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党建引领村级集体
经济发展推进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这次全系统党建引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推进会议,主要任务是
深入学习贯彻中央和省、市委关于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决策部署,总结交
流经验,分析研判形势,安排部署下一阶段重点工作。会前,我们用了一天时
间,组织大家到*县、*县的6个先进示范点进行了实地观摩,一路看、一路听、一路
议,相信大家深受启发,也倍感压力。刚才,会议传达了市里的会议精神,几位同
志也结合观摩感受和本地实际作了很好的交流发言,讲得都很实在,听了很受启
发。下面,我结合观摩和思考,讲几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正视差距,在战略全局中深刻认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重
大意义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必由之路,是实现共同富裕的
固本之举,更是夯实党在农村执政根基的战略之策。近年来,全系统上下坚决贯彻
落实上级决策部署,将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取得了一系列阶段
性成效。
(一)发展态势持续向好。我们欣喜地看到,一批昔日的“空壳村”“薄弱村”成功
摘帽,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跨越。一些先行地区已经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
头,有的地区明确提出到2026年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要突破90亿元,年度经营性收
入超过50亿元的宏伟蓝图。有的乡镇也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增长目标,计划到2025年
底,实现村村有增收项目和稳定收入,经营性总收入年增长保持在6%以上。这些数
据和目标的背后,是我们基层干部群众辛勤汗水的结晶,也是我们工作成效最直观
的体现。
(二)发展模式日益多元。各地立足资源禀赋,破除路径依赖,积极探索出一
条条富有地方特色的发展新路。从盘活闲置土地、厂房等资源的资源发包型模
式,到兴办特色种养、农产品加工的生产经营型模式;从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物
业管理的服务创收型模式,到发展乡村旅游、民宿康养的文旅融合型模式;再到创
新“党支部+公司+农户”的村企联建型模式,以及探索资本运营、投资入股的资本运
作新模式,多元并进的格局正在加速形成。湖北省在2023年推介的21个村级典型案
例,就广泛涉及了农业生产、物业服务、休闲旅游等多个领域,充分证明了只要思
路宽广,乡村的“沉睡资产”就能变成“活钱”,发展的路子就会越走越宽。
(三)带动效应初步彰显。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最终目的是富裕农民。我们高
兴地看到,各地在项目实施中,普遍建立了紧密的联农带农机制,通过订单收购、
务工就业、入股分红等多种方式,将集体经济的“蛋糕”与村民共享。*市自2019年以
来,通过相关项目累计实现收益323.1万元,这些收益不仅壮大了集体家底,更直接
或间接地带动了群众增收,让广大农民在集体经济发展中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
幸福感。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更要清醒地看到工作中存在的短板和问题。正如刚才
有的同志发言中提到的,我们面临的挑战依然严峻。一是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一
些村发展势头迅猛,但仍有相当一部分村庄发展缓慢,甚至还在原地踏步,集体经
济收入来源单一、渠道狭窄,“强村”与“弱村”的差距有拉大的趋势。二是思想观念亟
待解放。少数基层干部仍然存在“守摊子”的惰性思想,缺乏敢闯敢试的劲头;存
在“怕风险”的畏难情绪,面对市场变化瞻前顾后、畏首畏尾;存在“等靠要”的依赖心
理,总想着向上级要政策、要资金,主动作为、自我造血的能力不足。这些陈旧的
思维定势,是阻碍我们前进的最大障碍。三是产业支撑不够坚实。部分项目满足
于“短平快”,缺乏深度谋划和长远布局,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不
强,难以形成稳定的收入来源。四是风险防控机制尚不健全。在项目管理、资金使
用、资产处置等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个别地方甚至出现集体资产流失、项目亏损
的现象,监管的“笼子”还没有完全扎紧。同志们,我们必须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
刻认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极端重要性。这不仅是一项经济任务,更是一项严
肃的政治任务。它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核心要求,是把
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治理效能的关键抓手,是解决农村发展
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促进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
感和紧迫感,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力度、更实的举措,奋力开创全系统村级集体
