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护社会稳定责任制规定》授课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事们:
大家好!今天,我十分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
和交流关于《维护社会稳定责任制规定》(以下简称《规定》)的
若干重要问题。社会稳定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基石,是人民安居乐
业的保障。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社会形势下,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
性愈发凸显。为此,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出台了《维护社
会稳定责任制规定》,旨在进一步压实各级各部门的社会稳定责
任,确保社会大局持续和谐稳定。
一、《维护社会稳定责任制规定》的出台背景
(一)社会形势的复杂多变
当前,我们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时期,
社会大局总体稳定,但各种风险挑战也层出不穷。随着经济社会
的快速发展,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社会矛盾易发多发,给社会稳
定带来了严峻挑战。特别是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社会
舆论环境更加复杂,一些不实信息和谣言的传播,极易引发社会
恐慌和不稳定因素。
(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性
社会稳定是国家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
什么事情也干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去。维护社会稳定,
不仅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也关乎人民的幸福安康。因此,我们
必须高度重视社会稳定工作,采取有效措施,确保社会大局持续
和谐稳定。
(三)落实社会稳定责任制的必要性
为了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形势,维护社会稳定,必须建
立健全社会稳定责任制。通过明确各级各部门的职责和任务,压
实工作责任,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确保社会稳定工作有人
抓、有人管、有人负责。同时,通过加强监督考核,对工作不力、
失职渎职的,要严肃追究责任,确保社会稳定责任制落到实处。
(四)国际国内的经验借鉴
在国外,许多国家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社会稳定责任制。例
如,一些国家通过立法明确政府、社会组织和公民在社会稳定中
的责任,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稳定工作
格局。在国内,一些地方和部门也在探索和实践社会稳定责任制,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例如,一些地方建立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
制,对重大事项进行风险评估,提前预防和化解社会稳定风险。
二、《维护社会稳定责任制规定》的主要内容
(一)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
《规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
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党对社会稳定工作的领导,坚持以
人民为中心,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
责,坚持谁主管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确保社会稳定工
作的有序开展。
(二)主要内容和制度安排
1.明确各级各部门的职责。
《规定》明确了中央、省、市、县四级党委和政府,以及各
职能部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人员、重点场所、重点时
段等在社会稳定工作中的职责和任务。例如,中央党委和政府负
责制定全国社会稳定工作的方针政策,省、市、县级党委和政府
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社会稳定工作,各职能部门负责本行业、本
领域内的社会稳定工作。
2.建立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
《规定》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在制定出台重大政策、实施重大
项目、举办重大活动前,必须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提前研判
可能出现的社会稳定风险,制定应对措施,确保社会稳定。
3.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
《规定》强调,要建立健全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充
分发挥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作用,及时化解各类社
会矛盾纠纷,防止矛盾激化升级。
4.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规定》要求,要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完善社会治
安防控网络,加强社会治安巡逻防控,提高社会治安防控能力,
确保社会治安大局稳定。
5.强化公共安全监管。
《规定》指出,要加强公共安全监管,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
任制,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
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6.加强网络安全管理。
《规定》要求,要加强网络安全管理,完善网络安全防护体
系,加强网络安全监测预警,及时处置网络安全事件,保障网络
和信息安全。
7.强化社会稳定责任追究。
《规定》明确了社会稳定责任追究的原则、程序和方式。对
因工作不力、失职渎职导致发生影响社会稳定重大问题的,要严
肃追究责任人的责任,确保社会稳定责任制落到实处。
(三)具体要求及操作指南
1.落实属地管理责任。
各地区要切实承担起维护本地区社会稳定的主体责任,加强
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确保各项社会稳定措施落到实处。要
加强情报信息搜集、报送工作,及时掌握社会稳定动态,做到早
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2.加强部门协同配合。
各职能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协
作、齐抓共管,共同做好社会稳定工作。要加强信息共享、沟通
协调,形成工作合力,防止出现推诿扯皮、各自为政的现象。
3.强化基层基础工作。
基层是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提高基层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增强基层组织的社会稳定工作能力。
要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完善基层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及时化解各
类矛盾纠纷,防止矛盾激化升级。
4.加强宣传教育引导。
要加强宣传教育引导,提高群众的法律意识和安全意识,增
强群众的自我防范和自我保护能力。要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
动,普及法律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