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五五”规划编制专题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十四五”即将收官,“十五五”的大幕正待开启。站在这
样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节点上,谋划未来五年的发展
蓝图,意义非凡,责任重大。“十五五”规划,绝不仅仅是一份
文件报告,它是指导未来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是
向全市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更是我们应对变局、开创新局的战
略罗盘。编制好这份规划,事关全市发展大局,事关人民福祉,
事关现代化强市建设的未来。全市上下必须以对历史、对人民、
对未来高度负责的态度,高站位、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好这项
工作。今天,我们召开这次专题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领会
中央和省委关于“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
总结“十四五”时期的发展实践,研究部署我市“十五五”规划
编制工作。这既是一次承前启后的工作部署会,更是一次集思广
益的战略研讨会。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深刻把握“十五五”时期的“时”与“势”,在认清
大局中找准定位
谋划未来,必先洞察时代。编制“十五五”规划,首要的是
把准时代脉搏,看清发展大势,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
而为。
首先,要从全局大势中看清“变”与“机”。当前,世界百
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
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正在加速重构。同时,国家正加快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
局,把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
力点,将绿色低碳转型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这些深
刻变化,对我们而言,既是挑战,更是机遇。挑战在于,外部环
境的不确定性增加,区域竞争日趋激烈,我们固有的发展模式面
临巨大冲击。机遇在于,国家战略的调整为后发地区实现“换道
超车”提供了可能,新质生产力为我们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
动力开辟了新赛道,绿色转型为我们发挥生态优势、塑造发展新
优势创造了新空间。我们必须胸怀“国之大者”,把 X 的发展置
于全国、全省的大棋局中去考量,精准把握政策导向、产业方向
和市场走向,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
其次,要从自身实践中看清“长”与“短”。“十四五”以来,
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全市
上下团结一心、攻坚克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来之不易的
成绩。预计到今年底,“十四五”规划的主要目标任务能够顺利
完成,地区生产总值保持稳定增长,去年达到了 X 亿元,一批
重大项目落地生根,为未来发展积蓄了宝贵能量。这是我们的
“长板”,是我们的底气所在。但同时,我们更要清醒地看到存
在的“短板”和问题。最突出的就是结构性矛盾。2024 年的数
据显示,我市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比仍高达 41.3%,而第二产业占
比仅为 13.5%,工业“压舱石”作用不强,产业链条短、产品附
加值低的问题依然存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尚在起步阶段,对经济
增长的贡献度有限。此外,城乡发展不平衡、民生领域还有不
少欠账、社会治理能力有待提升等问题,都是我们必须在“十五
五”期间下大力气解决的硬骨头。只有正视问题、解剖麻雀,我
们的规划才能靶向精准、务实管用。
二、锚定“三大坐标”,校准“十五五”规划的战略航向
编制好“十五五”规划,关键在于找准参照系,确立科学的
战略方向。方向对了,就不怕路远。要牢牢把握以下三个战略坐
标,确保规划既“顶天”又“立地”。
第一个坐标,是国家和省域战略的“高点”。编制规划,必
须自觉对标对表。要把我市的发展深度融入国家和省委的战略部
署之中,确保同频共振、同向发力。一要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
这是“十五五”时期的核心任务。要围绕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
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前瞻布局。一方面,要运
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农业、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化、
绿色化、融合化方向迈进。另一方面,要积极培育壮大战略性新
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在生物制造、新材料、数字经济等领域,找
准主攻方向,谋划一批具有牵引性的重大项目,打造新的增长引
擎。二要聚焦绿色低碳转型。要坚决扛起生态大市的责任,协同
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要探索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的创
新模式,比如可以借鉴长三角等先进地区的经验,研究引入政府
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建立基于碳减排成效的利益分享
机制,激励企业主动进行节能降碳改造。要大力发展清洁能源、
循环经济和生态旅游,把生态优势源源不断地转化为发展优势。
三要聚焦区域协同发展。要主动承接国家和省里的重大任务,积
极争取更多重大项目、重大平台、重大改革试点纳入上级规划
“盘子”。要学习借鉴 X 区域协同发展的先进经验,打破“一亩
三分地”的思维定式,加强与中心城市和周边地区的产业协作、
科技协同、设施联通,构建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区域发展共同
体。
第二个坐标,是区域发展格局的“节点”。要深刻认识 X 在
全省发展格局中的独特区位、资源禀赋和功能定位,找准自己的
“生态位”。一是发挥农业“压舱石”的基点作用。我市是农业
大市,这是最厚实的家底。但不能满足于做“原字号”的原料基
地。“十五五”期间,农业发展的核心是实现从“大”到“强”
的转变。关键要用新质生产力赋能现代农业。要大力发展智慧农
业,推动物联网、大数据在农业生产中的深度应用,力争在重点
区域实现物联网设备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