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全县创建全国文
明城市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利用一天的时间,深入*县的基层一线,实地考
察了部分老旧小区、商业广场、学校、农贸市场以及社区和新
时代文明实践所。一路走来,我们边看、边听、边交流,深切
感受到了*县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中取得的显著成效和发生
的喜人变化。刚才,又听取了县委宣传部、社工部以及几个关
键职能部门和街道负责同志的汇报发言,大家结合各自的工作
实际,谈了进展、讲了问题,也提出了思路,讲得都很好,很
有针对性,也很有启发。
总的来看,*县委、县政府对创建工作高度重视,部署有
力,措施扎实。全县上下形成了思想上高度统一、行动上步调
一致的良好局面。通过几年来的不懈努力,*的城市面貌焕然一
新,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城市管理精细有序,居住环境更加优
美;公共服务深入人心,市民的文明素养和社会的文明程度都
得到了显著提升。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县委、县政府坚强领导
的结果,是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团结拼搏、辛勤付出的结果。在
此,我代表市委,向所有为*创建工作付出心血和汗水的同志
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一场提升城市综合实力、塑造城市美
好形象、增进人民群众福祉的持久战、攻坚战。当前,*的创建
工作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
求,我们既要看到成绩,坚定信心,也要正视差距,补齐短
板。下面,结合今天的调研情况和大家的发言,我再强调三点
意见。
一、坚守“为民惠民”的创建初心,在提升群众幸福感和获
得感上实现新突破
文明城市创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是为了人民。一座城
市的文明,最终要体现在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民群众的笑脸
上。创建工作做得好不好,不是看牌子拿了多少,而是要看老
百姓的日子过得舒不舒心。我们必须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
发展思想,将“创建为民、创建惠民、创建靠民”的理念贯穿
于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真正把创建的过程变成了解民情、
集中民智、改善民生、凝聚民心的过程。
第一,要聚焦民生关切,在精准解决急难愁盼问题上用心用
情。创建工作不能搞“花架子”,必须紧盯群众最关心、最直
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要持续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
事”实践活动,把力量和资源向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
倾斜。例如,老旧小区的改造提升,不能仅仅停留在“面
子”上的粉刷,更要做好“里子”工程,像管网改造、加装电
梯、增设停车位、完善养老托幼设施等,都要作为重中之重来
抓。对于农贸市场的管理,要从环境卫生、食品安全、诚信经
营等细节入手,让老百姓的“菜篮子”拎得更放心、更舒心。
对于交通拥堵、停车难等“城市病”,要综合施策,科学规
划,见缝插针地增加公共停车资源,优化交通组织,让市民出
行更加便捷。要把群众的“表情包”作为我们工作的“风向
标”,把群众的“满意度”作为检验我们工作成效的“度量
衡”。
第二,要优化公共服务,在推动发展成果共享上提质提
效。文明创建是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的
重要抓手。我们要以创建为契机,不断织密扎牢民生保障网。
要持续加大对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领域的投入,推动优
质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根据调研数据,*县近年来在
城乡供水一体化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城乡规模化供水覆盖率
大幅提升,惠及了超过18万山区群众,这就是实实在在的惠民
之举。我们要继续巩固和扩大这样的成果,推动城市污水处理
率持续稳定在97%以上的高水平,加快燃气管网向老旧小区的延
伸覆盖,让现代化的生活便利惠及更多家庭。要加强对窗口单
位、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升服务意识和业务能
力,让群众在每一次办事、每一次消费中,都能感受到城市的
温度和文明的善意。
第三,要激发主体意识,在凝聚全民共建合力上创新创
优。人民城市人民建,建好城市为人民。创建文明城市,群众
既是最终的受益者,更是最重要的参与者和建设者。我们要畅
通民意表达渠道,通过设立“随手拍”曝光台、召开居民议事
会、开展线上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鼓励群众为城市管理“找
茬挑刺”,为城市发展建言献策。要健全“百姓点单、中心派
单、志愿者接单”的服务模式,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
心(所、站)的广阔平台,精准对接群众需求。例如,我们了
解到*县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线上平台已经累计孵化了超过3000个
志愿服务项目,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载体。要持续擦亮“*美
人”等志愿服务品牌,让“有时间做志愿者、有困难找志愿
者”成为社会新风尚,引导广大市民在参与中提升认同感、责
任感和归属感,形成“人人关心创建、人人支持创建、人人参
与创建”的生动局面。
二、树立“常态长效”的治理思维,在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
水平上实现新突破
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重在建设,贵在坚
持。一阵风、运动式的创建,即便一时取得了效果,也难以持
久。我们必须摒弃“为创而创”“临时抱佛脚”的错误思
想,下足“绣花”功夫,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