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书记在2025年乡镇调研座谈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各位父老乡亲:
大家上午好!昨天,我利用一天时间,在*镇走了走、看了
看,和咱们的村组干部、党员代表、村民朋友们进行了深入交
流,心里感到很高兴,也很有收获。今天我们召开这个座谈
会,就是想听听大家的心里话,和同志们一起,共同谋划*镇下
一步的发展大计。刚才,几位同志的发言都很好,既讲了成
绩,也谈了问题,提出了很多有见地、接地气的意见建议,这
充分说明我们*镇的干部群众,是想干事、能干事、也一定能干
成事的。*镇山好水好人更好,是一片充满希望的热土。这里有
石榴、芒果、油橄榄等特色产业,建成了州级的芒果产业
园,还在创建州级稻蔬园区和省级油橄榄基地,这些都是我们
发展的宝贵家底。这次调研,我看到了党群服务中心功能不断
完善,看到了土坯房改造让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更看到了大家
眼里那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干事创业的精气神。下面,结合
昨天的调研情况和大家的发言,我谈四点意见,与同志们共
勉。
一、聚焦产业兴旺,在“特”字上做文章,打响*品牌。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镇的产业基础是好的,但要
实现从“有”到“优”,从“优”到“强”的跨越,必须
在“特色”和“品牌”上狠下功夫。
(一)要在品质提升上锻造核心竞争力。当前我们面临的不
是有没有得种,而是种得好不好的问题。我昨天强调,要严控
种植规模,这不是不要发展,而是要高质量发展。我们不能再
走盲目扩张、以量取胜的老路,要把重心转移到品种改良和品
质提升上来。我们的石榴、芒果,能不能引进更优质的品种我
们的油橄榄,能不能在提炼技术上再上一个台阶这些都需要我
们用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去钻研。要加强与农业科研院所的合
作,把最新的技术、最好的品种引进来,应用到田间地头。我
们的“会理石榴”已经是“中国驰名商标”和“国家地理标志
保护产品”,这是我们巨大的无形资产。我们必须像爱护自己
的眼睛一样爱护这个品牌,从田间管理、采摘标准到分拣包
装,全链条加强品控,绝不能让一粒坏果砸了我们自己的金字
招牌。
(二)要在品牌营销上拓展广阔新天地。好产品也要勤吆
喝。我了解到,咱们*镇的油橄榄园区通过“党支部+专业合作
社+农户”的模式,成立了*橄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进行精深
加工,还通过淘宝、拼多多等平台搞电商销售,去年电商销售
收入占比达到了。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开端!这说明我们的干部
群众思想活、路子宽。下一步,我们不仅要继续做大线上销
售,更要探索多元化的销售模式。我看有些地方,通过“公
司+合作社+农户”的方式,搞农产品直销中心、合作超市连
锁店,实现了快速分销。我们也可以借鉴。同时,要大力推动
农文旅融合发展,把我们的石榴园、芒果林、油橄榄基地打造
成集旅游、休闲、观光和商贸于一体的现代产业园区,让游客
走进来,把产品带出去。
(三)要在节庆活动上激活乡村文化魅力。农民丰收节,是
农民的节日,更是我们展示成果、促进销售、凝聚人心的好平
台。今年的丰收节一定要精心策划,办出特色、办出水平。要
坚持“农民主体、下沉基层”的原则,多听听农民想看什么、
想玩什么,让农民真正当主角、唱大戏。活动设计上,要充分
融入*的本土文化,特别是我们这里独特的彝族文化元素。我看
有些地方在主会场选址上,就会优先考虑那些具有浓郁历史文
化底蕴和原生态风貌的村落。我们的丰收节主会场,能不能就
设在最有代表性的石榴产业园里能不能把彝族的歌舞、刺绣、
漆器等非遗技艺融入到活动中,搞一场有看头、有玩头、有买
头的乡村嘉年华要把丰收节打造成一个宣传*、推介*的“大卖
场”,让节日的“含金量”实实在在地体现在老百姓的钱袋子
里。
二、聚焦宜居宜业,在“实”字上见真章,绘就和美乡村画
卷。
乡村建设,是为了农民,必须依靠农民。我们要坚持办实
事、求实效,把一件件民生工程做到老百姓的心坎上。
(一)以民生为导向,筑牢土坯房改造的质量根基。土坯房
改造作为重大民生工程,直接关系群众居住安全与生活品
质,必须以“啃硬骨头”的决心抓紧抓实。当前改造工作虽稳
步推进,但面临时间紧、任务重的现实挑战,需倒排工期、挂
图作战,确保按时完成既定目标。尤为关键的是,改造不能沦
为简单的“推倒重建”,要坚守“风貌协调”原则——杜
绝“千村一面”的兵营式建筑,保留乡村原始肌理与乡土气
息。在规划中优先选用本土树种绿化,让新居与山水相融,留
存“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乡村韵味。资金与
质量是土坯房改造的“双生命线”。要吃透用足上级政策,主
动对接省级50%的贷款风险补贴与贴息补助,争取市级配套资
金,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建立“专款专用”监管机制,每
一分钱都要花在刀刃上。质量把控上,需制定涵盖房屋结构、
内外粉刷、门面风格的详细标准,严格执行“乡镇初验、县级
终验”程序,对不合格项目坚决返工,杜绝“人情验收”,让
群众住上真正的“安全房”“放心房”。同时,加大对边远地
区和困难群体的帮扶力度,通过兜底保障确保共同富裕路
上“一个都不能少”。
(二)以实效为目标,加快“点亮乡村”行动的落地见
效。“点亮乡村”行动绝非简单的基础设施建设,而是提升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