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市精神文明建设提级赋能工作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高规格召开全市精神文明建设提级赋能工作会,
目的在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
论述,特别是关于“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核
心理念,全面落实党中央战略部署及省委、市委最新工作要求。
此次会议,将系统回顾奋斗历程,深度研判形势任务,精准部署
未来工作,动员全市上下凝聚更广共识、拿出更实举措、激发更
强动能,奋力推动我市精神文明建设在实现“七连冠”辉煌基础
上,实现向更高层次“城市文明”内涵式增长的全面跃升,为我
市建设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筑牢更加坚实的精神根
基。刚才,几家单位的交流发言聚焦实际问题、分享创新经验、
明确发展路径,思考深入、举措有力,极具启发意义和实践价值。
下面,我讲三个方面意见:
一、明辨转型大势,锚定文明坐标,深刻把握从“荣誉驱
动”到“价值内生”的历史性跨越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这是我们推进
精神文明建设的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全市上下近年来在市委坚
强领导下,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硬”的战略方针,笃行不怠、
接续奋斗,成功蝉联全国文明城市“七连冠”,铸就了城市发展
史上的璀璨里程碑。这份沉甸甸的荣誉,是千万市民同心同德、
砥砺奉献的结晶,是城市综合实力与文明素养的集中彰显,多项
开创性实践更赢得了中央文明办及国家相关部委的高度认可。可
以说,我们走出了一条契合 XX 特质、彰显时代风范的精神文明
建设特色之路,为城市能级跃升注入了澎湃的精神动力和丰厚的
道德滋养。步入“后七连冠”时代,我们必须理性洞察、精准识
变。
(一)价值引领工程:筑牢城市文明的精神内核。建设高水
平“城市文明”,首要在于构筑强大而持久的精神价值高地。习
近平总书记强调:“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
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我们要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根本任务,系统发力。一是理论武装铸魂聚力。
持续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构建全
方位、立体化宣传普及体系。强化理论阐释精准度,创新话语表
达方式,善于运用群众语言和鲜活载体,将其蕴含的立场观点方
法讲透彻、说明白,使之成为全体市民的思想罗盘和行动自觉。
深化“四史”宣传教育,用好用活本地红色资源和历史传承,增
强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和实践认同。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阵地,
坚持正面引导为主,激浊扬清,唱响主旋律,营造正气充盈、昂
扬向上的社会氛围,打牢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二
是道德建设成风化人。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大力推进社
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要创新开展道德
模范、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选树宣传,放大榜样感召力,弘扬
真善美,激发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将道德要求有机融入市民公
约、村规民约、行业规范、学生守则,强化规则意识与契约精神。
健全诚信建设长效机制,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
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浓厚氛围,提升全社会道德水准和信
用水平。三是实践养成塑造新人。健全志愿服务制度体系和工作
机制,推动“爱心 XX”品牌提档升级,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
规范化、专业化、常态化。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精神文明
创建活动,深化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创建
内涵。聚焦市民文明行为习惯养成,强化法律法规对不文明行为
的刚性约束,辅之以宣传引导和柔性治理,引导市民从点滴做起,
知行合一,在参与实践中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提升,培育担当民
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城乡善治图谱:破解融合发展关键瓶颈。城乡精神文
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是制约我市迈向高品质“城市文明”的
主要瓶颈。城中村现代化治理作为城乡融合的关键点和城乡文明
的交汇点,必须作为攻坚重点来抓。一是深化治理体系再造。坚
持高位推动,严格对标落实《XX 市城中村现代化治理三年行动
方案(2023—2025 年)》“全覆盖”年度目标。强化“市区镇居”
四级联动治理架构,压实主体责任,优化权责清单,完善工作闭
环。全面推行精细化网格管理,探索网格员、安全员等职能整合,
推动管理服务扁平化、高效化。总结推广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大
物业”统管、集体经济产权制度创新等成功经验,鼓励基层首创,
形成可复制、可持续的多元化治理模式。完善村民(居民)自治
机制,激发内生动力,提升治理效能。二是推动文明要素融合
嵌入。破除治理与创建“两张皮”,将精神文明建设要求深度植
入治理各环节。在治理标准制定、村规民约修订、物业服务规范
中,有机融入消防安全、环境卫生、生态保护、诚信经营、遵纪
守法等文明内涵。探索建立量化考核与柔性激励相结合机制,如
借鉴推广道德积分管理等,将文明素养提升与村民、租户的切身
利益相挂钩,使抽象的文明要求转化为可感知、可触达的行为引
导和物质激励,激发参与热情,实现环境改善与人文提质的良性
互动、螺旋上升。三是强化公共服务优质供给。优化城中村教育、
医疗、文化、体育、养老、托育等公共服务资源配置,补齐短板,
推动标准统一、服务均等。加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丰富
优质文化产品供给。畅通社情民意表达渠道,有效化解矛盾纠纷,
提升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通过系统性提升治理水平和服务品质,
切实增强城乡居民的归属感、认同感和幸福感,为全域文明融合
夯实物质基础和社会基础。
(三)文化自信滋养:彰显城市文明的独特神韵。“历史文
化是城市的灵魂。”一座城市真正的文明高度,离不开其独特的
历史文化底蕴和精神气质的彰显与延续。一是刚性守护历史根脉。
严格执行《XX 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办法》,将历史文化遗
产保护刚性嵌入城市规划、建设和更新全程,强化前置审批与过
程监管。坚决落实保护优先原则,对历史街区、风貌区、古建筑
实施最严格的保护措施,严控建设强度和开发规模,严防大拆大
建、拆真建假等破坏性行为。健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责任人制度,
强化评估督查问责。发挥专家智库作用,为科学保护、合理利用
提供高质智力支持,确保每一处历史遗存都得到有效保护和活化
传承。二是活化利用焕发生机。贯彻总书记强调的“让收藏在博
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
都活起来”重要指示,大力推行“微改造+有机更新”模式,运
用“绣花”功夫对历史街区、传统村落、旧厂房等进行保护性修
缮与创新性利用。精准挖掘提炼本地文化 IP 核心价值(如 XX
英雄、XX 海蟹等),加强研究阐释与创意转化。积极引导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