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2025 年全市“走千家、入万户、访民情、解
民忧”工作专题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走千家、入万户、访民情、解
民忧”工作专题会,主要任务是总结前一阶段试点工作的经验成
效,分析当前面临的形势任务,研究部署下一步全市范围内的深
化拓展工作。刚才,几个区的同志、街道和社区的代表作了很好
的交流发言,分享了试点工作中的鲜活经验和深刻体会,市里的
几位领导同志也结合分管领域提出了具体要求,讲得都很好,我
完全同意。总的来看,自市委决定创新开展“走千家、入万户、
访民情、解民忧”试点工作以来,各试点地区和单位迅速行动,
广大党员干部积极投身,深入基层、贴近群众,取得了实实在在
的阶段性成效,也为我们全面铺开这项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下
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总结经验,深刻把握试点工作的阶段性成
果与宝贵启示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市委部署开展这项工作的初衷,
就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全市广大干部重心
下移、力量下沉,真正走进群众家里、走进群众心里。从试点情
况看,这项工作不仅方向正确、措施得力,而且成效显著、影响
深远,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深入一线,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过去,一些工作习惯
于在办公室听汇报、看材料,与群众之间仿佛隔着一层“玻璃
门”。通过“走千家、入万户”活动,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
基层社区工作者,用脚步丈量民情,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
访”,变“被动应对”为“主动服务”。大家带着真心、带着感情,
敲开一户户群众的家门,与居民群众拉家常、问冷暖、听心声。
据不完全统计,在试点工作中,全市累计走访群众已超过 25.6
万户,面对面交流,心与心沟通,一大批过去不了解、不掌握的
社情民意被发掘出来。这种零距离的接触,让群众感受到了党和
政府的温暖,看到了干部的务实作风,有效拉近了心理距离,增
进了彼此的信任和感情。许多群众反映,“现在干部上门勤了,
我们的心里更踏实了”。这充分说明,密切联系群众,最直接、
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走到群众中去。
第二,精准施策,破解了一批民生难题。走访的根本目的在
于“解民忧”。各试点单位紧紧围绕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
实的利益问题,建立问题清单、责任清单和销号制度,做到事事
有回音、件件有着落。试点工作开展以来,通过主动摸排,累计
收集并解决群众各类合理诉求 400 余件,同时发挥“未诉先办”
机制,主动发现并解决各类潜在问题 1000 余件。这些问题,大
到老旧小区改造、背街小巷整治,小到邻里纠纷调解、小区“充
电困难”“角落脏乱”等“关键小事”,都得到了有效回应和解决。
值得一提的是,通过源头治理和主动化解,16 个试点社区的
12345 政务服务便民热线投诉量同比下降了 11.5%,矛盾纠纷化
解率和群众满意率稳步提升,部分地区群众满意率达到了 98%以
上。这些数据背后,是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也证明了这项工作是解决民生问题、化解社会矛盾的有效抓手。
第三,守正创新,探索了基层治理新路径。此次试点工作,
不仅是一次服务群众的实践,更是一次对基层社会治理模式的深
刻探索。这项工作是新时代“枫桥经验”在 X 市的具体实践和
创新发展。各试点单位结合实际,探索形成了“街道统筹、社区
落实、网格穿透”的工作体系,将治理的触角延伸到城市的每一
个“神经末梢”。通过发挥社区干部“宣传员”“收集员”“服务
员”的作用,构建了问题“发现—受理—派单—处置—反馈”的
闭环管理机制。同时,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依托社区事务管
理服务平台,实现对社情民意数据的精准分析和动态管理,为科
学决策和精准服务提供了有力支撑。这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
不仅提升了基层组织的战斗力,也为我们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
会治理格局积累了重要经验,是夯实基层基础、提升基层治理能
力现代化的有益探索。
二、提高站位,深化认识,准确把握新时代群众工作的核
心要义与时代价值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更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认
识“走千家、入万户、访民情、解民忧”工作的重大意义。这绝
非一项权宜之计,而是一项事关长远的基础性、根本性工作。
首先,这是践行根本宗旨、站稳人民立场的必然要求。人民
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我们的党来自于人民,根植于人
民,服务于人民。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检验我们一切
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
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走千家、
入万户、访民情、解民忧”工作,本质上就是一场新时代的“群
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它要求我们的干部必须走出机关大院,
深入田间地头、社区楼院,去倾听群众最真实的声音,去感受群
众最迫切的期盼。只有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才能真正理解“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这个根本问题,才能
在思想深处真正站稳人民立场,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
到具体的行动中。
其次,这是夯实执政根基、提升治理效能的战略举措。国家
治理体系的“大厦”要稳固,基层治理的“地基”必须牢靠。社
区是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也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服务
群众的“神经末梢”。基层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当前,社会结
构、利益格局、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基层社会治理面临许多新情
况新挑战。“走千家、入万户、访民情、解民忧”工作,正是夯
实基层基础的迫切需要。通过这项工作,可以全面、动态、精准
地掌握基层实情,及时发现和化解各类风险隐患,把矛盾解决在
萌芽状态、化解在基层。同时,这也是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