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在2025年全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专题会上的讲话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在2025年全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专题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市委在这里召开专题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在山西考察时的 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对全市巩 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进行再动员、再 部署、再压实。今年是五年过渡期的收官之年,是检验衔接工 作成色的关键之年,也是决定未来乡村全面振兴基础是否牢固 的决战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意义重大、责任如山。全市上 下必须以决战决胜的姿态,采取更强有力的措施,全力以赴打 好收官之战,确保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历史答卷。下 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统一思想,深刻把握收官之战的极端重要性 自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以来,全市上下严格落实“四个 不摘”要求,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首要任务,与乡村 振兴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取得了阶段性成效。过 去的四年多,是脱贫基础持续夯实、发展动能不断积蓄、乡村 面貌深刻改变的四年多。我们建立健全了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 扶机制,确保了风险隐患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我们持续 推动脱贫产业提档升级,促进了脱贫群众稳定增收;我们不断 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脱贫地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安全感显著增强。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更要清醒地看到,收官之年面临的 形势依然严峻复杂,肩负的任务依然艰巨繁重。从外部环境 看,宏观经济形势依然存在不确定性,对群众就业、产业发展 带来持续压力。从内部因素看,部分脱贫地区的产业基础仍然 比较薄弱,市场竞争力不强,抵御风险能力有限;一些脱贫户 和监测户的内生发展动力还不足,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尚需健 全;在就业方面,部分群众的就业稳定性不强,面临技能单 一、岗位替代性强等问题。更重要的是,随着五年过渡期即将 结束,一些常规性、普惠性的乡村振兴政策将全面替代阶段性 的特惠帮扶政策,政策的平稳过渡和有效承接是对我们工作机 制与干部能力的一场大考。“行百里者半九十”。越到最后关 头,越不能有丝毫松劲懈怠。全市各级各部门必须站在衷心拥 护“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深刻认 识到打赢收官之战,不仅是必须完成的重大政治任务,更是对 我们执政能力和为民情怀的直接检验。这关系到脱贫攻坚成果 能否经得起历史和实践的检验,关系到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能否牢牢守住,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能否在*大地顺利铺开、行 稳致远。思想上必须高度统一,行动上必须步调一致,以“时 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等不起、慢不得”的紧迫感,全力 攻坚,确保圆满收官。 二、聚焦关键,精准施策,坚决打好巩固衔接的攻坚硬仗 收官之战,必须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全市工作要紧紧围 绕“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这条主线,全面查找差距不 足,精准补齐短板弱项,推动各项工作提质增效。 第一,筑牢返贫防线,确保成果巩固万无一失。守住不发生 规模性返贫底线,是巩固衔接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须持续优化 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确保工作不断档、力度不减弱。 一要提升监测精准度。要进一步完善以农户自主申报、基层干 部排查、部门数据预警相结合的多渠道监测网络。要将因灾、 因病、因学、因残等各类风险因素全部纳入监测范围,运用大 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对潜在风险的自动识别、实时 预警。确保对符合条件的农户,做到“应纳尽纳、应扶尽 扶”,坚决杜绝体外循环和遗漏现象。截至今年8月底,全市新 识别纳入监测对象**户、**人,均已落实针对性帮扶措施,这 个势头要保持住,确保问题动态清零。二要增强帮扶实效性。 要坚持“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对监测对象实行“一户一 策”精准帮扶。对于有劳动能力的,要强化产业和就业帮 扶,开发更多公益性岗位,组织开展订单式、定向式技能培 训,千方百计拓宽增收渠道;对于弱劳力、半劳力的,要支持 其发展庭院经济、参与村集体经济分红等力所能及的生产活 动;对于无劳动能力的,要及时足额落实好兜底保障政策,确 保其基本生活无忧。同时,要坚决抓好“3+1”保障成果的巩 固,对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和饮水安全等领域存在 的问题,要建立台账,销号管理,确保问题见底清零。三要激 发群众内生动力。扶贫要扶志,也要扶智。要坚持物质帮扶与 精神鼓励相结合,大力宣传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的先进典 型,引导群众摒弃“等靠要”思想。要通过以工代赈、生产奖 补、信贷支持等方式,鼓励和支持群众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 生活,不断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和信心。 第二,增强发展动能,驱动产业振兴提质增效。产业振兴是 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也是巩固脱贫成果最有效、最稳定的路 径。必须把产业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动脱贫地区产业 向更高层次、更有效益、更可持续的方向迈进。一要做强特色 主导产业。要立足各地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持续做大做强 茶叶、中药材、精品水果、生态畜牧等特色优势产业。要着力 在延链、补链、强链上下功夫,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提 升产品附加值。要积极培育和引进一批龙头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