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市办公室系统业务培训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下午好!
根据市委的安排,今天由我来和大家作一次业务交流。市委历来高度重视办公
室工作,把办公室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今天,我们把全市办公室系统的骨干力
量汇聚一堂,共同探讨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更好地履职尽责、提升“三服务”工作水
平,这既是一次业务培训,更是一次思想淬炼。
在办公室工作的同志,都是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的“第一棒”,是连接上下、协
调左右的“关键环”。大家的工作状态、业务能力、作风形象,直接关系到政令的畅
通,关系到工作的落实,关系到党委政府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因此,我们必须
时刻保持本领恐慌的危机感、能力不足的忧虑感、干事创业的责任感。
今天的交流,对我而言也是一个学习和自我提升的过程。在座的许多同志都是
办公室战线上的行家里手,有的甚至是“笔杆子”“活字典”。我虽然也在办公室系统工
作多年,但时移世易,很多过去的经验需要更新迭代。所以,今天我不念稿子,不
讲套话,想和大家掏心窝子,讲几句心里话。希望通过这种坦诚的方式,能引发大
家的一些思考,带来一些启发。我将围绕四个方面展开,分别是:关于学习、关于
写材料、关于与人相处、关于工作方法。
一、学习是办公室干部的立身之本
学习是永恒的课题。办公室工作综合性强、节奏快、要求高,决定了我们必须
把学习作为一种政治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关于学习,我想从三个
层面来谈。
(一)第一层面:为什么要学?解决“动力源”问题。
可能有的同志会觉得,我们天天都在工作中学习,这个问题似乎不必多言。但
事实并非如此。如果思想认识的“总开关”没有拧紧,学习就容易流于形式,缺乏内生
动力。环顾四周,为什么有的同志进步快、能力强,而有的同志却感到力不从心、
原地踏步?根源就在于对学习的认知深度不同。
我曾听到一种论调,认为办公室工作,除去少数写材料的岗位,似乎只要情商
高、“会来事”,学历高低、学与不学关系不大。这种看法是极其短视和有害的。短期
看,学习与不学习的差异或许并不明显。但把时间轴拉长到五年、十年,差距就会
判若云泥。不学习的干部,知识结构老化、思维方式固化、工作能力退化,最终会
被时代所淘汰。而坚持学习的干部,则能不断汲取新知识、掌握新本领、开拓新境
界,始终保持旺盛的战斗力。
陶渊明有个故事很能说明问题。有人问他如何才能学识渊博,他答:“学习。”那
人回去学了半年,感觉没什么长进。陶渊明便带他去看院里的小树,让他再学半
年。半年后故地重游,那人看小树变化依然不大。陶渊明说:“你每天看着它,当然
感觉不到变化。但只要你坚持浇水施肥,难道还怀疑它长不成参天大树吗?”学习亦
是如此,它是一个厚积薄发、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不能指望
读几本书、听几堂课,能力就立刻突飞猛进。真正的成长,在于日复一日的坚持和
积累。
对于年轻人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刚参加工作时,意气风发,踌躇满志。
但几年之后,有的人放松了学习,丢掉了理想,锐气消磨在迎来送往、觥筹交错
之间,人生之路越走越窄。而有的人,始终把学习摆在首位,五年、十年坚持不
懈,最终脱颖而出,堪当重任。一位老领导曾说过一个观察,他能从一个年轻人
进单位时的仰头角度,看出他的工作年限。刚来时,雄赳赳的;慢慢地,开始平
视了;再过几年,就开始低头看地面了。这固然有谦虚成熟的一面,但也反映出一
些同志在工作后,锐气和学习劲头被消磨的现实。所以,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
退。
办公室是党委的核心要害部门,被誉为“上书房”。在这里工作的每一位同志,都
必须具备与之相匹配的能力素质。这种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只能来源于持续不
断的学习。
(二)第二层面:学什么?解决“路线图”问题。
学习内容浩如烟海,我们必须有所侧重,精准发力。结合办公室工作实际,我
认为要聚焦“三大板块”。
一是学理论,铸牢政治忠诚。办公室工作,第一位的是政治属性。我们必须把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深刻领悟“两个确
