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2025 年全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
振兴有效衔接攻坚冲刺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聚首,核心在于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
“三农”工作系列重要论述,精准对标党中央决策部署及省委具
体要求。此刻,距离五年过渡期收官仅余数月,正处于决胜关键
期、历史交汇点。本次会议旨在系统梳理过渡期工作成效,深入
剖析当前面临的严峻挑战与突出短板,全面部署攻坚冲刺阶段的
重点任务,以决战姿态、冲刺劲头,确保巩固衔接各项目标如期
高质量达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市奠定坚实
根基。任务艰巨,使命如山,必须统一思想、压实责任、尽锐出
战。
一、筑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坚固防线,牢牢守住乡村振
兴战略基石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深刻指出,“巩固拓展
脱贫攻坚成果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这条底线,关
乎大局,不可失守。尽管我们筑牢了动态监测帮扶防线,取得显
著成效,但返贫致贫的复杂诱因尚未根除,部分群众内生发展动
力仍显不足。当前冲刺阶段,我们必须将防止规模性返贫作为首
要政治责任和头等民生大事,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更实举措,
持续加固防贫堤坝,确保成果巩固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
(一)织密监测预警网络,提升风险识别处置效能
精准识别是精准帮扶的前提。要遵循“早发现、早干预、早
帮扶”原则,迭代升级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一是健全高效
联动机制。充分发挥防返贫监测帮扶智能化系统核心作用,深度
打通医疗保障、教育资助、住房安全、就业社保等多部门数据壁
垒,严格落实“双月一调度”联席会议制度,实现预警信息即时
推送、即时响应。压实村“两委”、驻村工作队及网格员常态化
走访排查责任,推动监测触角向边缘延伸,确保潜在风险点不留
死角。二是提升信息核验精度。运用大数据比对与线下入户核查
相结合方式,对系统自动识别及基层摸排上报的预警线索,实施
多维验证与动态评估,剔除“干扰信号”,锁定“关键少数”。规
范监测对象纳入与风险消除程序,确保标准统一、流程规范、信
息准确。三是强化智能预警能力。引入人工智能算法模型,对监
测对象家庭收支变动、大额刚性支出、突发意外变故等关键变量
实时扫描、智能分析,提升系统对潜在返贫风险的敏感度与预判
力,推动监测模式由“事后救助”向“事前预防”转型。
(二)优化精准施策路径,激发内生发展动力源泉
帮扶成效取决于精准度。要坚持“缺什么补什么”,强化分
类施策、靶向发力。一是深化开发式帮扶主渠道。对有劳动能力、
发展意愿强烈的监测对象,将帮扶重心置于能力提升与机会创造
上。紧密结合县域特色产业发展需求,量身定制产业嵌入计划和
就业帮扶方案,深化小额信贷支持,鼓励参与合作社经营或庭院
经济项目,着力提升其市场竞争力和资产积累能力,实现从“输
血”向“造血”根本转变。二是健全综合保障托底网。对弱劳力、
半劳力群体,科学设置乡村公益性岗位,规范岗位管理,强化技
能培训适配性,确保其劳有所得。对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特殊困
难群体,严格执行低保、特困供养、残疾人补贴等社会救助政策,
确保救助标准动态调整与资金按时足额发放,实现应保尽保、应
兜尽兜。三是创新社会力量协同体。积极引导工商资本、公益组
织、志愿团体等多元力量依法依规参与防返贫工作,探索建立防
贫保险、社会救助基金等补充保障机制,丰富帮扶资源供给。深
化驻村干部与监测对象结对帮扶机制,加强情感联络与人文关怀,
防止“数字达标”但情感疏离。
(三)巩固核心保障成果,兜牢民生安全底线保障
“三保障”和安全饮水是基本生存权和发展权。要秉持“一
个都不能少”原则,筑牢民生保障安全网。一是教育保障突出控
辍保学长效机制。完善控辍保学动态监测台账和学生资助信息管
理系统,精准锁定风险学生群体。实行“一人一案”包保责任制,
综合运用法治、帮扶、劝返等措施,强化家校社协同,确保义务
教育阶段脱贫家庭子女“零辍学”。保障特殊教育需求,阻断贫
困代际传递。二是医疗保障织密兜底防护网。巩固落实基本医疗
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制度综合保障功能,优化“一站
式”结算服务。做实做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尤其关注慢性病、
重大疾病患者群体的健康管理和分级诊疗。强化对监测对象医疗
费用负担实时监测,完善高额费用预警处置机制,切实防范因病
返贫风险。三是住房与饮水安全强化动态清零机制。健全农村低
收入群体住房安全常态化排查鉴定机制,对新增危房及时发现、
及时改造、及时验收,确保住房安全达标率 100%。完善农村饮
水安全工程长效管护机制,强化水源保护和水质监测,提升供水
保障率与水质合格率,确保群众喝上“放心水”。开展应急供水
预案演练,提升抗旱保供能力。
二、激发现代农业发展澎湃动能,畅通农民持续增收致富
主渠道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习近平总书记这
一科学论断指引我们,发展产业是实现稳定增收、促进乡村振兴
的核心支撑。我市特色产业虽有基础,但链条延伸、品牌溢价、
主体带动等方面尚存不足。必须坚持把产业就业帮扶作为根本之
策,聚焦全链升级与动能转换,深度激活乡村经济的内生循环系
统,为巩固衔接提供坚实物质基础。
(一)锻造特色产业全链条竞争力
提升产业链韧性和附加值是实现产业振兴的关键。一是强基
础育特色扩规模。立足资源禀赋和生态优势,科学编制特色主导
产业发展规划。整合涉农资金,加大对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种养
业规模化、标准化基地建设投入力度。推广绿色低碳生产技术,
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夯实产业高质量发展根基。支持“一村
一品、一镇一业”发展,避免同质化低效竞争。二是补短板提加
工延链条。聚焦农产品精深加工环节短板,支持龙头企业引进先
进生产线与工艺,开发高附加值终端产品。加快农产品仓储保鲜
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布局,重点解决鲜活农产品上行“最初一公里”
与加工原料供应“最后一公里”问题,推动农产品流通体系现代
化。三是创品牌拓市场增效益。深入推进农业品牌创建行动,制
定品牌培育计划。整合区域性公用品牌资源,统一质量标准和标
识体系。加大“三品一标”认证支持。强化品牌营销与线上推广,
拓展高端市场与电商渠道。支持企业参加国内外重要展会,提升
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实现优质优价。
(二)构建高质量就业帮扶新格局
稳定就业是民生之本、增收之要。一是稳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