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县委政法委机关 2025 年“根治违规吃喝顽
疾涵养优良党风政风”专题党课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以“根治违规吃喝顽疾涵养优良党风政风”为主
题召开专题党课,既是落实省委、市委关于深化作风建设的具体
行动,也是结合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常态化要求,对机关全体党员
干部的一次集体提醒、集体加压。作为县委政法委书记,我常思
考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央三令五申“纠治享乐主义、奢靡之风”,
但违规吃喝问题仍禁而未绝?为什么明明知道“酒桌陷阱”“饭
局风险”,仍有少数干部“前赴后继”?这些问题的答案,既藏
在“舌尖上的腐败”的细节里,也暴露出思想防线的松动、制度
执行的漏洞、责任传导的虚化。今天,我想结合近期调研发现的
典型案例、上级通报的违纪数据,以及咱们机关日常监督中的具
体问题,和大家一起剖开“违规吃喝”的“伪装衣”,找准“作
风之弊”的“病根子”,共商“长效治理”的“硬招子”。
一、认清“七种伪装”:违规吃喝绝不是“小事小节”,而是
“大贪大患”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违规吃喝不是简单的生活问题,
而是关系党的作风和形象的大问题。”但从近年各级纪检监察机
关通报的案例看,仍有一些党员干部心存侥幸、顶风违纪,甚至
把违规吃喝当成“社交刚需”“潜规则”,衍生出五花八门的“变
形记”。结合咱们政法系统实际,我梳理了当前违规吃喝的“七
种常见伪装”,大家务必高度警惕。
第一种是“不吃公款吃老板”——隐蔽性更强的“利益输
送”。有的干部表面上“自掏腰包”,实则由管理服务对象“埋
单”。比如,去年省委巡视组反馈的某乡镇干部违规接受企业主
宴请问题中,当事人声称“是朋友请吃饭”,但调查发现,所谓
“朋友”是其分管领域的工程承包商,餐费高达 3000 余元,且
饭后还收受了对方赠送的高档香烟。咱们机关去年也查处过类似
问题:一名基层法庭庭长以“同学聚会”为名,接受案件当事人
的“私人宴请”,席间还“顺便”了解案件进展,最终因违规接
受管理服务对象宴请被党纪处分。这种“不吃公款吃老板”的本
质,是把公权力异化为“私人资源”,把“亲清”政商关系变成
“吃拿卡要”的交易链。
第二种是“不吃本级吃下级”——层层转嫁的“隐形负担”。
有的单位以“工作交流”“调研指导”为名,要求下级单位“安
排接待”;有的领导干部下基层时“只挂名不买单”,让基层干部
“打肿脸充胖子”。今年 3 月,市纪委通报的某县司法局违规接
待问题就很有代表性:该局局长带队到乡镇司法所调研,全程由
司法所负责订酒店、买烟酒,餐费共计 2800 元,事后以“基层
调研误餐补助”名义报销。这种“上级吃下级”的做法,不仅加
重了基层负担,更助长了“官贵民贱”的歪风,损害的是党群干
群关系。
第三种是“虚列开支搞变通”——账目背后的“数字游戏”。
有的单位通过虚开发票、拆分账单、伪造会议记录等方式,将违
规吃喝费用“包装”成公务支出。比如,某单位将 3 次违规聚餐
的费用拆分成“办公用品采购”“资料印刷费”“差旅补贴”等 6
张发票,分散报销;还有的利用下属企业、行业协会“做掩护”,
将吃喝费用转嫁到企业账上。咱们机关在去年内部审计中发现,
个别科室存在“以培训名义列支餐费”的问题,虽然金额不大,
但暴露出财务监管的漏洞——只要动歪心思,“账本”就能变成
“遮羞布”。
第四种是“不吃现场吃远程”——技术手段下的“隔空宴
请”。随着纠治力度加大,有的干部开始利用微信红包、外卖平
台“代付”等方式搞“线上吃喝”。比如,某街道干部与管理服
务对象约定“各自点外卖,互发红包结算”,表面上看没有“面
对面”聚餐,实则是“换汤不换药”的违规交往;还有的通过
“家庭聚餐”名义,组织管理服务对象“轮流坐庄”,每次由不
同人买单,试图规避“同一对象多次宴请”的监管。这种“线上
+线下”结合的违规方式,更具隐蔽性,查处难度更大。
第五种是“借公行私搞摊派”——公共资源中的“私用漏
洞”。有的干部以“单位工会活动”“职工福利”为名,超标准、
超范围组织聚餐;有的将公车用于接送参加私人宴请的人员,用
“公务用车”掩盖“私人应酬”。今年 6 月,省纪委监委通报的
某国企负责人违规吃喝问题中,当事人不仅用单位公车接送朋友
聚餐,还以“工会慰问”为名,从工会经费中列支高档酒水费用,
最终受到开除党籍处分。这种“公权私用”的行为,本质上是对
公共资源的侵占,是对纪律规矩的践踏。
第六种是“节日宴请藏猫腻”——传统习俗下的“作风考
验”。春节、中秋等传统节日,本是合家团圆的日子,但仍有干
部借“走亲访友”之名,搞“团团伙伙”“利益同盟”。比如,某
单位领导班子成员在春节前轮流组织“家属聚餐”,邀请管理服
务对象参加,席间“不经意”讨论项目审批、资金拨付等事项;
还有的干部以“给孩子压岁钱”“送土特产”为幌子,行“收受
贿赂”之实。这种“节日病”的背后,是“亲清不分”的社交观
在作祟,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
第七种是“酒后失德越底线”——自我放纵后的“行为失
控”。有的干部自恃“酒量好”“关系铁”,在酒桌上口无遮拦、
妄议政策,甚至泄露工作秘密;有的酒后与他人发生冲突,造成
恶劣社会影响;更有甚者,酒后驾驶机动车,触碰法律红线。去
年,咱们县就有一名政法系统干部因酒后驾驶被公安机关查处,
不仅受到党纪政务处分,还被开除公职,教训极其深刻。酒桌不
仅是“作风考场”,更是“法纪红线”,一杯酒可能喝掉组织的信
任,喝垮家庭的幸福,喝烂个人的政治前途。
二、深挖“三个病灶”:违规吃喝的背后,是思想松劲、制
度空转、责任空悬的“综合症”
违规吃喝问题之所以屡禁不止,表面看是“舌尖上的任性”,
根子上是“思想上的滑坡”“制度上的漏洞”“责任上的缺位”。
我们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从思想、制度、责任三个维度深挖
根源,才能做到“对症下药”。
第一个病灶是“思想防线松动”——把“人情往来”当“挡
箭牌”,把“吃喝习惯”当“生活方式”。有的干部认为“吃点喝
点是人之常情”,对“酒桌文化”的危害性认识不足;有的把“能
喝酒、会应酬”当成“能力强、人脉广”的标志,甚至将违规吃
喝视为“职务便利”的延伸;还有的存在“小节无害”思想,觉
得“喝几瓶酒、吃几顿饭”是“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