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发言:坚持高质量发
展 彰显新时代国企责任担当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会,重点研读
《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这是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
工作的关键一课。文选的深邃思想与战略擘画,为我们准确把
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提
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正如总书记所指出的:“时代课题
是理论创新的驱动力”,当前我们正处于确保“十四五”圆满
收官、谋划“十五五”开局的关键时期,面对复杂严峻的宏观
经济环境和行业发展转型压力,学深悟透《习近平经济文选》
蕴含的立场观点方法,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战略前瞻性。
这要求我们必须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深刻领会其核心要义和实
践要求,切实把学习成果转化为集团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
结合集团实际,我谈几点学习体会。
一、固本强基:以习近平经济思想之“魂”铸牢集团发展
之“锚”
深入研读《习近平经济文选》,深切感受到贯穿始终
的“变”与“不变”的科学方法论,这是我们理解发展大势、
把准前进方向的根本依据。“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把坚持
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
新阶段发展的本质要求。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对于我们集
团而言,必须在历史方位的深刻变迁中,始终保持战略清醒和
政治定力,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将思想的伟力转
化为发展的硬实力,确保集团这艘巨轮在风雨洗礼中行稳致
远。
(一)铸魂:坚守“两个核心”引领发展航向不动摇。方向
决定道路,旗帜引领未来。习近平经济思想最核心的要义,在
于始终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始终坚持以人民为
中心的发展思想。“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
征”,是我们应对一切风险挑战的根本保证。对集团而言,必
须将党的领导贯穿于改革发展、战略谋划、生产经营、风险管
控的全过程各环节,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重大决策部
署在集团不折不扣落到实处。这是集团作为国有骨干企业的政
治底色,是确保发展航向永不偏离的根本政治原则。坚持以人
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体
现了我们党永恒的价值追求。集团的发展根基在于人民、力量
源于职工。我们要将不断满足职工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
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保障职工合法权益,着力提高
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完善
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创造更加安全、健康、体面的工作环
境。要将企业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全体职工,增强职工的归属
感、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凝聚起团结奋斗的强大合
力,不断厚植党执政兴国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要在服务国
家战略、保障资源安全中彰显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深刻理
解“两个核心”的内在统一性。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根本目
的是为了人民福祉;坚持人民至上,必须依靠党的坚强领导才
能实现。两者统一于集团高质量发展的伟大实践中。要在完善
公司治理中加强党的领导,把党委(党组)把方向、管大局、
保落实的作用制度化程序化具体化。要在落实发展战略中体现
以人民为中心,将增进民生福祉作为投资决策、绩效考核的重
要考量。要健全民主管理制度体系,畅通职工参与民主管理监
督渠道,确保集团重大决策反映职工根本利益,汇聚最大公约
数。
(二)明理:深悟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要义与根本遵循。发展
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
系,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
和实践问题”,是我们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挥棒、红绿灯。必
须完整、准确、全面把握其精髓,深刻认识新发展阶段对集团
提出的新要求、带来的新机遇、赋予的新使命。理解高质量发
展的时代必然性与战略紧迫性。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国际
地缘政治深刻变化,全球资源竞争加剧,叠加“双碳”目标的
刚性约束,我国经济发展进入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关
键阶段。深刻把握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内涵。高质量发展是创新
成为第一动力的发展。这意味着必须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发展
的战略支撑,努力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上取得突破,摆脱对传
统路径的依赖。高质量发展是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的发展。这要
求我们必须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优化产业布局、区域布局和
