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关于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研讨发言材料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关于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研讨发言材料 各位领导、各位委员、同志们: 大家好。非常荣幸能有这次宝贵的机会,和大家一同交流学习。根据区政协的 读书活动安排,近期我沉下心来,认真学习了关于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重 要论述,特别是拜读了《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制度与实践》这本书。 坦白说,这次学习对我而言,不只是一次理论知识的更新,更是一场深刻的思想洗 礼和精神触动。过去,我们常在工作中提及“生态”二字,但它究竟意味着什么?它与 我们每个人的工作和生活有多远的距离?通过这次学习,这些模糊的问题逐渐清 晰,一些固有的观念被打破,内心也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感和更为坚定的方向 感。下面,我想结合自己的一些粗浅思考,从一名基层工作者和政协委员的角 度,谈三点不成熟的体会,向各位领导和同仁请教。 一、思想之变:从“两山”理念到内心笃定 我想,在座的各位同仁和我一样,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个科学论断早已 耳熟能详。但从“耳熟”到“心入”,再到将其化为一种行动自觉,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起初,我或许也曾简单地将其理解为一个高屋建瓴的口号,一个宏大的发展方向。 但在学习中,当我看到*等地从曾经尘土飞扬的“矿山经济”毅然转型,通过生态修复 将废旧矿区变为游人如织的旅游胜地,实现从“卖石头”到“卖风景”的华丽转身时,我 才真正具体地、深切地感受到这一理念的磅礴力量。这绝非简单的“非此即彼”的选择 题,而是一道“相辅相成”的必答题。它告诉我们,生态环境本身就是最宝贵的生产 力,是可持续发展的最大本钱。这种转变,不仅仅是发展模式的迭代,更是发展观 念的深刻革命。它让我们这些身处基层的干部清醒地认识到,任何以牺牲环境为代 价换取一时经济增长的做法,都是短视的、不可持续的,最终会得不偿失。这种思 想的转变,如今正悄然渗透到我们工作的方方面面。比如,每年开春,各级领导干 部都会带头参加义务植树活动,这不仅仅是一种仪式,更是一种宣言,是用实际行 动践行“两山”理念。在广袤的乡村,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摒弃传统的化肥农药,转向 生态种植和生物防治,他们朴素地认识到,尊重土地、与自然和谐共生,才能获得 长久的回报。这些点滴的变化汇聚在一起,让我内心无比笃定:生态优先、绿色发 展这条路,我们走对了,也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作为一名基层干部,我的职责 就是将这一宏大理念,转化为社区里的一草一木、一条清澈的溪流、一片宁静的蓝 天,让群众在日常生活中就能触摸到生态文明建设带来的幸福感。 二、制度之基:从顶层设计到基层实践 如果说“两山”理念是思想上的“方向盘”,那么日趋完善的制度体系就是行动上 的“压舱石”。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生态文明建设如果仅仅停留在理念倡导,而缺乏 刚性的制度约束,就容易沦为空谈。通过学习我了解到,国家已经构建起一套系统 完备的制度框架,从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到领导干部政绩 考核和生态补偿机制,如同一张细密而坚韧的网,为我们的绿水青山提供了坚实的 保障。在基层,我们对这些制度的感受尤为真切。生态保护红线不再是地图上一条 遥远的线条,而是我们规划项目、推动发展时必须严格遵守的“硬杠杠”。过去,一些 项目或许只看经济效益,但现在,环评成了前置条件,生态影响成了必须考量的一 票否决项。这种变化,源自制度的力量,源自考核“指挥棒”的转向。特别是生态补偿 制度,我感触很深。它正努力实现“谁保护、谁受益”的良性循环。学习中我了解 到,近年来国家在跨区域生态补偿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尤其是在*流域和*流域等 重点区域。但这并非易事。在基层实践中,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