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全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
村振兴有效衔接问题整改攻坚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高规格召开全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
有效衔接上级反馈问题整改工作推进会,核心目的就是亮问题、
明责任、督落实、促攻坚。会议开始,几位重点部门的负责同志
汇报了整改进展和思路,剖析问题深刻,思路举措务实,体现了
高度的政治担当和行动自觉。必须清醒认识到,上级反馈的问题
清单,绝非一般性工作短板,而是关乎政策落地成效、关乎群众
切身利益、关乎我们执政能力的深刻叩问。值此巩固拓展脱贫攻
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节点,抓好反馈问题整改,具
有特殊而重大的政治意义和实践意义。我们必须将其作为检验政
治忠诚、工作本领和群众立场的试金石,以破釜沉舟的决心、刮
骨疗毒的勇气,全力以赴打赢这场整改攻坚战。这不仅是完成一
项具体任务,更是推动我县乡村振兴战略行稳致远的迫切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
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抓好问题
整改,正是我们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全面推进乡村振
兴的题中之义和关键一招,必须以更高站位、更硬举措、更实作
风,确保反馈问题见底清零,工作质效全面提升。
一、深化思想认识,筑牢整改之基,以“如磐初心”校正政
治坐标
问题整改,思想先行。思想认识的高度,决定着整改行动的
深度和落实的效度。对标中央要求和我县实际,审视整改工作中
的痛点和梗阻,首要解决的就是部分单位和干部在思想认识层面
存在的偏差和温差。有的对问题的严峻性、整改的紧迫性认识不
足,存在歇脚松劲心态;有的将整改视为部门业务,未能站在全
局高度一体推进;有的流于表面应对,企图“文件整改”、“会
议过关”,根子在于对“国之大者”体悟不深,对“民心是最大
的政治”践行不力。这种思想深处的模糊地带,构成了我们向顽
瘴痼疾宣战的最大掣肘。因此,我们必须把淬炼思想、提升自觉
作为整改的第一步。全县上下务必深刻认识到,反馈的每一个问
题都是必须啃下的“硬骨头”,涉及领域都关联着乡村振兴的成
色。我们要坚持从政治上看、政治上行,将对标对表贯穿整改全
程。
(一)校准政治站位,确保对标对表“零偏差”。思想认识是
行动的总开关,确保整改实效的根本前提在于筑牢政治根基。习
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增强政治意识,善于从政治上看问
题,善于把握政治大局。”整改工作正是检验我们能否深刻领
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具体实
践。全县各级干部要把抓好反馈问题整改作为一项极其严肃的政
治任务,深入学习领会党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特别是乡村振兴
的最新精神、重大决策和核心部署,精准把握“巩固拓展脱贫攻
坚成果是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的战略定位。要自觉站在维护中
央政令畅通、服务国家发展全局的高度审视整改工作,坚决避免
囿于地方或部门思维导致认知局限。核心是剔除“事不关
己”、“避重就轻”、“过关交卷”等错误心态,树立起整改不
到位就是失职渎职、整改搞变通就是不讲政治的责任共识和行动
自觉。真正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市的决策部署上来,以
思想的绝对清醒确保行动的绝对精准和有效。要从灵魂深处筑
牢“乡村振兴、责任如山”的使命感,把整改成效作为检验党
性、淬炼初心的试金石。
(二)拧紧责任链条,确保压力传导“无衰减”。责任不
明,落实必虚。确保整改攻坚行稳致远,关键在于构建权责清
晰、层层压实的责任体系。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各级党委要扛
起政治责任,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方针。”整改工作必须严
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县乡(街道)两级党委、政府
主要负责人是本地本区域整改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必须亲力亲为
抓部署、抓协调、抓督办。各行业部门要履行主管责任,部
门“一把手”要对本领域问题整改负总责,亲自研究方案,亲自
推动落实。要构建“主要领导牵头抓总、分管领导具体负责、责
任部门一线落实”的工作格局,细化分解整改任务,将每一个具
体问题、每一项具体措施精准到岗、明确到人、限定到天,形成
环环相扣、梯次推进的责任闭环。要坚决杜绝责任悬空、压力递
减、上紧下松,甚至“新官不理旧账”的现象。县委县政府将严
格落实整改责任追究机制,对因责任不明、落实不力导致整改迟
滞或效果不彰的单位和个人,无论涉及到谁,都将严肃追责问
责,决不姑息迁就。要以强有力的责任传导机制,确保整改压力
不折不扣传递至“神经末梢”。
