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XX 中心组学习《习近平经济文选》会议上
的研讨发言
同志们:
根据会议安排,我就学习《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的体会,
结合当前经济全球化和新质生产力的时代课题,谈几点不成熟的
认识和思考,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近期,通过对《习近平经济文选》的系统学习,我个人感受最
深的一点,是贯穿其中的宏大历史视野和深邃战略洞察力。特别
是将其中关于科技创新、对外开放和经济规律的论述联系起来思
考,我对“新质生产力”这个核心概念的理解,完成了一次从“技
术层面”到“战略层面”的跃升。过去,我可能更多地将新质生
产力看作是产业升级和技术迭代的代名词,而现在,我深刻认识到,
发展新质生产力,本质上是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我们如何
看待全球化、如何运用全球化、如何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并引领全
球化的一盘战略大棋。
一、思想认识的再深化:从技术迭代到全球战略的视角重塑
学习的起点,往往是对概念的再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在《什
么是新质生产力,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中明确指出:“科技创新
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
素”。同时,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中又
强调:“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第一竞争力”。这两
段论述,清晰地指明了新质生产力的“核”与“魂”就是科技创
新。
然而,这种创新是在何种背景下进行的?《习近平经济文选》
给出了明确的答案——经济全球化。一篇刊载于《XX 党刊》的
文章深刻分析道,经济全球化表面是商品、资本、信息的流动,但
本质上主导这种流动的力量是人才与科技创新能力。这让我豁然
开朗。原来,新质生产力从诞生之日起,就带有深刻的“全球化”
烙印。它不是关起门来搞研发、闭门造车谋升级,而是必须置于
全球创新的大网络、大循环中去考量。
由此,我对自己过去的一些观念进行了反思。以前谈及发展,
有时会不自觉地陷入一种“本土视角”,认为只要把本地的产业
基础夯实、技术瓶颈攻克,发展就是水到渠成。但《习近平经济
文选》中的重要论述,如《加强科技供给,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主战
场》中提到的“要增强我们引领商品、资本、信息等全球流动的
能力……在更高水平上开展国际经济和科技创新合作”,彻底打
破了这种局限。它要求我们的站位要更高,不仅要成为全球化的
参与者,更要成为有影响力的“引领者”。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仅
是提升我们自身的生产效率,更是要提升我们在全球资源配置格
局中的话语权和主动权。这是一个从被动适应到主动塑造的根本
性转变,也是对我们领导干部战略思维能力的一次重大考验。
二、发展方法的再思考:从自我奋斗到开放共生的路径抉择
认清了战略定位,方法论的更新便成为必然。如果说新质生
产力是一棵需要茁壮成长的“创新之树”,那么全球化的土壤和
阳光雨露就是其不可或缺的生长要素。《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
卷中多处强调开放创新的重要性。比如,《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
技现代化作支撑》中就斩钉截铁地指出:“科技进步是世界性、
时代性课题,唯有开放合作才是正道”。
这一论断在当前尤其具有振聋发聩的警示意义。当前,新一
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塑世界,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生
物医药等前沿领域的突破,无一不是全球智力资源汇聚、多国科
学家协同攻关的结果。正如研究文章所分析的,任何一个国家都
不可能仅仅依靠自身力量解决所有创新难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
以更加主动、更加积极的姿态,去拥抱世界、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这引发了我对工作方法的深入思考。在推动 XX 地区发展的
过程中,我们应当如何践行“开放合作才是正道”?我想,至少有两
点心态需要调整。
第一,是从“追赶”心态转向“共创”心态。过去我们引进
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