资源配比,推动各业务板块、区域公司协同并进,实现质量、
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高质量发展是绿色成
为普遍形态的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倒逼我们
必须彻底转变发展方式,将绿色低碳融入生产经营全过程。高
质量发展是开放成为必由之路的发展。要求我们以更开阔的视
野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深
层次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高
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要求我们切实履行社会
责任,在推动共同富裕中展现担当。新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
互促进,是指引集团转型升级的总纲领,必须一体践行、一体
落实。摒弃“唯规模论”“唯速度论”的陈旧观念,树立以质
量和效益为中心的政绩观。
(三)鼎新:以绿色转型锻造核心竞争优势。绿色是高质量
发展的鲜明底色,也是有色金属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命
线。“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
的”,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
关键环节。这要求我们必须将绿色低碳发展作为集团发展方式
的系统性变革,全面融入战略决策、资源配置、生产流程和管
理体系。深刻理解绿色转型的战略意义。环境保护法规日趋严
格,国际“绿色壁垒”不断加高,市场对绿色产品和供应链要
求不断提升。绿色转型已不是“选择题”,而是关乎生存发展
的“必答题”,更是塑造长远竞争力的“抢答题”。全面构建
绿色制造体系。要围绕“双碳”目标,严格落实国家能耗总量
和强度“双控”制度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的部
署,制定更加积极的内部减碳目标和行动计划。深入实施绿色
矿山建设行动计划,推广资源节约集约开采技术,提高资源回
采率和综合利用水平,最大限度减少生态扰动和地质灾害风
险。大力提升冶炼加工环节的绿色化水平,推广应用高效清洁
冶炼技术、余热余压回收利用技术、短流程工艺,持续降低单
位产品能耗、物耗和污染物排放强度。打造全生命周期的绿色
产品供应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要深刻认识“垃圾是放错位
置的资源”,将资源循环利用视为保障资源安全的第二矿山。
加大科技投入,重点突破尾矿、赤泥、冶炼渣等大宗固废高值
化、规模化综合利用技术瓶颈。完善集团内部资源循环利用体
系,构建跨产业协同循环链条。积极开展城市矿产资源回收利
用业务布局,提升二次资源保障能力。构建覆盖资源开采、加
工利用、废弃资源回收、再生利用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体系。
将绿色基因融入企业品牌建设和形象塑造,提升价值认同。
二、聚势谋远:以新质生产力为引擎重塑核心竞争新格局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
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
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为我们这样的传统资源型企业指
明了破局立新的根本路径。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科技创
新,载体在产业升级。要准确把握其以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
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为核心的内涵特征,将其
深刻融入集团重塑核心竞争力的全过程。
(一)铸引擎: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引领作用。科技强则企业
强,创新胜则产业胜。“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
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集团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我们要
从集团长远发展和大局出发,强化科技创新的战略谋划和前瞻
布局。打造集团层面的技术策源地。围绕保障国家战略性矿产
资源安全、破解行业共性技术难题、支撑绿色低碳转型三大核
心方向,整合内外部研发资源,优化集团中央研究院(技术中
心)的功能定位和运行机制,使之成为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引
领技术前沿发展的战略引擎。大幅提升集团研发投入强度并优
化投入结构。构建高效协同创新体系。突破组织边界束缚,联
合顶尖高校、国家级科研机构组建创新联合体。重点针对深地
开采、复杂多金属矿高效选冶、战略性新材料制备、智能化矿
山、污染物近零排放、颠覆性绿色技术等领域,实施协同攻关
计划。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打通
从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到中试验证、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通
道。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利益分配机制,激活创新主体活力。优
化科技创新生态。实施更具竞争力的人才政策,面向全球引进
和培育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完善科技
人才评价体系,突出创新价值、能力、贡献导向,强化中长期
激励。健全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容错纠错机制。大力弘扬科
学家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尊重知识、崇尚创新、追求卓越的
浓厚文化氛围。将科技创新嵌入组织的基因,使之成为驱动发
展的不竭动力。
(二)优效能:推进传统产业全要素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数
字化转型是传统产业焕发新动能的重要路径,是实现效率变革
的关键抓手。“数字经济具有高创新性、强渗透性、广覆盖
性”,为传统矿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技术可能。我们必须以数字
