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区深入践行新时代党的
群众路线专题研讨会上的发言
各位领导、同志们:
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是党的生命线,也是党风建设的核心命题。总书记曾深
刻指出,作风建设关系我们党能不能长期执政、履行好执政使命。最近,学习了
《求是》杂志上总书记的重要文章,这篇文章让我再次深刻地认识到,党风,绝不
是一个抽象的政治符号,而是我们党形象的“第一观感”、执政能力的“第一检验”、民
心向背的“第一信号”。它就像一座桥梁、一根纽带,一头连着党的初心使命,一头连
着万家灯火。桥梁是否坚固,纽带是否牢靠,直接决定了社风民风的走向,决定了
党在群众心中的分量。作为一名在区委办工作的党员干部,我深知自己的一言一
行,都可能在群众心中投下涟漪,影响他们对党的认知和感受。因此,如何以自身
的优良作风,去春风化雨般地影响和带动社风民风,是我时常思考和叩问自己的一
个重要课题。根据会议安排,我就“深入践行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以优良党风引领
社风民风”这一主题,结合近期学习和工作实际,谈几点个人的感悟和反思,是一些
不成熟的思考,希望能与各位同志共勉,也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在反思中警醒:时刻叩问“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
身在机关,尤其是办公室岗位,整日与文件、会议打交道,我时常警醒自
己,决不能让办公室的“旋转门”隔断了与群众的“连心门”,决不能让厚厚的案卷模糊
了群众亲切的脸庞。对照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要求,我感到有几个方面的问题,需
要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和深刻反思。
(一)必须警惕“机关化”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倾向。群众最反感的,就是“看
得见、摸不着”的“花架子”和“雷声大、雨点小”的“空头炮”。我反思,在工作中是否存
在满足于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的现象?下基层调研时,是真正带着问
题沉下去“解剖麻雀”,还是满足于“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听着事先安排好的汇
报,看着精心打造的“盆景”?群众反映的问题,有没有第一时间去推动解决,还是在
部门之间“打太极”“踢皮球”,让群众跑断了腿、磨破了嘴,最后问题还在原地打
转?这些问题,看似是工作方法问题,实则是宗旨意识淡薄、脱离群众的危险信
号。一旦官僚主义的“灰尘”蒙蔽了双眼,就听不到群众真实的呼声,看不到基层的困
难,最终损害的是党的威信和形象。
(二)必须警惕不自觉中产生的“官气”和疏离感。随着工作岗位的变化,与基
层群众直接打交道的机会相对减少,这更需要有意识地克服可能产生的“官气”。我时
常问自己:面对群众的诉求,还能不能像当初一样,坐下来耐心倾听,用他们听得
懂的语言去沟通解释?会不会因为怕“添麻烦”,而下意识地回避矛盾、拒绝群众?当
群众的利益与某些工作部署产生矛盾时,是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还是习惯于从“管
理”的角度出发,简单粗暴地处理?这种不自觉的疏离感,是侵蚀党群干群关系的“隐
形杀手”,它会让我们的心离群众越来越远,最终从“一家人”变成“两张皮”。
(三)必须警惕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的“微侵蚀”。作风的堤坝,往往是从最微
小的地方开始溃决的。虽然当前公款吃喝、大操大办等明面上的歪风得到有效遏
制,但一些隐形变异的问题仍需高度警惕。比如,是否还存在安于现状、不愿攻坚
克难的“躺平”心态?是否在工作中存在讲排场、比待遇的苗头?是否对一些打着“人
情往来”幌子的吃请送礼,放松了警惕?这些看似是“小节”的问题,背后反映的是理
想信念的松动和艰苦奋斗精神的淡化。正如总书记所强调的,党性、党风、党纪是
有机整体,党性是根本,党风是表现,党纪是保障。一旦作风上出了问题,党性就
很难保证纯洁,党纪也必然会松弛。
二、在践行中感悟:把“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落在实处
知易行难。践行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不能停留在口头上、文件中,而应内化
于心、外化于行,成为一种思维习惯和行动自觉。对我而言,就是要努力做到以下
几点:
(一)把“身入”基层与“心入”群众统一起来。真正的群众路线,不是物理位移
上的“下基层”,而是情感共鸣上的“入民心”。我体会到,要真正了解民情,就要主动
把办公桌搬到田间地头,把会议室设在农家院落。学习借鉴一些地方“坝坝会”“庭院
恳谈会”的好做法,面对面听取群众的急难愁盼,在家长里短中把握社情民意。不能
满足于听取干部汇报,更要听取群众的“原声”,甚至是“杂音”和“怨言”,从这些最真
实的声音中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要像一些优秀干部那样,真正做到“群众动
嘴、党员跑腿”,当群众反映灌溉水渠渗漏时,能迅速组织力量修复,保障农时;当
群众办事遇到困难时,能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