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在2025年全市深入推进文化两创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在2025年全市深入推进文 化两创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这次座谈会,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 平文化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的系列重要论述,结合我市实际,总结交流经验,分析研判形 势,研究部署下一阶段深入推进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 展,即文化“两创”工作的重点任务。刚才,几位文化艺术界 的专家学者、代表人士作了非常精彩的发言,从不同角度、不 同层面,围绕文化研究阐发、遗产保护、转化利用、交流传播 等议题,提出了许多富有见地、切中要害的意见和建议。听了 之后,很受启发,也深感责任重大。这些真知灼见,充分体现 了大家对*文化事业的深厚感情和对城市未来发展的责任担当。 相关部门要认真梳理、充分吸纳,将这些宝贵的智慧结晶转化 为推动工作的具体举措。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市作为中华文明 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文化底蕴厚重,历史遗存丰富,这是我们 最宝贵的财富,也是我们最独特的优势。在新的历史起点 上,做好文化“两创”工作,不仅是传承历史文脉的内在要 求,更是推动高质量发展、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战略抉择。 这是中央、省委赋予我市的重大政治任务,也是我们必须扛牢 抓实的时代使命。全市上下必须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站 位,深刻认识推进文化“两创”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 性,以更强的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奋力开创我市文化繁荣发 展的新局面。 一、肯定成绩,正视不足,在坚定文化自信中把握前进方向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将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 位置,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传承与创新并举,推动文化“两 创”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日臻完善。我们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 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 方针,系统推进文化遗产资源的普查、认定、登记和建档工 作。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工程相继竣工,一些濒危的非物质文化 遗产项目得到抢救性保护。数字博物馆、云上展览等新技术的 应用,让沉睡的文物“开口说话”,历史文脉在有效保护中得 以赓续。 文旅融合发展迈出坚实步伐。我们积极探索“以文塑旅、以 旅彰文”的有效路径,成功打造了一批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旅 游精品线路和文旅融合示范区。根据相关部门统计,今年“五 一”假期期间,全市24个重点监测景区累计接待游客达 到259.92万人次,同比增长12.73%;实现营业总收入1.38亿 元,同比增长13.91%。这个数据背后,是文化魅力向经济活力 的有效转化。年初启动的“对话*先贤”等系列品牌活动,吸引 了海内外众多目光,显著提升了我市的文化影响力和旅游吸引 力。 文化创新活力得到有效激发。我们鼓励和支持文艺院团、文 化企业和广大文艺工作者,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灵 感,创作出了一批反映时代精神、深受群众喜爱的文艺作品。 以传统文化元素为核心的文创产品开发方兴未艾,一些“国 潮”品牌开始崭露头角,文化产业的增加值稳步提升,正在成 为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动能。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工作中存在的短板 和不足。比如,在文化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还有待拓展,一些 文化资源的深层价值挖掘不够;在转化创新的路径上,现象 级、标志性的成果还不多,文化IP的品牌效应没有完全形 成;在交流传播的方式上,传统模式多、现代化手段少,故事 讲得还不够生动、传得还不够遥远;在体制机制上,制约文化 发展的要素瓶颈依然存在,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相对匮乏等。 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坚持问题导向,拿出切实 可行的措施,在后续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二、聚焦重点,精准发力,在守正创新中开创工作新局面 做好新时代的文化“两创”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统 筹兼顾、整体推进。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在以下四个 方面下功夫、求突破。 第一,在深化研究阐发上实现新突破,筑牢文化传承发展的 学理根基。文化“两创”的基础在于对“源”的深刻理解和 对“流”的准确把握。没有坚实的学术研究作为支撑,转化和 发展就容易流于表面、偏离方向。要整合市内外高校、科研院 所、文博机构的力量,组建高水平的学术研究平台,围绕我市 独有的文化标识,系统梳理其历史渊源、发展脉络、核心理念 和当代价值。要鼓励学者们坐得住冷板凳,下得了苦功夫,推 出一批具有思想分量、学术分量的研究成果,把蕴含其中的哲 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提炼出来、展示出 来。同时,研究工作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斋里,要加强研究成果 的普及与转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喜闻乐见的形式,把学术 话语转化为大众话语,让优秀传统文化真正走进寻常百姓 家,成为涵养市民精神、引领社会风尚的丰厚滋养。 第二,在强化保护传承上展现新作为,守护好我们共同的精 神家园。保护是传承的前提,是创新的基础。对于老祖宗留下 的宝贵遗产,必须心存敬畏、倍加珍惜。要坚持抢救性保护与 预防性保护并重,运用好现代科技手段,加快推进文物数字化 采集与存储,建立健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和预警监测系统。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关键在于保护传承人,要完善“师带 徒”的激励机制,支持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让传统技 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