化智能化作为推动生产方式变革和效率提升的核心驱动。建设
感知互联、数据驱动的智能矿山体系。深入推进矿山地质建模
数字化、采矿设计智能化、装备操作无人化/远程化、生产过程
可视化、安全监控实时化。广泛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开采
全过程智能感知与协同控制,大幅提升作业安全性与资源回收
率。建立矿山数字孪生平台。构建精益智能的冶炼加工新模
式。深化流程工业智能优化控制系统应用,实现关键工艺参数
智能控制、能源动态优化配置、质量在线精准控制。推广应用
智能传感、机器视觉、工业机器人等设备,提升生产过程自动
化水平。建设覆盖原料进厂到产品出厂的数字化制造执行系
统,实现产供销运储全流程贯通与资源高效协同。利用大数据
分析指导生产优化、能耗降低和质量提升。提升柔性制造能力
以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建设集团级工业互联网平台与智慧运
营中心。打破信息孤岛,全面汇聚整合地质、开采、选矿、冶
炼、加工、供应链、设备、安全环保、能源、市场等全流程数
据资源。构建统一的数据中台,提升数据标准化治理水平。基
于平台开发数据驱动的智能应用场景,如需求预测、生产调度
优化、资源全局配置、设备预测性维护、安全风险预警、成本
动态管控等。推动管理决策由经验驱动向“数据+模型”驱动转
变,全面提升集团运营效率和风险管控能力。
(三)强体魄:深化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激发内生动力。市
场化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激发各类主体活力的关键一
招。“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
用”,这一重要经济思想为我们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健全适
应市场机制的现代企业制度。以建设世界一流企业为目标,持
续深化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在集团的落地实践。优化法人治
理结构,明晰各治理主体权责边界,提升董事会科学决策水平
和专业运作能力。完善市场化经营机制,刚性落实任期制和契
约化管理,深化管理人员竞争上岗、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制
度。推动各级经理层真正成为市场竞争主体。深化劳动、人
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向纵深发展。全面推行公开招聘、竞争
上岗制度,严把入口关。建立健全以岗位价值为依据、绩效贡
献为导向、市场水平为参照的薪酬分配体系,合理拉开收入分
配差距,向关键核心岗位、一线艰苦岗位和高层次人才倾斜。
灵活运用多种激励工具,包括科技型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项
目跟投、超额利润分享等,充分激发关键人才和核心团队的积
极性、创造性、主动性。破除平均主义,让“价值创造者”获
得应有回报。提升资本运营与风险管理能力。发挥国有资本投
资公司作用,优化资本布局和投向,更多投向产业链价值链中
高端和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强化上市公司价值管理,提升市值
水平和再融资能力。深化产融结合,科学运用期货期权等金融
衍生工具管理大宗商品价格风险、利率汇率风险,为实体经营
构筑安全屏障。提升资产证券化水平。完善覆盖战略、财务、
市场、运营、法律、廉洁等全领域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增强
经营韧性和抗风险能力。推动要素配置效率实现质的提升。
(四)健筋骨:构建自主安全韧性的现代化产业链体系。产
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产业
链、供应链在关键时刻不能掉链子,这是大国经济必须具备的
重要特征”。必须深刻认识到有色金属产业在国家工业体系中
的基础性地位,将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作为核心
战略任务。筑牢资源安全屏障。持续加强国内矿产资源勘探力
度,努力增加经济可采储量。着力推动现有矿山深边部找矿突
破,延长矿山服务年限。积极推进海外优质矿产资源获取与权
益控制,构建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资源保障格局。加大
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规模,提高资源自给率和二次资源保障能
力。构建勘探、开采、回收三位一体的资源保障网。延伸深加
工链条提升价值韧性。推动集团从初级产品供应商向高附加值
新材料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变。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
航天、高端装备、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需求,大力发展高
纯金属、靶材、高性能合金、功能材料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
值产品。补强产业链关键环节短板弱项,重点提升提纯、加工
成型、表面处理、材料改性等后端技术能力。拓展材料设计、
定制化生产与应用技术服务,实现从“卖金属”到“卖价
值”的转型升级。增强供应链关键环节的自主可控能力。打造
产业生态协作网络。作为产业链“链长”,要发挥龙头带动作
用,携手高校科研机构、上下游配套企业、金融机构、专业服
务机构等,共同构建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协同创
新的产业生态圈。探索建立产业链供应链风险监测预警与协同
响应机制,提升应对断点、堵点风险的能力。通过战略合作、
技术标准输出、资本纽带联结等方式,强化产业链粘性和稳定
性。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在全球产业分工
中的位势和影响力。
(五)扩边界: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发展新赛道。赢得未来发
展的关键,在于抢占未来产业竞争制高点。“要培育发展新质
生产力的新动能”,就必须具备战略眼光,积极谋划未来。加
强未来产业发展趋势研究。密切关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传统产
业、新型储能材料突破、新型结构材料开发、高端传感器件、
绿色氢能、深海深空资源利用等前沿领域。组建专业团队,系
统开展市场前景、技术路线、核心能力要求、资源需求分析评
估,确定符合集团资源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