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全市韧性城市建设推进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全市韧性城市建设推进会,核心任务在于坚
决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深刻把握新时期城市发展面临
的复杂风险挑战,全面推进城市基础设施提标升级与灾害防治
能力系统提升,全力构筑能有效应对各类冲击、快速恢复功能
的现代化韧性之城。这不仅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撑,更
是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必然要求。要清醒认识到,当
前外部环境深刻变化,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城市传统与非传统
安全风险交织叠加,对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了
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我们必须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
感,坚持系统观念、问题导向,将韧性理念深度融入城市规划
建设管理全过程。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筑基城市生命线系统强化工程
建设韧性城市,核心在于打造强健可靠、高效韧性的城市生
命线系统,这是承载城市基本功能、维系社会正常运转的基础
性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城市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
发展的基石,要全面提升基础设施质量和效能,使之经得起各
种风险考验”。遵循这一重要指示要求,我们必须将筑牢生命
线工程作为韧性城市建设的先导工程抓实抓好,确保城市
的“血管”与“神经”始终强劲有力、安全可控。
(一)健全立体交通韧性网络。城市交通系统是保障人员物
资安全高效流动的“大动脉”,其韧性水平直接关系城市运行
秩序与紧急状况下的资源调配能力。本部分着力构建全方位、
多层次、高韧性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一是科学优化路网层级
架构与冗余设计。系统分析中心城区与外围组团的联系需
求,合理规划主干道、次干道及支路网络密度与连通度,重点
针对关键走廊加密路网层级、设置平行替代线路,确保单一节
点或路段受损时骨干功能依然有替代路径支撑。科学规划建设
城市“绿波带”及信号灯自适应系统,优化交叉口通行能
力,动态提升既有路网使用效率,减少无谓拥堵带来的系统脆
弱点。结合城市更新和新片区开发,前瞻性预留战略通道建设
空间,为长远发展及应急响应预留充分余地,从源头增强交通
网络整体韧性与空间适应性。二是强化公共交通系统保障与快
速响应能力。切实提升地铁、公交等大容量公共交通网络覆盖
广度、深度与换乘便利性,优化线网布局、增加枢纽站点密
度,有效承担高峰时段及突发事件下的城市主体通勤压力。着
力提高地铁、地下车站、车辆段等关键设施的防洪排涝、抗震
防爆设计建设标准,配备关键部位的强化结构或冗余设施。构
建依托公交优先的应急疏散骨干网络,明确应急专线、专用车
辆储备及调度预案,确保在突发状况下能够迅速集结运力,转
移疏散受困人员。整合公交信号优先技术,为应急车辆开辟高
效运行的物理通道,提升应急到达速度与可控性。三是提升智
慧交通管理赋能水平与应急协同效能。全面推进智能交通信号
控制系统深度覆盖与应用,深化交通运行数据实时采集与态势
精准感知能力,实现对全路网流量动态的精确把握与信号配时
的全域智能化协同优化。构建适应性强、能实时感知环境变
化(如积水、塌方、拥堵)的城市交通仿真模型,动态预测风
险区域、评估管控措施效果并优化交通组织策略。打通交通、
公安、气象、应急等数据壁垒,构建跨部门协同作战的交通应
急指挥调度平台,实现预案自动匹配、资源一键调度、指令精
准下达、态势统一发布,显著提升灾时交通组织整体效率与跨
区域协调联动能力。
(二)升级能源保供韧性格局。能源安全乃城市运行的命脉
所系,确保极端条件下能源供应不中断、有保障是韧性城市的
核心内涵。必须深刻认识到能源保供韧性在城市安全链条中的
极端重要性,全力打造稳定可靠、智能高效、多元协同的能源
供应网络。一是推进多源互济电网结构与装备强化建设。系统
论证并规划建设覆盖城市核心功能区的高可靠性双环网、双电
源供电结构,逐步消除单线单变供电方式,从物理结构上大幅
降低主干电网故障导致的整片停电风险。全面推进老旧变电
