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XX 市中医院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建设推进会
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建设推进会,正当其
时,意义重大。昨天,我们有幸聆听了江教授和尚教授的精彩报告,
各外科系统科室也进行了深入的汇报与交流,院内各职能部门负
责同志给出了中肯的点评。可以说,昨天的会议是一次高水平的
“把脉问诊”,今天的会议,则更是一场凝聚共识、部署任务的“攻
坚动员”。
这次会议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直面问题、找准差距,厘清
思路、明确路径,动员全院上下,以决战决胜的姿态,全力推进我院
中医优势专科建设迈上新台阶、实现新突破。下面,我结合各位
专家的意见和大家的讨论,讲几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在深刻自省中坚定发展自信
专科建设是医院发展的生命线,是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
近年来,全院上下在专科建设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也取得了一定
成效。特别是外科系统各科室,在临床业务、技术引进、服务模
式等方面都有了不少亮点,展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这一点,必须
给予充分肯定。
然而,肯定成绩不是为了沾沾自喜,而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
通过昨天一整天的“头脑风暴”,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同志都受
到了极大的触动和启发。江教授关于中西医结合加速康复外科与
数字化围术期管理的报告,为我们描绘了现代外科管理的新范式;
尚教授关于“专科-学科-专业”三位一体建设中西医协同旗舰科
室的论述,为我们提供了系统化的建设方法论。两位专家的真知
灼见,如明镜高悬,清晰地照出了我们自身的短板与不足。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院的专科建设,特别是优势专科的
“优势”二字,成色还远远不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特色优势的“辨识度”不高。作为一家中医院,我们的
“中”字招牌是否足够响亮?在外科领域,老院长裴教授提到,中医
药在加速康复外科,特别是在调节胃肠功能、改善焦虑抑郁状态
等方面大有可为。但反观我们自身,有多少科室真正将中医药的
干预措施系统化、规范化、方案化,并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临
床路径?我们的中医特色疗法,是仅仅作为点缀,还是已经深度融
入了诊疗核心流程,成为了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部分科室甚至
存在“西医为主、中医为辅”的本末倒置现象,丢掉了我们安身
立命的根本。
第二,创新驱动的“引擎”动力不足。执行院长常静玲同志
一针见血地指出,硬件的不足是制约,但科研和人才的短板是软实
力上的“硬伤”。这话说到了点子上。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
业变革方兴未艾,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正在深刻重塑医
疗行业。裴教授也特别强调要善用 AI 工具提升效率。我们是否
敏锐地抓住了这一历史机遇?我们的临床数据,是沉睡的资产还
是被激活的宝库?在数字化管理、智能化辅助诊疗方面,我们的探
索和应用还处在非常初级的阶段。中西医结合的“结合”,也多
停留在物理拼凑层面,缺乏深度融合的理论创新和实践突破。
第三,人才队伍的“雁阵”尚未形成。一个强大的专科,必然
有一支结构合理、梯队分明的人才队伍。我们有经验丰富的老专
家,但中青年骨干力量是否已经成长起来?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
是否能够独当一面,在全国学术界占有一席之地?我们的人才培
养机制,是满足于日常工作的“输血式”补充,还是着眼于未来的
“造血式”培育?“内培”与“外引”两条腿走路的策略是否真
正落到了实处?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我们事业的薪火相传和长
远发展。
第四,运营管理的“精细度”亟待提升。昨天的会议上,运管
部、人事部、科研部等职能科室的点评,揭示了我们在运营管理
上存在的诸多盲区。成本效益分析、医疗质量与安全指标的闭环
管理、患者满意度的系统性提升、绩效考核的激励导向作用,这
些现代医院管理的核心要素,我们是否做到了精细、精准、精致?
科室的发展规划,是停留在纸面上的口号,还是已经转化为可量化、
可考核、可追踪的具体行动计划?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不能有任何的回避和懈怠。认识问题是
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我们既要看到差距,感受到沉甸甸的压力,更
要从差距中看到潜力,从压力中激发动力,坚定我们走特色发展、
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之路的信心与决心。
二、锚定方向,以系统思维擘画专科建设新蓝图
方向明,则步履坚。推进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建设,是一项系统
工程,绝非一日之功,更不能单兵突进。必须坚持系统思维,统筹规
划,精准施策,着力在以下四个方面实现重点突破。
(一)聚力“特色化”,擦亮中医品牌之魂
优势专科,首在“优势”,而我们最大的优势就是“中医”。必
须把强化中医特色作为专科建设的灵魂和根基,让“中字招牌”
在传承与创新中熠熠生辉。
一要深挖中医理论内涵。要组织科室骨干系统重温中医经典,
从《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源头活水中汲取智慧。要将“整
体观念”“辨证论治”“治未病”等核心思想,贯穿于疾病预防、
诊断、治疗、康复的全过程。外科不能仅仅满足于“开好刀”,
更要思考如何在围术期管理中,通过中医手段调理患者气血阴阳,
实现“标本兼治”,最大限度促进患者康复。
二要优选优势病种。每个专科都要进行一次彻底的自我剖析,
找准自身技术储备最足、疗效最确切、特色最鲜明的 2-3 个优势
病种,集中力量进行攻关。要围绕这些病种,制定并优化中西医结
合诊疗方案,形成标准化的临床路径。目标是做到“人无我有,人
有我优,人优我特”,在特定的病种领域,打造出在区域内乃至全国
范围内叫得响的“拳头产品”。
三要推广中医适宜技术。针刺、灸法、推拿、中药敷贴、耳
穴压豆等中医非药物疗法,是简、便、验、廉的宝贵财富。要加
大在临床,特别是在疼痛管理、功能康复、情志调理等方面的应
用力度。要加强相关操作的规范化培训和质量控制,确保技术应
用的同质化和高水平,让患者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中医药的独特魅
力和疗效。
(二)聚力“一体化”,构建融合发展之躯
在现代医学飞速发展的今天,固步自封没有出路。必须以开
放包容的姿态,推动中西医深度融合、专科与学科一体发展、临
床与科研一体推进,为专科建设插上腾飞的翅膀。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