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市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按照市政协年度协商计划安排,我们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市
工信局以及市民建等部门单位负责人,采取实地调研与外出考察
相结合的方式,从 3 月份开始,深入吴起、志丹、子长、富县、
宜川、黄龙、安塞等县(市、区)及延安高新区,通过实地走访、
召开座谈会、个别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开展调研。同时,赴汉
中、安康市等地学习考察,召集市直有关部门和部分民营企业负
责人,进行了充分协商研讨,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发展现状
近些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总书
记关于民营经济发展重要论述和来陕回延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坚
持把民营经济发展作为推动全市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积极
落实税费减退缓、融资信贷、财政支持等政策,加大支持民营企
业技术进步、绿色低碳、创新发展,用心用情为民营企业发展办
实事解难题,为全市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一)政策环境持续改善。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民
营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等多项政策措施,深入实施民营经济高
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落实减税降费、稳岗留岗等政策,建立企业
生产经营“周解难”会议机制,实行领导包抓、部门指导、专员
服务、商(协)会联络重点民营企业和民间投资重大项目制度,
实施“1+8”平台承载、“发布+响应”、“规范+提效”、“创新+转
型”等 12 项具体行动,民营经济发展政策制度保障得到加强。
(二)总体规模不断扩大。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由 2011 年
201.55 亿元提高至 2022 年 640.47 亿元,占 GDP 比重由 18%提
高到 30%。现有民营经济经营主体 23.82 万户,占全市经营主体
24.42 万户的 97.6%;其中民营企业 5.5 万户,占全市 6.07 万户
企业的 90.6%。今年 1-8 月份,新增民营经营主体 21506 户,同
比增长 15.7%;其中新增民营企业 4907 户,同比增长 21.2%。
(三)发展态势稳步向好。截止 20XX 年底,民营五上企业
达到 1525 户,上市企业 1 户,瞪羚企业 2 户,高新技术企业 88
户,科技型中小企业 597 户,“专精特新”企业 17 户。发展领域
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餐住、批零、工程、建材和生产生活服务等领
域,加快进入信息技术、装备制造、现代贸易、节能环保、油田
服务等新兴产业,培育了延安光谷、腾讯众创空间等创新创业平
台,引进三达膜科技、圣烯石墨烯等数十家民营高科技企业,文
创、电商、直播等新业态较快增长。
(四)承载平台逐步健全。坚持把产业园区作为民营经济发
展重要载体,延安、安塞、黄陵高新区被确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产
业开发区和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洛川、富县、子长、
延长、延川、宜川、志丹、吴起、黄陵、宝塔、安塞通过省化工
园区现场审核认定。建成秦创原(延安)创新促进中心,国家级
科技孵化器 2 家、众创空间 2 家、中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 1 家,
省级众创空间孵化基地 5 家、中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 6 家、中
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 10个。持续优化金融服务,截至今年 6
月底,全市普惠小微企业贷款余额 170 亿元,同比增长 29.5%。
(五)经济贡献明显提升。我市民营经济贡献了 30%的国内
生产总值、37.4%的税收、10%的技术创新成果、75%的城镇劳
动就业、90.6%的企业数量。今年上半年,全市民间投资增长
16.5%,同比提高 37.6 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高 23.8 个百分
点。民营经济已成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困难问题
尽管我市民营经济发展不断加快、成效逐渐凸显,但对标高
质量发展要求差距较大,整体实力十分薄弱,对经济发展的支撑
相对有限,能够“顶门立户”、支撑一域、引领一业的支柱型、
龙头型企业付之阙如。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很多,主要是有下方面:
(一)整体市场形势方面,面临“预期不高、信心不足、政
策乏力”。一是市场预期普遍偏低。目前,国际环境更趋复杂严
峻,国内经济新的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
已经不能在短时间内发挥较好的经济带动作用,市场整体疲软,
消费仍不活跃,民间投资多持谨慎观望态度,下滑明显。另一方
面,随着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加之消费转型,电商经济进
一步活跃,传统行业出现疲软现象,以商贸、餐饮等三产服务业
为主的实体经济受到很大冲击,市场预期普遍偏低。二是民营企
业信心不足。经过三年疫情冲击,民营企业多处于发展低谷,尤
其是实体型民营企业。虽然上半年民间投资增长 16.5%,同比提
高 37.6 个百分点,但从全行业看,仅旅游、消费等行业率先出
现了复苏信号,其余行业恢复仍需要一个过程,普遍存在“钱难
挣、业难创”现象。三是扶持政策“花多果少”。今年以来,中、
省、市提供的一揽子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政策包”,可谓
力度大、覆盖面广、红利颇丰,是民营企业难得的“及时雨”。
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还存在手续多、兑现慢、成本高、难以落
地现象。比如,政策制定缺乏针对性,有的政策看似有方向、有
要求,但没抓手、少细则,不接地气,现实需求度不高;一些部
门在政策宣传、解读、引导上发力不够,相关民营企业并不完全
了解;有些政策附加条件太多,设置门槛过高,许多民营企业达
不到要求,政策红利获得感不强,致使政策资金“空转”,存在
政府相关部门和民企两头“着急”现象。
(二)营商环境方面,面临“重视程度不高、审管衔接不够、
政商关系不亲”。一是民营经济重视程度还有待加强。不少地方
或多或少存在“抓大放小”“重外轻内”的思维惯性,工作中对
国有企业和外出招商比较重视,大多数都是“一事一议”予以政
策支持、项目倾斜,往往忽视本土中小微企业的发展。营商环境
较好的是黄龙县,民营企业普遍反应其政府部门积极主动,想方
设法为民企办实事、解难题。黄龙渔业养殖基地负责人表示,黄
龙县政务服务效率甚至好于一些发达地区。二是审管衔接不够紧
密。由于审管部门信息共享不充分、标准不统一,仍然存在交叉
管理、多头管理、重复审批的现象,“一站式”办理事项较少,
许多事项仍需跑主管部门办理。据一些民营企业反应,有的部门
仍然存在为企业指定第三方服务机构现象,甚至出现同时为一家
企业指定不同第三方服务机构的情况。指定机构服务费用一般高
于市场行情,且存在服务差、效率低等问题,无形增加企业负担。
有的部门对“放管服”一放了之,不监管、不服务,变“管卡压”
为“推拖绕”。有的部门乱检查、乱收费、以罚代管,监管过度
和监管不足现象并存。三是政商关系“清而不亲”。一些部门和
国企为了避嫌不愿与民营企业打交道,虽然有民营企业自身发展
不足、能力不强等客观原因制约,但也有部门和国企主观认识上
存在顾虑,担心与企业走近了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