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县委组织部长在全县人才引进工作部署会上的讲话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县委组织部长在全县人才 引进工作部署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全县人才引进工作部署会,主要任务是深入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 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关于人才工作的决策部署,聚焦“十四 五”规划中期目标任务,分析当前人才工作形势,部署下一阶 段重点任务,以更强烈的责任感、更务实的举措推动人才工作 提质增效,为我县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刚才,县委组织 部通报了今年上半年人才引进工作进展情况,县人社局、科工 局、农业农村局分别作了表态发言,讲得很实在、很有针对 性。下面,结合近期调研和思考,我讲三点意见。 一、认清“时”与“势”,在思想破冰中增强人才工作的使 命感紧迫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国家发展靠人 才,民族振兴靠人才”。对于我们这个处于“产业转型关键 期、城乡融合加速期、民生提质攻坚期”的县域来说,人才的 重要性更显突出、需求更为迫切。 第一,从“外部竞争”看,人才争夺已进入“白热化”阶 段。 当前,全国上下都在大抓人才、抢抓人才,尤其是长三 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凭借产业优势、政策红利和城市能 级,以“高薪引才、平台聚才、服务留才”组合拳广纳贤 才;周边兄弟县市也不甘示弱,有的出台“人才新 政2.0版”,有的设立“乡村振兴人才专项基金”,有的与高校 共建“产业学院”,人才政策“含金量”越来越高。据《中国 县域人才发展报告(2025)》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县域层 面新引进本科以上人才同比增长18.7%,其中新能源、数字经 济、现代农业等领域人才占比超60%。反观我县,虽然上半年通 过“春风行动”“乡贤回归”等活动引进各类人才1200余 人,但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速放缓2.3个百分点,特别是高端装备 制造、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急需的硕士以上学历人才仅占引进 总量的8%,与产业升级需求存在明显缺口。这警示我们:人才 工作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必须以“坐不住、等不起、慢不 得”的紧迫感迎头赶上。 第二,从“内部需求”看,人才短缺已成为“发展瓶颈”。 近年来,我县大力培育“新能源电池、绿色食品、文旅康 养”三大主导产业,其中新能源电池产业规上企业已 达15家,年产值突破80亿元,但产业链关键环节的技术攻关人 才、生产管理人才缺口达3000人;绿色食品产业虽拥有“国家 地理标志产品”6个,但深加工领域的技术转化人才、品牌运营 人才不足,导致产品附加值仅为同类竞品的60%;文旅康养产业 年接待游客超500万人次,但懂策划、会营销、善管理的复合型 人才仅占从业人员的5%,很多特色民宿、乡村旅游项目因缺乏 专业运营团队“养在深闺人未识”。前几天,我到XX镇调研特 色农业,一位种植大户跟我说:“现在大棚技术、冷链物流都 不缺,但就是缺能把‘土产品’变成‘金招牌’的电商人 才,村里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留在家里的老人连直播都不会 弄。”这反映出:人才问题不仅是“有没有”的问题,更 是“好不好用、能不能用”的问题,直接影响着产业升级的速 度、乡村振兴的质效和民生改善的成色。 第三,从“政策机遇”看,人才发展迎来“黄金窗口期”。 国家层面,中央出台《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 见》,明确赋予县域更多人才自主权;省级层面,省委、省政 府实施“强县人才振兴计划”,每年统筹10亿元专项资金支持 县域人才工作;市级层面,市委、市政府将“人才密度”纳入 县(市、区)党政领导班子考核指标,今年我县考核权重提升 至8%。这些都为我们提供了难得的政策红利。同时,我县近年 来交通条件大幅改善(如XX高铁即将通车)、产业园区扩容升 级(如XX新区一期建成投用)、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市场主体 总量突破10万户),这些都为人才干事创业搭建了更广阔的平 台。可以说,现在是我县人才工作“天时、地利、人和”兼备 的关键时期,必须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把人才“势能”转化 为发展“动能”。 二、聚焦“需”与“效”,在系统攻坚中构建人才引育用留 全链条生态 人才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顶天立地”引进高端人 才,也要“铺天盖地”培育实用人才;既要“筑巢引凤”搭建 平台,更要“固巢养凤”优化服务。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 向、结果导向,重点在“引、育、用、留”四个环节下功夫、 求突破。 (一)以“精准滴灌”破解“引才难题”,做到“按需索 骥”不盲目。 引才不能“撒胡椒面”,必须紧扣产业需求、发 展短板,提高引才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要突出“产业导 向”引才。围绕三大主导产业,编制《XX县重点产业人才需求 目录(2025-2027)》,明确新能源电池领域“电池材料研发工 程师”、绿色食品领域“食品深加工技术专家”、文旅康养领 域“智慧旅游运营总监”等10类紧缺岗位,联合科工局、商务 局等部门赴XX大学、XX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开展“产业链专场 招聘”,今年内至少举办8场专题引才活动。二要创新“柔性引 才”方式。针对高端人才“难引难留”问题,推广“项目合 作+人才共享”模式,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院士工 作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对柔性引进的国家级专家、 省级领军人才,按服务天数给予工作津贴(最 高5000元/天),今年力争新增柔性合作专家30名以上。三要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