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直单位保密工作自查情况报告
根据上级关于保密工作的相关要求,为切实加强保密管理,
堵塞泄密漏洞,确保国家秘密和工作秘密安全,我单位组织开展
了全面的保密工作自查自纠活动。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自查概况,夯实基础,筑牢保密“防护网”
保密工作是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的重要保障,是各项工作顺
利开展的前提。本次自查工作坚持问题导向,以查促改、以改促
建,全面排查保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着力提升保密管理水平。
(一)组织领导,强化统筹,压实保密责任链。健全的组织
领导体系是做好保密工作的关键。我单位始终将保密工作纳入重
要议事日程,构建了“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各部
门协同管”的保密工作责任体系。完善领导机制。成立由主要负
责人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保密工
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保密工作会议,研究解决保密工作中的重
大问题。明确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具体部门],负责日常保密管
理工作,确保保密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人落实。细化责任分
工。制定《保密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将保密责任层层分解到
每个部门、每个岗位、每个人员,签订保密责任书,明确保密职
责和义务,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保密工作格局。加强
监督考核。将保密工作纳入年度绩效考核体系,定期对各部门保
密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考核评估,对工作不力、出现泄
密隐患的部门和个人,严肃追究责任,确保保密责任落到实处。
(二)制度建设,完善体系,扎紧保密“制度笼”。科学完
善的保密制度是规范保密工作的基础。我单位结合实际,不断健
全保密管理制度体系,为保密工作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健全
核心制度。修订完善《保密管理制度》《涉密人员管理办法》《涉
密载体管理规定》《计算机信息系统保密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核
心制度,明确涉密人员管理、涉密载体使用、涉密场所管理等方
面的具体要求,使保密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细化专项制度。
针对不同领域、不同环节的保密工作特点,制定专项管理制度。
如在文件收发环节,制定《文件收发保密管理细则》,规范文件
登记、传阅、保管、销毁等流程;在会议保密方面,制定《会议
保密规定》,明确涉密会议的组织、参会人员管理、会议材料保
密等要求。动态更新制度。根据国家保密法律法规的修订和上级
保密工作要求的变化,及时对现有制度进行梳理和修订,确保制
度的时效性和适用性。同时,加强制度宣传培训,使全体人员熟
悉掌握制度内容,自觉遵守保密纪律。
(三)宣传教育,提升意识,筑牢思想“防火墙”。强化保
密宣传教育是增强全员保密意识的重要途径。我单位通过多种形
式开展保密宣传教育活动,不断提升全体人员的保密观念和防范
能力。开展常态化教育。将保密教育纳入干部职工教育培训体系,
定期组织开展保密知识讲座、观看保密警示教育片、学习保密法
律法规等活动,使保密意识深入人心。每年至少组织*次全员保
密培训,确保培训覆盖率达到 100%。突出重点人群教育。针对
涉密人员、计算机管理员、文件管理人员等重点人群,开展专
项保密培训,强化其保密责任意识和专业技能。定期组织涉密人
员进行保密知识考试,考核不合格的进行补考或调离涉密岗位。
创新教育形式。利用单位内部网站、微信、宣传栏等平台,发布
保密知识、典型泄密案例等内容,营造“人人学保密、懂保密、
守保密”的良好氛围。在重要节日、重大活动期间,开展保密宣
传周(月)活动,通过知识竞赛、有奖问答等形式,增强保密教
育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二、问题查摆,深挖细查,找准保密“风险点”
在本次自查过程中,我们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
深入排查保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
面:
(一)管理环节,存在漏洞,责任落实“有偏差”。尽管建
立了较为完善的保密责任体系,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部分环节
仍存在责任落实不到位、管理不够规范的问题。责任传导层层递
减。部分基层部门对保密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存在“上热中温下
冷”的现象,将保密责任停留在表面,没有真正落到实处。个别
部门负责人认为保密工作是保密管理部门的事,对本部门保密工
作疏于管理,导致一些保密制度在基层执行打折扣。涉密人员管
理不严格。在涉密人员审查、培训、考核、离岗离职等环节存在
管理漏洞。如对新入职涉密人员的背景审查不够严格,未全面了
解其个人情况;对涉密人员的年度考核流于形式,未真正考核其
保密工作表现;涉密人员离岗离职时,未按规定及时清退涉密载
体、取消涉密权限。重点环节监管不力。在文件收发、传阅、复
印、销毁等环节,存在登记不详细、手续不齐全的情况。个别人
员在传递涉密文件时,未通过保密渠道,存在随身携带、随意放
置等现象;涉密文件销毁未按规定交由指定机构处理,存在自行
销毁、随意丢弃的情况。
(二)技术防护,存在短板,安全保障“有弱项”。随着信
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泄密风险日益增加,但我单位在技术防
护方面仍存在一些短板,难以有效应对复杂的保密形势。涉密设
备管理不规范。部分涉密计算机未按规定安装保密技术防护软件,
或防护软件未及时更新升级,存在被病毒感染、黑客攻击的风险。
涉密 U 盘等移动存储介质与非涉密设备交叉使用的情况时有发
生,极易造成泄密。网络保密防护薄弱。非涉密计算机接入互联
网时,存在违规存储、处理涉密信息的现象。单位内部网络与互
联网的物理隔离不够彻底,部分设备存在私自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