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文化传承与惠民发展会议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文化传承与惠民发展会议,主要任务是深
入总结近年来我市在文化遗产保护、文旅融合发展及文化惠民工程等方面
取得的成果,分析当前面临的形势与挑战,部署下一阶段的重点工作,推
动全市文化事业再上新台阶、再谱新篇章。参加今天的会议有市委宣传
部相关领导、市文旅局全体班子成员、市文物局主要负责人、各区县分
管文化工作的副区长(副区县长)以及部分乡镇(街道)文化站站长等。
刚才,市文旅局、市文物局以及 *区、*县分别作了汇报发言,讲的都很
好,既总结了成绩,也指出了问题,更提出了思路,我都同意,大家一定
要结合各自实际,认真抓好落实。下面,结合工作实际,我再讲几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坚定文化事业发展的信心与决心
近年来,我市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
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文化建设的决策部署,立足丰厚的历
史文化底蕴,在文化传承、保护、发展与惠民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令
人瞩目的成就,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文化动力。
从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来看,我们不仅守住了历史的根脉,更让沉睡的文
物 “活” 了起来。市文物局的数据显示,过去五年,我市累计投入文化遗产保护资
金超过 15 亿元,对云冈石窟、恒山、悬空寺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了系统性
修缮,修复各类文物古迹 30 余处,其中云冈石窟的保护性修缮工程荣获了国家
文物局颁发的 “优秀文物保护工程奖”。更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创新性地推进文化
遗产与城市空间的融合,今年将善化寺、纯阳宫等景点的部分围墙拆除,让唯美
园林与古城胜景无缝链接,这一举措不仅没有对文物造成破坏,反而让游客举步即
可融入历史人文与生态美景相映的古城画卷中,据统计,仅今年上半年,这些景点
的游客接待量就同比增长了 42%,游客满意度达到 98% 以上,来自天津的游客小
于就曾感慨:“这样的体会让我特别感动,如此美好的XX让人动容。” 同时,在XX古
城整体保护与修复过程中,我们前瞻性、创造性地在文物景点前开辟出华严广
场、纯阳宫广场、关帝庙广场等多个文化广场,总面积超过 5 万平方米,这些
广场不仅为历史文物营造出恢弘的气场,更成为开展文化活动的天然舞台,平均
每周举办各类文化活动不少于 10 场,年接待参与群众和游客超过 200 万人次。
在文旅融合发展方面,我们不断创新思路,推出了一系列深受市场欢迎的举
措,有力拉动了文旅经济的增长。针对学生群体,我市多次推出优惠政策,大
专及以上在校生凭学生证和身份证,大专以下在校生持 6-18 岁身份证明游览
云冈石窟、恒山、悬空寺景区可享受免头道门票优惠,这一政策实施以来,累
计吸引学生游客超过 80 万人次,仅去年暑假期间,云冈石窟就接待学生游客
12 万人次,同比增长 35%,来自北京理工大学的学生小苏说:“在XX旅游,我
不想用‘特种兵’的方式,我会让脚步慢下来,细细感受XX的美景,不仅因这里的
文化厚重,更因这里的人情厚朴。” 此外,我们还成功打造了《千年微笑》《金
榜题名》等一批以XX历史文化为素材的地域特色文旅 IP,这些 IP 通过沉浸式
演出、文创产品开发等方式,实现了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赢,其中《千年
微笑》自上演以来,累计演出 500 余场,接待观众超过 15 万人次,带动周边
餐饮、住宿等消费超过 2 亿元。今年,我们在太平楼前和代王府西侧等地新开
辟了多处绿地,总面积达 1.2 万平方米,碧绿的草坪在青砖黛瓦的古城神韵映
衬下,极大提升了古城的颜值和游人体验,数据显示,绿地开放后,周边区域
的游客停留时间平均延长了 1.5 小时,二次消费比例提升了 20%,太原游客王
东红就表示:“这样的古城魅力,治愈力十足,让人身心浸润,完全忘却烦恼。”
文化惠民工程的深入推进,更是让广大市民切实感受到了文化带来的幸福
感和获得感。市文旅局统计,近年来我市建成 31 个图书馆分馆,其中社区