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要原原本本地学、深入系统地学、联系实
际地学,真正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只有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
离开了理论武装,我们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就会迷失方向,甚至偏离轨
道。
二是学业务,练就过硬本领。办公室的业务,核心是“三服务”——服务发展、
服务决策、服务落实。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成为“通才”和“专才”的结合体。一方面,要
广泛涉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知识,对市情、国情、世情有
宏观的把握。要深入了解我市的产业布局、项目建设、民生短板,做到胸有全局、
心中有数。另一方面,又要精通本职业务。无论是办文、办会、办事,还是督查、
信息、保密,都要做到门门清、样样精。我们要学习《机关公文处理条例》等法
规,严格把好文件“五道关”,即行文关、会签关、政策法规关、文字关和格式关。
在督查督办上,要学习借鉴兄弟城市“明责-知责-尽责-督责-考责”的闭环督办机
制,确保市委决策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在信息报送上,要按照“全方位、多领
域、多角度”的原则,及时反映重要动态、典型经验和苗头性问题,为领导决策提供
有价值的参考。
三是学新知,增强适应能力。当今世界,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特别是数
字化浪潮席卷而来,深刻改变着我们的工作方式。我们不能有“鸵鸟心态”,满足于老
经验、老办法。要主动拥抱新技术,学习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知识。
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数字政府建设,“X”政务服务平台上线了1900余项服务,这就
是我们身边的变革。办公室系统要走在前列,积极探索“智慧办公”。譬如,国内已有
城市在探索“大模型+政务”,利用AI技术实现智慧公文、智能问答、AI城市治理。日
本政府甚至在2025年推出了官方的生成式AI使用指南,对AI辅助公文写作制定了详
细规则。这些都启示我们,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否则就会面临技术与基础设施老
旧、数据壁垒森严、数字技能短缺等挑战,最终被动挨打。
(三)第三层面:怎么学?解决“方法论”问题。
一要静心读。要克服浮躁心态,甘坐“冷板凳”,静下心来读原著、学原文、悟原
理。要养成每天读书的习惯,既读有字之书,也读无字之书,向实践学习,向群众
学习。
二要勤于思。学而不思则罔。要带着问题去学,边学习边思考,把学到的知识
与我们的工作实际联系起来,思考如何运用新理念、新方法破解工作中的难题。
三要善于用。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要把学习成果转化
为谋划工作的思路、促进发展的举措、改进作风的行动,在知行合一中提升能力水
平。
二、写材料是办公室干部的看家本领
文稿起草是办公室最核心、最基础、最关键的业务之一,是衡量办公室干部能
力水平的“硬通货”。写材料固然辛苦,但也是成长最快、最能体现个人价值的途径。
一篇高质量的文稿,其背后是深厚的政策理论功底、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精准的
语言文字表达和对全局工作的高度洞察。如何写好材料?我结合一些专家的研究和
自己的体会,和大家分享“五步法”。这套方法,借鉴了结构化思维训练的模式,可以
概括为“立意、搭骨、填肉、修容、成器”。
第一步:立意定向——解决“写什么”和“为什么写”的问题。这是动笔前的“顶层
设计”,是确保方向正确的关键。接到任务后,切忌立马找模板、埋头就写。首先要
搞清楚三个问题:一是明确文种意图。是请示还是报告是讲话稿还是调研报告不同
的文种有不同的行文规则和语言风格。文种混淆是公文写作的低级错误,譬如把报
告写成夹带请示事项的“报告式请示”。二是吃透领导意图。要通过各种方式,准确把
握领导关注的重点、想要表达的核心观点、希望达到的效果。三是分析受众对象。
稿子是写给谁看的是上级、下级还是人民群众不同的受众,接受习惯和话语体系不
同,必须精准“画像”,用对方听得懂、能接受的语言来表达。
第二步:谋篇布局——解决“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