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在党旗下擦亮人民教师的精神名片
同志们,老师们:
大家好!时光荏苒,岁月更新。今天,我们在此召开全体党
员教师大会,将一堂特殊的专题党课以组织之名,向辛勤耕耘
在*中学教育战线上的全体同仁致以最崇高的敬意,更是在鲜红
的党旗下,进行一次思想的集结、一次精神的淬炼,共同思考
一个根本性问题:在新时代、新征程的宏阔背景下,我们胸前
佩戴的“人民教师”这枚徽章,究竟闪耀着怎样的光芒?我们
肩上扛起的“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这项使命,又当以何种精
神风貌去担当与践行?今天我分享的党课主题是:“在党旗下
擦亮‘人民教师’的精神名片”。我将遵循“三重叩问、三重
淬炼、三重辉映”的逻辑脉络,与同志们、老师们一同探讨、
共勉。
一、三重叩问:深刻检视“人民教师”之名、之责、之魂
反躬自省,方能行稳致远。要成为一名无愧于时代、无愧于
人民的教师,我们必须时常回到原点,对自己所从事的这份事
业进行最本真的审视。
第一重叩问:叩问“名”——我们为何被冠以“人民”二
字?“人民教师”,这四个字的分量,重若千钧。我们必须清
晰地认识到,“人民”二字,绝非可有可无的修饰语,而是定
义我们身份属性的根本所在。它深刻揭示了我们的教育与旧时
代“传道授业解惑”的私塾先生的本质区别,我们并非受雇于
某个家族或个人,只为少数人服务;它也鲜明划清了我们与某
些西方国家教育产业化逻辑下“知识雇员”的界限,我们并非
资本链条上的一环,教育也绝非待价而沽的商品。我们是党领
导下的社会主义教育工作者,是国家意志与民族未来的承载
者。当一个家庭将他们最宝贵的财富——他们的孩子,交到我
们手中,这背后是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无限信赖,是对我
们*中学这所承载着*市人民厚望的学府的深切托付。这份托
付,不仅仅是对我们教学技能的认可,更是将一个家庭的希
望、一个区域的未来,乃至国家民族长远发展的命运,沉甸甸
地放在了我们的肩上。这既是荣耀,更是责任。因此,我们的
一言一行,都必须对得起“人民”这个光荣的前缀;我们的一
举一动,都必须服务于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便是我们作为“人
民教师”的逻辑起点与价值基石。
第二重叩问:叩问“责”——我们向谁负责的终极统一?明
确了“名”,便要厘清“责”。我们的责任对象是谁?从教育
学的微观视角看,我们对每一位学生的成长负责,这是天
职,是教育的内在规律。从政治学的宏观视角看,我们对党和
人民负责,这是立场,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制度要求。这两者看
似指向不同,实则内在高度统一,互为表里。我们必须深刻理
解,对党和人民负责,绝不是一句空洞的政治口号,它必须落
实到对每一个学生的具体关爱与精心培育之中。党中央反复强
调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我们该如何落实?2024年颁布的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其中“坚持德
育为先”的要求,就是要我们将抽象的政治原则,转化为学生
可感可知、可学可做的具体行动。只有当我们把党的教育方
针,巧妙地、智慧地、温暖地转化为滋养学生心灵的阳光雨
露,转化为激发学生潜能的钥匙,转化为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
范本,我们才算真正履行了对学生的责任。也只有当我们的学
生,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能够自觉地
将个人奋斗融入民族复兴的伟大洪流,我们才算真正实现了对
党和人民的庄严承诺。在*中学,我们推动的“*区‘家校
社’协同育人示范项目”,其核心就是要打通这“最后一公
里”,将对党负责与对学生负责这两个维度,在教育实践的熔
炉中锻造为不可分割的整体。
第三重叩问:叩问“魂”——我们的精神长相应该是什
么?“名”是定位,“责”是方向,而“魂”则是我们精神世
界的内核与外显。教师的精神长相,不是浅层次的仪表风
度,而是深层次的品格、情怀与风骨。这种精神长相,体现在
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无私奉献
里;体现在“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师“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
学做教师”的谦逊与卓越里;更体现在我们身边无数默默无闻
的普通教师身上。他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没有光彩夺
目的头衔,但他们在三尺讲台之上,日复一日地燃烧自己,点
亮了无数孩子的梦想。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那就是习近平
总书记所赞誉的“大先生”。近年来,党中央大力倡导弘
扬“教育家精神”,其核心内涵包括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
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
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
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
这“六种精神”,就是新时代人民教师最清晰、最动人的精神
画像。我们每一位党员教师,都应该以此为镜,,时常对照自
己,看看我们的理想信念是否坚定,道德情操是否高尚,育人
智慧是否丰盈,躬耕态度是否端正,仁爱之心是否炽热,弘道
追求是否远大。这便是我们应当追求的集体精神长相,是我
们*中学教师队伍最宝贵的“魂”。
二、三重淬炼:精准校准信仰之纯度、专业之深度、人格之
温度
思想的叩问,最终要指向行动的淬炼。面对新时代的新要
求,面对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我们必须在自我革命中实现能力
的重塑与境界的提升。
第一重淬炼:淬炼信仰之纯度,筑牢“为党育人”的思想根
基。信仰,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也是人民教师的方向
之“舵”。我们的信仰,归根结底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在教育领域,它具体体现为坚
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服务”的根本方向。这份信仰,不能只停留在理论学习和文
件报告中。它的纯度,体现在我们日常教学的每一个细节里。
当我们面对不同家庭背景、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能否始终报
以平等而尊重的目光?当我们在批改作业时,能否不仅仅是画
上“√”或“×”,而是写下一句句充满鼓励与启发的评
语?当我们组织每一次主题班会时,能否将“四个自信”的种
子,春风化雨般播撒进学生的心田?信仰的淬炼,就是这样一
个“化虚为实”的过程。它是将宏大的主义,内化为我们观察
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世界观与方法论,进而外化为学
生能够真切感受到的公平、正义与温暖。截至目前,我们国家
已有超过1920万名专任教师。这支庞大的队伍,必须由纯洁而
坚定的信仰来统帅,才能确保我们的教育事业始终沿着正确的
方向前进。
第二重淬炼:淬炼专业之深度,擦亮“为国育才”的看家本
领。党和人民需要的好老师,不仅是品行之师,同样是学问之
师。专业能力,是教师安身立命的根本。在知识迭代速度空前
加快、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扑面而来的今天,教师的专业深度面
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过去那种“一碗水”供给“一杯水”的
模式早已过时,我们必须拥有“一潭活水”,才能应对学生
们“一片海洋”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