,比十年前翻了两番。这些成
绩,离不开在座各位党员的付出——有的带头流转土地,有的义
务当技术顾问,有的主动调解邻里纠纷。
但我们也要清醒看到,乡村振兴的路上还有“硬骨头”要啃:
比如,村里 60 岁以上老人占比超过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