(三)锤炼过硬作风,确保攻坚克难“有韧劲”。作风是成败
的关键。解决深层次问题,应对复杂局面,必须弘扬求真务实、
真抓实干的硬朗作风。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告诫:“纠正‘四
风’不能止步,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面对反馈问题中的难啃
的“硬骨头”、难过的“娄山关”,任何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都
是最大的敌人。要大力弘扬“钉钉子精神”,摒弃“花拳绣
腿”、“雨过地皮湿”,一锤接着一锤敲,直至问题彻底解决。
要坚决杜绝“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整改问题”的虚浮做
法,所有整改方案和措施都必须建立在深入调查研究、精准把握
实情的基础上。要坚持“一线工作法”,领导干部要沉下去,到
田间地头、农户家中、项目现场去发现问题、研究对策、督导落
实,确保整改措施能落地、可操作、见真效。要强化久久为功的
战略定力,深刻认识到一些问题具有长期性、反复性、复杂
性,敢于直面矛盾,勇于较真碰硬,不达目的绝不收兵。要
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胸怀和担当,一步一个脚
印地攻克难点、疏通堵点,积小胜为大胜,确保整改成效经得起
历史、实践和人民的检验。
二、聚焦核心症结,发力整改之要:以“绣花功夫”提升治
理精度
千头万绪,重在提纲挈领;百端待举,贵在精准施策。整改
工作涉及面广、情况复杂,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统
一,集中力量攻克影响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
节,以靶向治疗根除病灶。要坚决摒弃“大呼隆”、“撒胡椒
面”式的粗放工作方法,牢固树立精准思维,把“精细化管
理”理念贯穿整改全过程。聚焦上级反馈的重点问题和调研反映
的突出短板,我们要像绣花一样精耕细作,在找准“七寸”、精
准发力上下真功夫、深功夫。这涉及到底线守护、民生关切、产
业根基等核心支柱。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要瞄准突出问
题和薄弱环节,精准发力,务求实效。”只有聚焦核心症结精准
发力,方能用整改之“钥”解开发展之“锁”,实现标本兼治、
长治久安。
(一)筑牢防止返贫底线,实现监测帮扶“精实化”。一是强
化监测精度,织密风险识别“预警网”。防返贫监测是巩固脱贫
攻坚成果的基石。要以“动态清零”为目标,不断迭代优化防返
贫监测机制。着力构建涵盖收入、“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突发
严重困难等多维度的动态监测指标体系。要充分利用大数据、网
格化管理等手段,健全“线上智能化+线下网格化”双轮驱动的
监测模式,确保信息采集精准、高效、全覆盖。重点加强对因病
因灾因意外事故等致贫返贫风险点的实时监测和预警响应,缩短
从风险发现到干预帮扶的周期,做到应纳尽纳,不漏一人。要完
善信息共享机制,推动医保、民政、残联、应急等部门数据与乡
村振兴部门深度融合联动,破除“信息孤岛”,提升风险识别的
协同效率和精准度。尤其要关注低收入群体和特殊困难家庭的边
缘变化,建立健全常态化排查机制,确保监测预警的触角更灵
敏,反应更迅速,切实筑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第一道防线。二
是深化帮扶效能,激活内生动力“造血源”。防止返贫,核心在
于增强发展能力。帮扶措施必须从“输血保底”向“造血赋
能”转型。要坚决杜绝简单的钱物发放,更加注重分类施策和精
准滴灌。对有劳动能力的监测对象,坚持开发式帮扶方针,优先
支持其通过发展产业、稳定就业实现增收。要在职业技能培训上
深化拓展,针对市场需求和个体差异,提供订单式、定向式培
训,提升就业竞争力和稳定性。产业帮扶要精准嵌入本地特色优
势产业链条,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等带动机制,帮助其建立稳
定可持续的收入来源。对弱劳力半劳力,要创新设置公益性岗
位,提供力所能及的就业增收渠道。对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要
及时纳入相应社会保障兜底范围,确保基本生活无忧。要建立健
全“一户一策”精准帮扶档案,明确帮扶责任人、具体路径和预
期目标,定期评估调整,确保帮扶资源用在“刀刃”上,真正帮
到点子上、扶到根子上,激发其自主发展的内生动力。三是完善
长效机制,构建成果巩固“稳定器”。防返贫是一项长期任
务,需要标本兼治的长效机制保障。要持续优化风险消除评估认
定标准和退出程序,防止“快进快出”或“体外循环”。建立健
全风险消除后的跟踪回访制度,设定不少于一年的跟踪观察
期,防止因帮扶政策过早退出或其他不确定性因素导致的返贫风
险回潮。要注重防范化解因宏观政策调整、市场剧烈波动等带来
的系统性风险对脱贫群体的冲击。健全完善社会救助、保险保障
等托底性制度安排,强化政策间的无缝衔接和综合保障能力。积
极探索防贫保险等市场化机制在巩固脱贫成果中的应用,为易返
贫致贫人口再加一道“安全网”。通过制度体系的不断完善和优
化,不断提升防返贫工作的韧性、可持续性和综合保障水平,真
正守住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二)兜牢教育医疗保障,推动公共服务“优质化”。一是精
