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2025 年全市“十五五”规划座谈会上的汇报
发言
各位领导、同志们:
总有一种力量,催人奋进;总有一个目标,让人追求;总有
一种精神,激励人心。在刚才,**回顾了过去五年取得的令人欣
慰、自豪的成就,全面分析了今后五年全市经济、政治、文化、
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
思路举措,以鲜明的时代特征描绘出未来五年**发展的宏伟蓝图。
一、回顾过去,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成绩令人可喜
过去几年,我市的奋斗历程,是一部爬坡过坎、负重赶超的
拼搏史,是一部攻坚克难、团结奋进的创业史,是一部勇于创新、
与时俱进的改革史。到 2025 年底,全市预计完成生产总值**亿
元,是 20020 年的*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亿元,是 2020 年
的**倍;财政总收入**亿元、地方财政收入**亿元,分别是 2020
年的**倍和**倍。**水利枢纽工程、**铁路、**高速、**高速、
**电厂等一批重大项目的建成、在建和拟建,使**人民的梦想逐
一变成现实。在工业园区建设上,全市初步形成了生物医药、机
械制造、化工建材、纺织服装、食品加工、有色金属加工等六大
主导产业,工业主导型经济格局初露端倪,并拉动了金融、商贸、
物流、旅游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城镇特别是中心城区建设加快,
全市城镇化率达**%,五年提高*个百分点;市中心城区建成区
面积超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万,一大批重点项目相继建成,
极大地改善了城市基础设施,先后荣获“**省园林城市”、“全省
城市绿化先进市”、“全国最佳绿色生态城市”等城市品牌荣誉,
提升了**对外影响力。去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元、农
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元,分别是 2020 年的*倍和*倍。
二、当前形势的多维解析与发展研判
(一)国家战略赋能的发展机遇窗口。一是双循环格局下的
政策红利集中释放。当前国家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
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我市带来多重政策利好。一
方面,扩大内需战略推动基础设施补短板力度加大,我市已布局
的**水利枢纽、**铁路等重大项目将获得更多资金与政策支持,
进一步完善交通物流网络,增强区域辐射能力。另一方面,供给
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为我市生物医药、有色金属加工等优势
产业提供了技术升级、产能优化的政策支撑,特别是国家对专精
特新企业的扶持政策,可助力我市培育一批行业领军企业。此外,
乡村振兴战略与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协同推进,为我市统筹城乡发
展、缩小收入差距(2025 年城乡居民收入比已较 2020 年缩小*
个百分点)提供了制度保障,有助于释放农村消费潜力与劳动力
资源活力。二是区域协同发展的战略位势提升。随着**铁路、福
银高速等交通干线的贯通,我市已融入国家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成为连接长三角与珠三角的重要节点城市。在**省“一圈两带三
区”区域发展格局中,我市“四个宜居”定位与省会经济圈的产
业互补性日益凸显,可承接电子信息、高端制造等产业转移,
同时借助省会城市的人才、科技资源,弥补自身创新短板。此
外,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为我市转化生态优势(森林覆盖率
已达*%)提供了路径,通过发展生态旅游、绿色农业,可将“全
国最佳绿色生态城市”的品牌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近年来,我
市旅游收入年均增长*%,正是区域协同中生态红利释放的体现。
三是产业迭代升级的内生动力积蓄。经过“十四五”期间的培育,
我市六大主导产业已形成集群效应,其中机械制造产业产值突破
**亿元,纺织服装产业吸纳就业*万人,为产业升级奠定了坚实
基础。当前,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加速,我市可依托现有产
业基础,推动化工建材向新型材料转型、食品加工向健康食品延
伸,通过智能化改造提升生产效率。同时,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
的协同发展态势明显,物流园区吞吐量年均增长*%,金融机构
存贷款余额年均增长*%,为产业迭代提供了配套支撑。随着**
电厂等能源项目的建成,我市能源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将有效
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升产业竞争力。
(二)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现实挑战。一是产业结构的层次化
瓶颈突出。尽管我市工业体系初具规模,但产业层级仍处于中低
端,高新技术产业占比仅为*%,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个百分点。
生物医药产业虽有布局,但缺乏龙头企业引领,研发投入占比不
足*%,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传统产业如纺织服装、有色金属
加工等仍以代工、粗加工为主,附加值较低,受原材料价格波
动影响较大。同时,产业同质化竞争加剧,周边城市均将机械制
造、化工建材作为重点产业,导致我市在招商引资、市场拓展中
面临较大压力。2025 年,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亿元以上
企业仅*家,产业集中度不足,抗风险能力较弱。二是要素保障
的结构性矛盾凸显。人才短缺成为制约发展的关键瓶颈,我市专
业技术人才仅占就业人口的*%,特别是高端管理人才、技能型
工人缺口达*万人,导致企业技改、产品研发进展缓慢。资金方
面,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依然存在,2025 年全市企业贷款不良
率较上年上升*个百分点,金融机构放贷谨慎。土地资源约束加
剧,中心城区可供工业用地仅剩*平方公里,县域工业园区容积
率平均不足*,土地集约利用效率偏低。此外,科技创新平台建
设滞后,全市仅有*家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学研协同
创新机制尚未健全,科技成果转化率不足*%,难以支撑产业高
质量发展。三是城乡发展的均衡性亟待提升。我市城镇化率虽达
**%,但城乡二元结构依然明显,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
城镇居民的*%,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的
行政村未实现生活污水集中处理,部分偏远地区道路等级较低,
影响农产品运输与乡村旅游发展。公共服务资源分布不均,中心
城区优质教育、医疗资源集中,县域优质师资、医护人员缺口达
*人,导致农村人口向城市过度集中,加剧城市承载压力。此外,
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龙头企业带动能力有限,2025 年农产品
加工转化率仅为*%,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难以实现农业增
效、农民增收。
(三)破局发展的核心潜力空间。一是产业集群的提质增效
潜力。我市可依托现有六大主导产业,实施“链长制”招商,围
绕机械制造产业链引进精密零部件企业,围绕生物医药产业链培
育合同研发组织(CRO),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通过建
设**经济技术开发区升级版,规划*平方公里的高新技术产业园,
集中布局智能工厂、数字车间,力争到 2030 年高新技术产业占
比提升至*%。同时,利用我市作为“全省城市绿化先进市”的
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绿色制造,推动化工建材产业采用清洁生产
技术,纺织服装产业推广再生纤维材料,培育一批绿色工厂、绿
色园区,实现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