站、输配电线路的设备迭代升级,推广部署具备智能化诊断、
自适应恢复功能的固体绝缘开关柜、环保气体绝缘管道母线等
新一代防灾型设备,提升电力设备在复杂环境下的本体安全性
与快速修复能力。前瞻性布局城区内部移动储能应急电源网络
节点,结合重要用户分布形成分布式备用电源保障能力。二是
构建多层次燃气保障网络与智能化监管体系。优化城市天然气
门站、高中压调压站的空间布局与能力配置,科学规划高中低
压管网分级输送网络,确保关键节点互为支撑、互为备用。强
制推广应用带压力监控、流量超限自动切断、远程紧急切断功
能的自闭阀及智能燃气表,加强用户端本质安全。全面建设覆
盖全域燃气管网运行状态的智能感知监测平台,实现对压力、
流量、泄漏气体浓度的全时域、高精度实时监控与异常报警定
位联动。加密巡查维护频次,运用智能巡检机器人、卫星遥感
等技术手段强化高风险区域管道本体安全状态监测能力。三是
发展可再生能源利用与分布式应急储备体系。科学评估并积极
开发建设本市域内具备规模化应用条件的风能、太阳能、生物
质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项目,有序推动其接入本地配电网
或形成区域微网。在城市适宜区域(如公共建筑、产业园区、
新建住区)广泛推广分布式光伏、光热与储能技术应用,构建
源网荷储一体化综合应用场景,提升局部区域自我保障水平。
系统规划建设一批布局合理、容量充足、调运便捷的应急油
库、移动发电机群、LNG应急储运设施等战略级能源物资储备库
点,建立健全应急状态下的能源物资快速调用机制和跨区域支
援协调机制。
(三)筑牢供水排水韧性屏障。安全稳定的供水和高效顺畅
的排水,是城市健康运转与防洪排涝的核心关键环节,是守护
民生基本需求与应对极端天气灾害的基础堡垒。要全方位、系
统性提升城市水系统的安全保障能力和韧性恢复功能。一是完
善原水取水多源保障与供水网络互联互通体系。系统评估现有
地表水源地安全性,科学论证开辟城市第二水源或战略备用水
源地可行性,构建至少两种原水相互独立、互为备用的取水保
障格局。推动建设连通不同水源和供水厂区的骨干原水输水管
道与应急连通设施,实现原水资源的区域互济能力。按照“分
片组团、分区保障”原则,构建连接不同大型水厂、具备双向
输送调节能力的供水主干管网“大循环”系统,强化各区域供
水管网间关键接口的互连互通与阀门调控能力建设。二是提升
水处理工艺水质保障与供水深度处理能力。全面推进现有水厂
深度处理工艺(臭氧活性炭+膜处理)升级改造工程,显著提升
应对突发性源水污染事件(如有机物、重金属、新型污染
物)的应急处置能力与常态出水水质保障水平。加大供水管网
更新改造力度,加速淘汰老旧灰口铸铁管、水泥管等易漏损管
道材质,推广使用球墨铸铁管、PE管等耐腐蚀、高强度的新型
管材及先进的防漏损探测技术。建立分区计量管理平
台(DMA),实施精细化漏损监测与控制,有效降低水资源损
失。三是强化排水防涝设施承载能力与智慧化管理水平。依据
最新暴雨强度公式重新评估城区管网排水能力标准,聚焦内涝
易发区域加密雨水管网密度,扩容管径,消除系统瓶颈。结合
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系统性规划建设下沉式绿地、雨水调蓄
池、生态植草沟等“灰绿蓝”融合的雨水滞蓄消纳设施体
系,提高源头减排、过程控制能力。高标准建设城市污水处理
厂,提升处理标准与抗冲击负荷能力。全面推进排水管网、泵
站、河湖、易涝点等要素状态感知全覆盖,构建城市排水防
涝“一张图”智慧管理系统平台,实现降雨态势提前感知、积
水动态实时监测、排涝设施智能调度、抢险资源精准指挥的全
链条闭环治理模式。
二、建好多维风险防控精准赋能体系
构筑坚韧之城,必须立足全局,织密立体化、智能化的风险
感知与协同处置网络,实现对传统灾害与非传统风险的精准辨
识、提前预警与高效应对。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健全风险防
范化解机制,坚持从源头上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真正把问
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这为我们的工作指明了方
向。我们要聚焦聚力,整合资源,创新模式,构建起覆盖全区
域、贯通全过程、整合全要素的风险防控赋能体系。
(一)深化气象地质灾害防治新举措。气象与地质活动的不
确定性始终是城市安全面临的重大威胁。必须以更高标准、更
实措施提升灾害应对能力。一是强化极端天气精密监测预警能
力建设。增密布设新一代天气雷达组网及智能网格预报技术应
用站点,聚焦城区重点区域加密极端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
冰雹等突发灾害性天气实时监测设备部署密度。研发基于AI算
法的超短临降水外推和灾害天气路径强度精准预警模型,显著
