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长近五年履行经济责任情况述职报告
根据审计工作安排,现将本人任职 5 年来履行经济责任情况
报告如下:
一、本人任职情况及单位基本情况
本人于 2020 年 3 月至今担任*乡人民政府乡长,在县委、县
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带领全乡干部群众,紧紧围绕脱贫攻坚
和乡村振兴战略,立足山区实际,发挥资源优势,扎实推进经济
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乡位于县城东南部,地处*山区腹地,距县
城 68 公里,平均海拔 1200 米,属典型的高寒山区。全乡总面积
156.8 平方公里,下辖 8 个行政村,总人口 8160 人,其中土家族
人口 6380 人,占 78.2%,是典型的土家族聚居区。全乡现有耕
地面积 8600 亩,其中水田 2100 亩、旱地 6500 亩,林地面积
16.8 万亩,森林覆盖率达 72.5%.*乡属于传统农业乡镇,经济基
础薄弱,交通条件相对滞后。主要农业产业包括:烤烟种植 3200
亩,年产烟叶 8500 担,产值 680 万元;油菜种植 2800 亩,年产
油菜籽 480 吨,产值 192 万元;水稻种植 2100 亩,年产稻谷 1050
吨;玉米种植 1800 亩,年产玉米 900 吨;马铃薯种植 1200 亩,
年产马铃薯 1800 吨。畜牧养殖业以生猪、土鸡、山羊为主,年
出栏生猪 2800 头、土鸡 1.2 万只、山羊 1800 只。由于山区条件
限制,全乡外出务工人员较多,常年外出务工人员 3600 人,占
劳动力总数的 65.8%,务工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乡
曾是深度贫困乡镇,2020 年全乡有建档立卡贫困户 568 户 2156
人,贫困发生率 26.4%。经过 5 年的艰苦努力,于 2020 年底实
现整乡脱贫,现已全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正在向乡村振兴
迈进。任职期间,农村经济总收入由 2019 年的 4800 万元增长至
2024 年的 6400 万元,年均增长 5.9%;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
8600 元提升至 12800 元,年均增长 8.3%;乡级一般公共预算收
入由 86 万元增长至 128 万元,年均增长 8.2%。
二、贯彻执行重大经济方针政策及决策部署情况
任职期间,本人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脱贫攻坚、乡村振
兴、民族团结进步等重大决策部署,确保各项政策措施在基层落
地见效。
(一)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决战决胜。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
关于脱贫攻坚重要论述,举全乡之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建立脱贫
攻坚责任体系,实行乡村干部包户制度,568 户贫困户全部有帮
扶责任人。累计投入脱贫攻坚资金 3800 万元,其中中央资金 1500
万元、省级资金 800 万元、市县资金 1200 万元、社会帮扶资金
300 万元。实施产业扶贫项目 18 个,发展烤烟、油菜、中药材
等特色产业,建设扶贫车间 3 个,带动贫困户增收 480 万元。实
施基础设施扶贫,硬化通村公路 28 公里、通组公路 45 公里,改
造农村危房 386 户,实施饮水安全工程惠及 1200 户,改造农村
电网 68 公里。实施教育扶贫,资助贫困学生 680 人次,资助金
额 186 万元,无一名学生因贫失学。实施健康扶贫,建立健康档
案,签约服务率 100%,医疗费用报销比例达到 90%以上。实施
兜底保障,纳入农村低保 286 户 568 人,发放低保金 280 万元。
2020 年底,568 户 2156 人全部实现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零。
(二)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建立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
机制。设立防返贫监测户 86 户,其中脱贫不稳定户 48 户、边缘
易致贫户 38 户,全部落实针对性帮扶措施,无一户返贫。持续
发展扶贫产业,产业帮扶覆盖率保持 100%,脱贫户户均发展产
业 1.8 个,年均增收 4200 元。加强扶贫资产管理,建立扶贫资
产台账,资产总价值 2800 万元,其中经营性资产 1200 万元、公
益性资产 1600 万元,资产收益 680 万元,全部用于巩固脱贫成
果和推进乡村振兴。实施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打造乡村振兴示
范点 3 个,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8 个村全部达到美丽乡村标
准。
(三)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立足山区资源禀赋,因地制
宜发展特色农业。烤烟产业方面,建设标准化烤烟基地 3200 亩,
引进优良品种 6 个,推广集约化育苗、机械化移栽、专业化防治、
科学化烘烤等技术,烤烟产量质量稳步提升,年产烟叶 8500 担,
上等烟比例达到 68%,产值 680 万元,烟农户均收入 2.8 万元。
油菜产业方面,发展“双低”优质油菜 2800 亩,推广机械化种
植、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平均亩产 170 公斤,
总产 480 吨,加工菜籽油 168 吨,产值 192 万元。中药材产业方
面,利用高海拔气候优势,发展天麻、黄连、当归等道地药材
1200 亩,年产中药材 180 吨,产值 360 万元,成为农民增收新
亮点。
(四)积极推进劳务输出。把劳务输出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
渠道,建立劳务输出服务体系。成立劳务输出服务站,配备专职
工作人员 6 名,与沿海发达地区建立劳务协作关系。开展技能培
训,累计培训农民工 2800 人次,其中电工培训 680 人次、焊工
培训 420 人次、建筑工培训 520 人次、家政服务培训 380 人次、
种养殖技术培训 800 人次,培训后就业率达到 85%以上。组织
有序输出,与广东、浙江、江苏等地 68 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
累计输出农民工 1.8 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 1.6 亿元,户均劳务
收入 2.8 万元。建立农民工服务保障机制,在输出地设立服务站
点,为农民工提供维权服务,处理各类纠纷 86 件,维护了农民
工合法权益。
(五)严格落实民族政策。认真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法和民族
政策,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争取民族发展资金 680 万元,实施民
族特色村寨建设项目 6 个,保护传统村落 2 个,修缮民族文化设
施 8 处。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
3 个、示范单位 6 个,营造了民族团结和谐的良好氛围。保护传
承土家族传统文化,建设土家族文化展示中心 1 个,收集整理土
家族民歌、舞蹈、手工艺等文化遗产 86 项,培养传承人 28 名。
发展民族特色产业,扶持土家族传统手工艺品制作,建设手工艺
品作坊 12 个,年产值 180 万元。
(六)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
想,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施退耕还林工程,退耕还林 1800 亩,
森林覆盖率提升至 72.5%。开展石漠化治理,治理面积 680 亩,
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实施农村环境整治,建设垃圾收集点
28 个,配备垃圾收集车 6 台,垃圾收集处理率达到 95%。推进
农村“厕所革命”,改造农村厕所 1200 户,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
86%。加强水源地保护,建设饮用水源保护设施,水质达标率
100%。发展生态农业,推广有机肥使用,减少化肥农药用量
15%,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三、重大经济决策情况
任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