经济发展新局面。
二、聚焦关键,精准发力,系统擘画村级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蓝图
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必须坚
持系统观念,强化顶层设计,抓住主要矛盾,在关键环节上实现突破。
(一)坚持党建引领,筑牢坚强有力的“主心骨”。一是建强核心堡垒,筑牢集
体经济发展根基。办好农村的事,关键在党;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首在建强村党组
织。要将强化村党组织建设作为“头号工程”,以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为抓手,打造政治
过硬、能力突出、群众信赖的战斗堡垒。在队伍建设上,实施“领头雁”提质工程,通
过“能人回引、跨村选派、本土培育”三措并举,把致富带头人、返乡创业者、退役军
人等优秀人才充实到村“两委”班子,建立“一人一档”培养机制,每年组织不少于40学
时的专题培训,重点提升政策理解、产业规划、市场对接能力。深化“党支部+合作
社+农户”模式是转化组织优势的关键路径。党支部要牵头整合土地、资金、技术等
分散资源,通过领办专业合作社、股份经济合作社等形式,构建“集体控股、农户参
股、按股分红”的利益联结机制。例如,在果蔬种植村推动党支部与合作社联合成立
产销理事会,由支部委员分片联系种植户,统一对接电商平台和批发市场,既解
决“小农户对接大市场”的难题,又让集体资产在合作中实现增值。通过把党组织嵌入
产业链各环节,确保集体经济发展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让组织优势真正转化为
产业发展的“加速度”。二是书记挂帅出征,激活集体经济发展引擎。村党组织书记作
为村级发展的“掌舵人”,必须扛起壮大集体经济的主体责任,以“头雁领航”带动“群雁
齐飞”。要建立书记领办项目制度,要求每位村党组织书记至少牵头1个集体经济项
目,亲自参与市场调研、项目论证、风险评估全过程,每月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
推进中的难点问题。针对不同村庄资源禀赋,分类明确发展路径:资源型村庄重点
开发特色种植、乡村旅游项目,区位优势型村庄聚焦物业租赁、劳务服务产业,确
保项目既贴合实际又有市场潜力。成为“三农”工作的行家里手是书记履职的核心要
求。要推行“书记田间办公”机制,每周至少3天深入田间地头、生产一线,与农户面
对面交流产业需求,手把手指导生产技术。在项目推进中,带领“两委”班子成员实
行“包片联户”责任制,每人负责联系5-10户群众,帮助解决土地流转、资金筹措、销
路拓展等实际困难。通过书记带头干、班子跟着干,形成“千斤重担众人挑”的工作格
局,让集体经济项目从规划图变成实景画,从纸上效益转为群众口袋里的真金白
银。三是党员冲锋在前,凝聚集体经济发展合力。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推动集
体经济发展的“红色动力”。要通过设立“党员示范岗”“党员责任区”,引导党员在产业
发展前沿亮明身份、主动作为。在项目启动阶段,鼓励党员带头以土地、资金、技
术等形式入股,为群众作出示范;在运营过程中,组织党员成立技术服务队、市场
联络队,为集体项目提供技术指导、销路对接等志愿服务;在利益分配环节,党员
带头遵守章程、顾全大局,优先保障普通农户和困难家庭的收益。“支部引领、党员
带动、群众参与”的生动局面,需要健全的激励机制来维系。建立党员参与集体经济
发展积分管理制度,将参与度、贡献值与评先评优、组织关怀挂钩,对表现突出的
党员给予“党员致富带头人”等荣誉表彰。同时,推行“党员联户帮带”模式,每名党员
联系3-5户群众,通过“一对一”讲解政策、“手把手”传授经验,打消群众的顾虑,激发
参与热情。例如,在集体养殖场建设中,党员带头承包养殖片区,通过率先实现盈
利的示范效应,带动全村农户主动加入,让集体经济从“少数人干”变成“全村人
闯”,真正形成上下同心、共建共享的发展生态。
(二)坚持因地制宜,探索多元融合的发展新模式。资源禀赋各不相同,发展
路子也不能“一刀切”。必须立足本村实际,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精准选
择发展路径。一要大力发展“飞地经济”,打破地域限制谋发展。对于一些地理位置偏
远、自身资源匮乏的村,要敢于“跳出本地谋发展”。“飞地经济”模式就是一把有效
的“金钥匙”。要按照“县级统筹、回收打包、定向使用、同享收益”的思路,将分散的
扶持资金进行整合,变“撒胡椒面”为“精准滴灌”。可以引导这些村以资金入股、购买
产权等方式,到工业园区、农业园区、中心城镇等优势区域,集中建设标准厂房、
商铺门面、仓储设施等,再通过统一招商、统一经营,实现“资源异地开发、收益反
哺家乡”。在具体操作中,要坚持“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经营、产权独立、收益
归村”的原则,通过第三方机构对土地、资金等入股要素进行科学评估,明晰产权关
系和分红机制,确保各方权益。*的一些地方探索“区级统筹、跨村发展、保底分
红”的模式,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二要积极发展服务经济,围绕市场需求做文章。要
将服务创收作为村集体经济增收的重要渠道。可以围绕农业生产全过程,组建专业
服务队,为农户和新型经营主体提供农机作业、统防统治、代耕代种、产品营销等
社会化服务。可以借鉴城市社区管理经验,成立村级物业公司,承接村内环境卫
生、绿化养护、公共设施维护等业务,既能改善人居环境,又能增加集体收入。还
可以利用村级活动场所,开办微利超市、老年食堂、快递代收点等,为村民提供便
捷服务,在服务中实现创收。三要深度发展产业经济,突出特色优势创品牌。产业
是根基,没有产业支撑,集体经济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聚焦本地主导产业
和特色资源,聚力打造“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示范典型。要着眼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