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副市长在全市财政系统三季度工作总结暨四季度攻坚冲刺会议上的讲话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副市长在全市财政系统三季度工作 总结暨四季度攻坚冲刺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全市财政系统三季度工作总结暨四季度攻坚冲刺会议,核心是复 盘前三季度工作、分析当前短板、敲定四季度举措,确保全年财政目标圆满落地。 前三季度,面对经济复苏中的不确定因素和“保运转、保民生、促发展”的多重压 力,全市财政系统紧扣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拿出“闯”的劲头、“实”的作风,推动 财政运行交出了“稳中有进、质效双升”的答卷。从关键数据看,前三季度全市一般公 共预算收入完成328.6亿元,同比增长8.5%,其中税收收入246.9亿元,占 比75.1%,较去年同期提高3.6个百分点,收入“含金量”持续提升;一般公共预算支出 完成592.4亿元,同比增长6.8%,教育、医疗、社保等民生支出占比达70.2%,重点 领域保障有力;政府债务化解完成年度目标的72%,基层“三保”零风险,为全市经济 社会发展筑牢了财政根基。但我们也不能忽视问题:部分县区税收增长低于全市平 均水平,个别项目支出进度滞后,这些都需要在四季度集中攻坚解决。下面,我讲 五个方面意见: 一、锚定“稳”的基调,三季度财政运行实现量质双升 稳是财政工作的“压舱石”,前三季度我们始终把“稳财源、稳支出、稳预期、稳 运行”作为核心任务,通过精准施策、靶向发力,推动财政运行从“稳总量”向“提质 量”转变。 (一)财源培育“实”,收入底盘持续加固 财源是财政的“源头活水”,我们坚持“抓大不放小、扶优不汰劣”,既壮大主导产 业“主力军”,又激活市场主体“生力军”,让财源结构更优、韧性更强。一是主导产 业“扛旗领跑”。聚焦全市“4+3”主导产业(装备制造、新材料、食品加工、电子信息四 大支柱产业,文旅、物流、康养三大特色产业),累计拨付产业扶持资金43.2亿 元,推动产业链延链补链。其中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前三季度产值突破900亿元,贡献 税收39.2亿元,同比增长12.5%;*汽车零部件产业园通过财政奖补引进上下游企 业25家,新增税收2.3亿元,带动5200余人就业。比如*重工,借助5000万元财政贴 息贷款更新生产线后,前三季度产值同比增长19%,缴税增加3300万元。二是中小微 企业“焕发生机”。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前三季度为市场主体减负69.5亿元,其中 增值税留抵退税30.2亿元、小微企业所得税减免18.8亿元、社保费缓缴13.1亿 元,惠及企业和个体工商户13.2万户。*县*电子厂是一家从事手机配件生产的小微 企业,今年5月享受880万元留抵退税后,新增2条生产线,前三季度销售额增 长48%,带动220名群众就业。三是新兴业态“破局成长”。拨付8.8亿元专项资金支持 数字经济、直播电商等新领域,培育市级电商示范企业35家、网红直播基 地7个。*市“云上*”直播基地获1200万元财政补贴后,入驻主播团队50个,前三季度 带动农产品销售16亿元,相关产业税收达1.9亿元,同比增长38%;*区数字经济产业 园引进企业62家,贡献税收1.02亿元,成为新增长点。四是存量税源“挖潜增效”。联 合税务部门开展“税源排查、欠税清理”专项行动,排查企业3300余家,清理历史欠 税2.1亿元。*区对29家房地产企业核查后,追缴欠税4500万元;*县建立“政府+税 务+运输协会”机制,规范交通运输行业税收,新增税收720万元。 (二)支出保障“实”,重点领域精准发力 我们坚持“民生优先、项目为王”,把资金用在刀刃上,前三季度重点领域支 出“不缩水、不打折”,切实保障了发展急需和群众期盼。一是项目建设“加速跑”。建 立“重点项目资金保障清单”,对188个市级重点项目实行“一项目一方案”,累计拨付资 金158.6亿元,项目开工率93%,完成年度投资的79%。*高速改扩建拨付33.2亿 元,完成总工程量88%,预计年底通车,比原计划提前3个月;*水库拨付18.8亿 元,大坝主体完工,建成后可解决3县22万群众饮水和5.2万亩农田灌溉问题;*产业 园标准化厂房拨付10.2亿元,建成厂房48万平方米,入驻企业41家。二是民生福 祉“暖人心”。民生支出占比达70.2%,较去年提高2.1个百分点。教育方面,拨 付90.8亿元新建改扩建学校45所,新增学位6.1万个,落实“两免一补”惠及87万名学 生;医疗方面,拨付69.5亿元将城乡居民医保补助提至每人每年670元,新建乡镇卫 生院16个,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覆盖率98.5%;社保方面,拨付93.8亿元发放低保 金29.2亿元、特困供养金7.1亿元,惠及43万低保对象、5.5万特困人员,退休人员 养老金月人均增加125元。