分馆 18 个,“城市书房” 13 个,这些分馆和书房藏书总量超过 50 万册,年
接待读者超过 100 万人次,平均每座 “城市书房” 的日接待量达到 80 人次以
上。在 “千场大戏进农村、万场演出惠民生” 活动中,每年完成 “免费送戏下
乡” 1200 余场,开展乡村群众文艺队伍活动 1.5 万余场,覆盖全市所有乡镇
和 90% 以上的行政村,* 镇的一位村民说:“以前想看场大戏得跑老远,现在
在家门口就能看到,而且都是我们喜欢的剧目,党的政策真是太好了。” 市文
化馆引入的数字长廊、海洋世界、书法体验机、国画体验机、VR 太空舱、自助
唱#朗读亭等设施,年吸引市民体验超过 30 万人次,非遗展馆内的壁画复刻、
多层剪纸、康氏绢人、鸽哨、煤雕、泥塑等艺术品,让人们在沉浸式欣赏中流
连忘返,年参观人数突破 50 万人次。同时,我们按照 “周周有活动,月月有
主题,全年不间断” 的思路,打造了广场舞大赛、秧歌舞大赛、戏曲票友大赛、
锣鼓大赛等群众参与度高的文化活动品牌,其中广场舞大赛每年吸引参赛队伍
超过 200 支,参与群众超过 5000 人;社区运动会、足球比赛、篮球比赛、毽
球比赛等群众性体育比赛活动,年参与人数超过 10 万人次,这些活动让广大
市民在多姿多彩、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中获得了精神滋养、增强了精神力量。
二、正视问题,清醒认识文化事业发展的短板与不足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市文化事业发展还存在一些
不容忽视的短板和不足,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与先进地
区的发展水平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一是文化遗产保护的精细化程度有待提升。虽然我们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投入
了大量资金和精力,但在一些细节上还存在疏漏。例如,部分乡镇(街道)的小
型文物古迹由于资金投入不足、专业人员缺乏,保护状况不容乐观,街道的一处
清代民居,因年久失修,墙体出现裂缝,屋顶漏雨,却迟迟没有得到有效的修缮。
此外,在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平衡上,还存在一些问题,个别景区为了追求经
济效益,过度开发旅游项目,对文物周边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如县的一
处古村落,因大量游客涌入,生活垃圾增多,部分古建筑的原始风貌受到了影响。
二是文旅融合的深度和广度不够。目前,我市的文旅融合还主要停留
在 “门票经济” 和简单的观光旅游层面,产业链条不够完善,附加值不高。虽
然我们打造了一些文旅 IP,但这些 IP 的影响力和辐射力还不够强,相关的
文创产品开发种类不多、质量不高,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具有核心竞争力
的产品。例如,以云冈石窟为主题的文创产品,大多是一些钥匙扣、明信片
等常规产品,而具有科技含量、文化内涵的高端文创产品较少,难以满足不
同层次游客的需求。同时,文旅与科技、体育、康养等产业的融合还处于起
步阶段,没有形成特色鲜明的融合业态,如智慧旅游的发展相对滞后,部分
景区的信息化建设不足,游客在购票、入园、游览等环节还存在诸多不便。
三是文化惠民工程的覆盖面和实效性有待增强。虽然我们建设了一批图
书馆分馆、“城市书房” 和文化广场,但在一些偏远农村和城乡结合部,公共
文化设施依然短缺,*乡的多个行政村至今没有文化活动场所,村民想要参加
文化活动只能到十几公里外的乡镇文化站。此外,文化惠民活动的内容和形
式还不够丰富多样,对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关注不够,如针对老年人的文化
活动大多以戏曲、广场舞为主,而针对青少年的科技、动漫等文化活动相对
较少;针对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文化服务更是匮乏,没有形成常态化的服务
机制。同时,部分文化活动存在 “重形式、轻实效” 的现象,为了完成任务而
举办活动,没有真正考虑群众的实际需求,导致活动参与度不高,效果不佳。
四是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滞后。文化事业的发展,关键在人才,但目前我市文
化人才队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