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在历史文化学院创建100周年创新发展大会上的致辞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在历史文化学院创建 100 周年创新发展大会上 的致辞 尊敬的各位嘉宾,亲爱的校友们、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在这夏秋之交、金风送爽的美好时节,我们相聚在黄河之滨、 铁塔之下,共同见证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百年华诞。这一刻, 既是历史文化学院海内外校友重返母校、共忆百年峥嵘的温暖团 圆,更是历史文化学院全体师生凝聚共识、共绘未来发展蓝图的 重要契机,也是河南大学办学史上非常隆重的盛典。在此,我谨 代表学校,向莅临大会的各位嘉宾表示最诚挚的欢迎!向历史文 化学院广大校友和全体师生致以最热烈的祝贺!向长期以来关 心支持河南大学及历史文化学院发展的社会各界朋友,表示最衷 心的感谢! 一百年前,同样是金秋时节,河南大学的前身——中州大学 创建史学系。自此,中原沃土上有了独立建制的高等院校史学研 究血脉。百载风雨兼程,历史学科在新旧文化和中西文明的折冲 与融合中萌芽,在家国危难、民族存亡之际坚韧生根,在新中国 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时代浪潮中赓续发展,植根中原,融通古今, 薪火相传。百载人文鼎新,一代代河大历史人弦歌不辍、孜孜以 求,他们凝练了守正创新、追求卓越的学术品格,淬炼出心系祖 国、胸怀天下的人文担当,秉持以文化人、甘为人梯的师者风范, 践行知行合一、笃行致远的躬行精神,铸就了中西贯通、前瞻 开放的卓然院风。 一百年春风化雨、岁月流转,坚守的是历史学科立德树人、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 《礼记•大学》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 至善”。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育新人,这正是河南大学一以贯之 的校训精神。 作为学校设立最早、办学传统最优良的专业之一,河南大学 历史学科是新中国河南省首个历史学师范专业,历史学科始终将 人才培养置于首位。百年以来,董作宾、范文澜、蒙文通、嵇文 甫、萧一山、郭绍虞、徐旭升、马非百、姜亮夫、姚从吾、赵俪 生、朱芳圃、孙海波、孙作云等前辈学者在此执鞭垂教、滋兰育 蕙。他们春风化雨、桃李成荫,培养出韩儒林、白寿彝、尹达、 石璋如等一代又一代享誉中外的历史学人。 著名历史学家、古籍整理专家郭人民先生曾说:“河大历史 系有优良的传统,我们一定要培养出学生来继承历史系的事业。” 在病逝的前夜,他还在坚持为研究生讲授《先秦哲学史资料选 辑》,辛勤工作直至生命最后一刻。这种诲人不倦、鞠躬尽瘁的 精神,正是河大历史人投身教育、甘于奉献的生动写照! 20 世纪 70 年代末恢复高考之初,教育部组织山东大学、安 徽师范大学等十所高校合作编写《中国古代史》教材,朱绍侯先 生被推举为主编。他统筹协调、凝聚共识,成功化解诸多分歧, 高质量完成编撰任务,顺利通过教育部验收。该教材自 1979 年 以来,历经五次修订,四十余年间总发行量达 140 余万册,全国 有 60%以上的高校历史院系采用,滋育了一代又一代史学新人, 可以说成为了中国现代教材史上的一部传奇。 20 世纪 80 年代,河大历史系前辈教授自主编写的教材还有 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现代史新编,等等。河南大学老 校长靳德行先生,主持编撰了新中国第一部通史体例的《中华人 民共和国史》教材,却积劳成疾,在外出访问途中不幸辞世,为 史学研究和祖国教育燃尽了最后的光和热。 受前辈学者精神的深刻感召,历史文化学院涌现出一大批潜 心学术、孜孜育人的优秀教师,他们秉承高尚师德,矢志为国育 才,在从“教育救国”到“教育强国”的时代征程中接续奋斗, 以师者仁心照亮学子成长之路,用文脉传承助力民族复兴,持续 书写着扎根中原、心系家国的教育新篇。 作为一所地方高校,河南大学也清醒认识到自身资源与开封 交通位置存在的局限。为此,2004 年,学校积极拓展与中国社 会科学院各个研究所之间合作育人的途径,和社科院研究生院建 立了两院合作机制,长期邀请社科院历史类各研究所的专家前来 指导学生、联合授课。同时,历史文化学院长期和全国各兄弟院 校历史学院系之间密切合作,据说在座的各位专家与你们的同事 经常来到这里开会或举办学术讲座,历史文化学院也是全校文科 院系中邀请海外学者到校讲学最多的学院。通过这种智力引入、 联合培养等多种形式,汇聚优质资源,开拓师生视野,拓宽育 人渠道,广揽各地贤才,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2003 年,河南大学历史学科携手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获 批了中国古代史博士授权点,2012 年,我校历史学科与国家博 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实践经验,以其创新模 式和显著成效,作为人文社科领域唯一的案例,入选了教育部 《高校与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研究生典型案例汇编》,为深化研究 生教育综合改革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 一百年学脉绵延、人文郁郁,秉承的是历史学科求真问道、 革故鼎新的学术追求。 大学之大,不在大楼,而在大师。而百年历史文化学院,可 谓大楼与大师并具。学院所在的博雅楼,落成于 1925 年,与历 史学科同岁相依,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谓有“大楼”; 百年来,曾在此执教的大家云集,有“甲骨四堂”之一的董作宾 先生,有“新史学宗师”之誉的范文澜先生,被誉为“清史研究 第一人”的萧一山先生,近代经史大师蒙文通先生,现代蒙元史 的奠基人姚从吾先生,等等,是谓有“大师”。 大学教育,首重学术。1923 年,留美归国的冯友兰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