准施策控辍保学,织密就学保障“安全网”。教育是阻断贫困代
际传递的关键。针对反馈突出的控辍保学问题,必须靶向施策。
首要任务是以更严标准、更实举措落实控辍保学责任制,构
建“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学校主体、社会参与”的立体化责任
体系。要精准掌握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就读情况,建立动态数据
库。核心是解决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教育安置问题。要立即组织教
育、卫健、残联等部门,对县域内适龄重度残疾儿童少年进行科
学评估鉴定,依据评估结果分类施策:该入特殊学校的确保学位
和保障,该随班就读的落实普特融合支持和资源教室建设,确
需“送教上门”的,必须严格规范执行“一人一案”,确保频
次、质量达到要求,坚决杜绝形式化、标签化。要持续加大特殊
教育投入和专业师资培养力度,提升特殊学校和普通学校融合教
育能力。健全辍学学生劝返复学机制,依法保障每一个孩子公平
接受教育的权利,确保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持续稳定提升。二是
健全医疗保障体系,筑牢因病致贫“防火墙”。医疗保障是防止
因病返贫致贫的重要防线。针对监测对象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必
须全面落实参保资助和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
制度,实现应保尽保、应助尽助。要着力优化大病保险和医疗救
助政策及经办服务流程,对特困人员、低保对象等重点人群实施
托底保障,严格控制住院及门诊慢特病医疗费用的政策范围外个
人自付比例。要强化对慢性病的规范化管理服务和门诊保障水
平,减少日常医疗刚性支出负担。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引导
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和常见病诊治水平。
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并向乡村延伸,畅通双向转诊机制。
加强医保基金监管,严厉打击欺诈骗保行为,确保基金安全高效
运行。加大卫生健康知识普及和公共卫生服务供给,努力从源头
上减少疾病发生风险,切实减轻群众看病就医负担,筑牢防止因
病规模性返贫的坚实屏障。三是优化服务资源配置,提升均衡共
享“可及性”。实现优质公共服务的均衡可及是乡村全面振兴的
应有之义。要着眼长远,系统性优化县域内教育、医疗等公共服
务资源的规划和配置。在教育方面,持续改善乡村学校特别是偏
远小规模学校办学条件,加强师资配备和培训,提升教师周转宿
舍等保障水平,通过集团化办学、信息化赋能等方式提升城乡优
质资源覆盖面和共享水平。在医疗方面,加快补齐乡镇卫生院和
村卫生室在基础设施、设备配备、人才队伍等方面的短板,持续
推进县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完善远程医疗协作机制。积极探索创
新医防融合、医养结合等服务模式,提升基层应对常见病多发
病、提供健康管理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能力。要建立与服务人
口、服务半径、实际需求相适应的动态调整机制,不断缩小城
乡、区域间公共服务水平差距,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
盖,使广大农村居民获得感、幸福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
持续。
(三)做强乡村产业支撑,提升联农带农“紧密度”。一是夯
实要素保障基础,畅通产业振兴“强引擎”。产业兴旺是解决农
村一切问题的根本前提。破解当前部分乡村产业项目效益不佳、
带动力弱的问题,关键在于强化全要素保障。要做好产业选择的
科学论证与规划引领,紧密结合县域资源禀赋、市场容量、交通
条件等,因地制宜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
业、乡村休闲旅游业等。要优化营商环境,积极撬动和引导金融
资本、社会资本有序投入农业农村,破解融资瓶颈。加强高标准
农田建设,守护好耕地红线。推进农田水利设施现代化升级改
造,改善生产条件。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加快新品种、新技术、
新装备的引进推广和应用。加快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体系建
设,有效降低流通成本。要大力培育和引进懂技术、会经营、善
管理的乡村产业发展带头人,破解人才制约难题。通过一系列要
素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合理配置,为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
基础和注入持续动能。二是赋能产业质效升级,锻造市场竞
争“硬实力”。提升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是实现农民持续增
收的核心。要着力提升产业的组织化程度,大力培育壮大农民合
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