提升预警信息提前量和空间分辨率。拓展预警信息发布渠道的
广度与深度,强制推动预警信息在重要公共场所、社区、企事
业单位及移动终端的高效触达与显性表达,重点解决信息接
收“最后一米”问题。二是提升地质灾害隐患早期识别与工程
治理标准。综合运用InSAR、LiDAR、无人机航测等先进技术手
段对高陡边坡、地面塌陷隐患区、工程活动影响区域开展周期
性高精度排查与精细化识别评价。科学制定风险等级标准并实
施分区分类管理。严格执行新建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
度,强化勘察设计阶段的地质风险论证深度。对已识别的高危
隐患点,按照“一点一案”原则落实应急技术支撑措施与工程
治理方案,提升斜坡防护、支挡结构、排水工程等治理措施的
标准化和耐久性等级要求。三是健全灾害联动响应机制与应急
抢险力量布局。全面完善覆盖市、区、街镇三级的防汛防台、
地质灾害应急预案体系,强化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定期
组织多部门参与的实战化模拟演练,重点检验部门协同、信息
共享、资源调度、群众转移等关键环节流程衔接效率。依据风
险评估结果,在灾害高风险区域前置储备应急抢险设备(如大
型泵车、清淤设备、卫星通信装备等)和专业救援力量,确保
能第一时间投入关键点位处置。
(二)构建智能韧性应急指挥系统。应急指挥的中枢神经系
统决定着突发事件的应对效能与成败。必须打造全面感知、高
效协同、智能决策的现代化指挥平台。一是打造全域态势一体
化感知与融合展现平台。整合接入现有气象、水文、地质、交
通、能源、消防、安监、医疗、公安等各领域感知数据资
源,破除信息孤岛,建立统一标准规范,实现物理世界状态变
化的全面、实时、精准、无感知抓取汇聚。运用大数据挖掘分
析、空间化技术构建城市级运行状态及风险态势“一张
图”,动态直观呈现各类风险源的分布、级别、演变趋势及其
对生命线系统、人口密集区、关键设施的影响范围,为指挥决
策提供坚实基础支撑。二是建设人工智能辅助决策与仿真模拟
研判系统。基于历史灾情库、应急预案库、专家知识库、案例
库等,研发具备自学习能力的智能决策支持模型。模拟灾害发
展场景及连锁反应后果,基于实时态势数据自动生成多套备选
处置方案并预测方案实施效果。运用自然语言处理与语义理解
技术智能处理海量动态信息简报,实现重点信息自动提取、情
报关联分析和自动编报推送,大幅提升信息处理效率与决策反
应速度。三是优化应急资源智能调配与精准指挥调度机制。构
建覆盖全市应急抢险物资装备储备库(点)、专业救援队伍部
署位置、状态、通行能力的动态管理数据库系统。研发基于空
间定位与路径规划AI算法的智能资源调拨辅助系统,根据灾情
地点、范围、程度与可用资源分布、道路通行状况、天气条件
等约束因素,快速生成最优资源调拨路径和人员物资配送方
案。完善基于数字集群通信、卫星通信、Mesh自组网等多手段
融合的应急现场指挥通信保障体系,确保复杂环境下指令上传
下达的实时、可靠、不间断。
(三)塑造公共卫生韧性防控格局。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深刻考验城市韧性与社会治理能力。必须构建平战结合、快速
转换的防控体系。一是完善多点触发疾病监测预警网络建设。
深化医疗、疾控、社区网格、药店、学校等哨点协作机制,开
发应用症状智能筛查与风险识别模型,扩大不明原因疾病监测
报告的覆盖面和敏感性。加强出入境口岸、交通工具、大型农
贸市场等重点场所的生物安全风险监测和环境标本常态化采样
检测能力。构建基于多源大数据(如发热门诊数据、医保刷卡
异常信息、网络症状搜索热词等)的传染病早期风险综合评估
模型,提升早期识别灵敏度。二是提升重大疫情应急响应与物
资保供能力。动态更新重大疫情应急预案和全链条响应手
册,明确部门职责、响应流程、管控措施标准、支撑工具包。
科学规划建设达到生物安全防护标准的高等级隔离病房、负压
转运车、方舱医院应急设施及转换预案。建立健全全市统一管
理、分级存储、高效调度的应急医药物资(包含防护物资、诊
断试剂、治疗药品、疫苗)储备制度与产能动员机制,合理布
局储备点,确保快速配送能力。三是强化基层公共卫生应急干
预体系建设。全面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传染病发现、报
告、初期处置、社区管理方面的职责配置和能力培训投入。建
立覆盖全体居民的健康状况电子档案信息系统并有效衔接医疗
资源,确保大规模流调、筛查与健康管理的精准性与高效率。
完善依托居(村)委会、网格员、志愿者的基层应急动员组织
体系,明确基层应急状态下承担信息传递、物资分发、协助管
理、心理疏导等职责的具体操作路径和培训演练机制。
(四)创新经济金融风险预警机制。经济金融安全是城市韧
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