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市“十四五”总结暨“十五五”谋划专题会
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全市“十四五”总结暨“十五五”谋划
专题会议,意义重大而深远。五载砥砺奋进,“十四五”规
划实施已到收官决胜之时;征程赓续前行,“十五五”蓝图
擘画正当蓄势起笔之际。回望奋斗路,全市上下坚决贯彻党
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攻坚克难、锐意进
取,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展望新征程,面对新形势
新任务新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思想为指导,胸怀“两个大局”,牢记“国之大者”,全
面总结历史经验,科学研判发展方位,精准谋划未来路径,
奋力推动 X 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实现新跨越。本次会议旨
在凝聚共识、汇聚合力,确保“十四五”圆满收官,为“十
五五”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战略引领发展,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
“十四五”时期是 X 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
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和多重超预期挑战,我们始终锚定高
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
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
务,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五年来,我们坚
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
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稳
中有进、进中提质的良好态势,为开启“十五五”新征程积
蓄了充沛动能、筑牢了发展基底。
(一)经济能级实现历史性跃升
始终将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摆在突出位置,着力优化经济
结构,提升发展质效。一是经济总量持续攀升。地区生产总
值年均增速达到 X%,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X 个百分点,经济
总量突破 X 万亿元大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 X 万元,综
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在全省发展格局中的地位更加凸显。
二是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坚定实施产业强市战略,三次产业
结构调整为 X:X:X,服务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较“十三
五”末提升 X 个百分点,达到 X%,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
业双轮驱动格局基本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
业增加值比重达到 X%,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三是需求结
构持续改善。充分发挥投资关键作用和消费基础作用,高技
术产业投资年均增长 X%,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提升至 X%;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 X 亿元,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稳
定在 X%以上,内需潜力得到有效激发。四是市场主体活力
持续迸发。深化“放管服”改革,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全市
市场主体总量突破 X 万户,其中企业 X 万户,高新技术企业
数量实现翻番,民营经济贡献度稳步提升。
(二)创新动能实现系统性增强
始终将创新驱动作为引领发展的核心战略,着力塑造发
展新优势。一是创新投入强度显著加大。全社会研发经费投
入年均增长 X%,占 GDP 比重达到 X%,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地方财政科技支出占比稳步提升。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
发投入比重超过 X%,创新主体地位日益巩固。二是创新平
台体系日趋完善。高标准建设 X 科学城、X 高新区等重大创
新载体,新增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
中心等高水平创新平台 X 家,省级以上创新平台总数突破 X
家,创新资源集聚效应明显。三是关键技术攻关取得突破。
聚焦重点产业领域“卡脖子”问题,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
X 项,在 X、X、X 等领域取得一批标志性创新成果,有效
发明专利拥有量年均增长 X%,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 X 亿元。
四是创新人才高地加快构筑。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制定
更具吸引力的人才政策,引进培育国家级高层次人才 X 名、
省级领军人才 X 名,高技能人才总量突破 X 万人,创新创造
活力竞相迸发。
(三)生态品质实现整体性改善
始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协同推进降
碳、减污、扩绿、增长。一是环境质量持续提升。坚决打好
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PM2.5 平均浓度较“十三五”末
下降 X%,降至 X 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稳定
在 X%以上;地表水国省控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达到 X%,城
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 100%达标;土壤环境质量保持
稳定。二是绿色转型步伐加快。单位 GDP 能耗、二氧化碳
排放强度分别累计下降 X%和 X%,超额完成省定目标。新
能源和清洁能源装机占比提升至 X%,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
达到 X%。绿色制造体系加快构建,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 X
家、省级 X 家。三是生态屏障更加牢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
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完成造林绿化 X 万亩,治理水土
流失 X 平方公里,湿地保护率提升至 X%,森林覆盖率稳定
在 X%以上,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四是循环
经济稳步发展。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一般工业固体废物
综合利用率达到 X%,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超过 X%,建
成一批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和资源循环利用基地。
(四)民生福祉实现普惠性增进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在高质量发展
中创造高品质生活。一是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城镇居民人均
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 X%和
X%,达到 X 元和 X 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 X:1,共
同富裕基础不断夯实。二是就业社保坚实有力。城镇新增就
业累计 X 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稳定在 X%以内。基本养老
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均超过 X%,多层次社会保障体
系更加健全,保障水平稳步提高。三是公共服务优质均衡。
实施教育提质扩容工程,新增公办中小学学位 X 万个、幼儿
园学位 X 万个,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水平持续提升。深化医药
卫生体制改革,新增三甲医院 X 家,每千人口执业(助理)
医师数达到 X 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取得突破。养老托
育服务体系加快构建,每千人口拥有 3 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
达到 X 个。四是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城市更新行动深入实施,
改造城镇老旧小区 X 个,惠及居民 X 万户。乡村振兴战略全
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显著,农村自来水普及率、
卫生厕所普及率分别达到 X%和 X%,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
服务差距不断缩小。
二、观大势谋全局,科学把握发展新方位
站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开局的交汇点上,深
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内外部环境的新变化、新趋势、新要求,
是科学谋划未来发展的前提。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我国发展
面临的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
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
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我们必须清
醒认识到,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