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在2025年市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在2025年市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 环境保护委员会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市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第六 次全体会议,主要任务有三项:一是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 思想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对我们当前面临的形势和 肩负的使命进行再认识、再深化;二是聚焦第三轮中央生态环 保督察反馈问题,研究部署整改落实工作,传导压力、压实责 任;三是审议相关文件,系统谋划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 护地体系建设、巩固提升生态环境保护成效等长远之策。这次 会议,既是一次问题剖析会,也是一次任务部署会,更是一次 责任压实会。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扛牢生态文明建设政治责任的 极端重要性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对于我 们*市而言,抓好生态环境保护,不仅是发展问题,更是生存问 题;不仅是经济责任,更是政治责任。全市各级各部门必须站 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领会和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 义。 首先,要深刻认识我们作为生态文明高地中心城市的特殊定 位。省委、省政府赋予我市“生态文明高地上的中心城市”这 一定位,这既是荣誉,更是沉甸甸的责任。我们的一举一 动,不仅代表着*市的形象,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整个区域生 态安全格局的稳定。我们必须自觉扛起这份首位责任,以更高 标准、更严要求、更实举措,打造名副其实的生态文明建 设“重要窗口”和“关键底板”。 其次,要深刻认识坚持以生态优势定义城市未来的核心竞争 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良好的 生态环境是最稀缺的资源、最核心的竞争力。我们必须牢固树 立和践行“两山”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 路,让绿色成为*市最动人的底色和最持久的优势,让高品质的 生态环境成为我们吸引人才、集聚产业、提升城市价值的强大 引擎。 再次,要深刻认识建设普惠共享的现代化人民城市的根本宗 旨。生态环境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人民群众对优美生 态环境的期盼,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推动生态文明建 设,最终是为了给广大市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让大家享 有更蓝的天、更绿的地、更清的水、更优美的环境。我们必须 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将污染治理、生态修复 与城市更新、民生改善紧密结合起来,让高品质的生态空间更 好地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 最后,要深刻认识抓好中央环保督察整改的政治严肃性。中 央生态环保督察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 动的重大体制创新和重大改革举措,是督促地方党委和政府落 实生态文明建设政治责任的“利剑”。我们必须将抓好督察反 馈问题整改作为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作为对我们“四个意 识”和“两个维护”的直接检验,决不能有丝毫懈怠和侥uer幸 心理。 二、坚持问题导向,清醒正视我市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严峻 挑战 近年来,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我市生态文明建设取得 了显著成效。我们初步建成了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 体系自然保护地占陆域国土面积比例超过18%森林覆盖率稳步提 升至24.1%,湿地保护率达到55%。这些成绩来之不易,值得充 分肯定。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对照中央的要求、人民的期盼 和我们自身的定位,我市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仍然存在不少短 板和弱项。第三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的意见,以及我们日 常工作中掌握的情况,都印证了这一点。这些问题,根源不 除,后患无穷,必须下定决心、动真碰硬加以解决。 第一,思想认识的“偏差”依然存在。少数单位和干部对生 态文明思想的认识和贯彻还停留在口头上,没有真正融入决策 和实践中。有的认为经济发展是硬任务,生态保护是软指 标,存在“重发展、轻保护”的惯性思维。有的对“党政同 责、‘一岗双责’”的理解和落实不到位,压力传导层层递 减,导致责任悬空。这种思想上的“温差”,是导致各类生态 环境问题屡禁不止、反复发作的总根源。 第二,污染防治攻坚的“硬仗”依然艰巨。蓝天、碧水、净 土保卫战虽取得阶段性成效,但基础仍不牢固。大气污染方 面,移动源、扬尘和臭氧污染问题依然突出特别是一些建筑工 地扬尘管控不到位,餐饮油烟扰民问题仍是群众投诉的热点。 水环境方面,部分城区黑臭水体治理进展缓慢,甚至出现反弹 迹象,生活污水直排和管网破损溢流现象尚未根绝。一些工业 园区废水偷排、漏排风险依然存在,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仍有薄 弱环节。土壤和固废方面,建筑垃圾规范处置能力不足和危险 废物非法贮存、转移、处置的风险不容忽视,一些“散乱 污”企业和废旧资源回收点整治不彻底,异味和扬尘问题反复 出现。 第三,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的“短板”依然明显。以国家公园 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虽然开了好局,但系统性、整体 性保护仍有不足。一些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内仍存在 违规人类活动,部分区域的退养还湿工作进展缓慢。个别历史 遗留矿山的生态修复治理进度不达预期,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 持续影响。在*库区等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和修复的系统 性、联动性还有待加强,未能完全实现生态功能的最大化。 第四,环境基础设施的“欠账”依然待还。我市环境基础设 施建设,特别是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和配套管网建设,仍然是一 个突出短板。部分区域污水管网建设滞后于城市发展,导致污 水收集率不高。一些老旧管网破损严重,跑冒滴漏问题突出。 厂网一体化的专业化运维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导致污水处理 厂“吃不饱”或“吃不匀”,处理效能大打折扣。这些基础设 施的短板,已经成为制约我市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瓶 颈”。 第五,“群众身边污染”的“痛点”依然亟待解决。群众的 感受是生态环境好坏最直接的标尺。当前,群众反映强烈的突 出生态环境问题依然不少。比如,工业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