三是乡村振兴“出硬招”。整合涉农资金87.6亿元,重点支 持产业、基建和环境整治。产业上,培育龙头企业30家、示范合作社60家,*县优质 水稻基地获5200万元补贴,带动1.3万户农户户均增收3200元;基建上,新建改建农 村公路390公里、供水工程65处,解决16万群众“出行难、饮水难”;环境上,完成厕 所改造8.8万户,*镇*村投入850万元打造和美乡村示范点,村容村貌显著提升。四 是科技创新“强赋能”。拨付科技资金27.5亿元,支持研发、平台和人才建设。*研究 院获5.5亿元支持,攻克技术15项、申请专利50项;240家高新技术企业享研发加计 扣除,减免税额8.2亿元,*科技获3200万元补贴研发新型节能材料,市场占有率 达32%;引进高层次人才125名,发放补贴2.3亿元,为创新提供人才支撑。 (三)预算管理“实”,资金效益持续提升 我们坚持“过紧日子”思想,把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通过精细化管理让财政 资金“花得值、用得好”。一是零基预算“破旧立新”。打破“基数+增长”模式,对非刚性 支出全面压减,前三季度压减一般性支出8.6亿元,整合专项资金15.2亿元。比如市 级部门会议费压减25%、培训费压减30%,腾出资金2.3亿元用于民生项目;整合农 业、水利等领域专项资金8.5亿元,集中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二是绩效管理“全程覆 盖”。对120个重点项目开展绩效评价,涉及资金180亿元,发现并整改问题32个,追 回低效资金2.8亿元。*市污水处理厂扩建项目因进度滞后,收回财政资金4500万 元;*县乡村道路养护项目绩效评价后,优化资金使用方式,节约成本600万元。三 是国库管理“提效增速”。推行“库款直达”机制,前三季度直达资金拨付126亿元,平均 拨付时间缩短至3个工作日,较去年提速40%。比如义务教育补助资金直达学校,确 保学费减免及时到位;农资补贴直达农户,28万农户在10日内收到补贴款,保障春 耕生产。 (四)政策落实“实”,市场主体添力赋能 我们把政策落实作为“硬任务”,确保红利直达市场主体,为经济复苏注入“财政 动力”。一是政策宣讲“全覆盖”。组织200余场政策宣讲会,覆盖企业1.5万户,发放 手册5万余份。*区组建“政策宣讲团”,上门为800家企业解读减税降费政策;*县开 通“财政政策热线”,解答企业疑问3000余次,解决问题450个。二是补贴发放“零延 迟”。对稳岗返还、社保补贴等政策,实行“线上申报、即时审核、快速拨付”,前三 季度发放稳岗返还资金4.2亿元,惠及企业8500家、职工28万人;发放创业补 贴1.8亿元,扶持创业者3200人,带动就业1.5万人。三是融资支持“解难题”。设 立2亿元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金,撬动银行放贷15亿元,帮助350家企业解决融资 难。*市*食品厂通过风险补偿机制,获得贷款800万元,扩大生产后新增就 业120人;*县为20家小微企业提供“财政贴息+担保”,降低融资成本40%。四是营商环 境“再优化”。推行“一网通办”,财政业务线上办理率达95%,企业注册、退税等事项平 均办理时间缩短至1.5个工作日。*开发区实行“财政服务专员”制度,为企业提供“一 对一”服务,解决涉税、补贴等问题280个。 二、聚焦“进”的目标,重点领域工作彰显财政担当 进是财政工作的“动力源”,在稳的基础上,我们围绕“抓项目、补短板、惠民 生、强县域”的部署,把财政资金转化为发展动能,推动各项工作取得新突破。 (一)项目攻坚“进”一步,投资拉动见实效 项目是发展的“生命线”,我们坚持“项目为王”,用财政资金撬动社会投资,让项 目早落地、早见效。一是前期经费“给足保障”。拨付项目前期经费5.2亿元,支 持120个项目开展规划、设计和环评,其中*高铁南站配套项目获8000万元前期资 金,提前6个月完成规划设计;*化工园区基础设施项目获6000万元,推动土地平整 和道路建设,为企业入驻创造条件。二是社会资本“积极撬动”。通过PPP模式、政府 购买服务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45亿元参与项目建设。*市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引入社 会资本8亿元,预计年底投产,年处理垃圾30万吨;*康养小镇项目引入社会资 本12亿元,建设养老公寓和医疗中心,可提供床位5000张。三是进度督导“紧盯不 放”。建立“周调度、月通报”机制,对支出进度低于80%的项目约谈县区负责人,前三 季度督促28个滞后项目加快进度,追回闲置资金3.2亿元。*县文化中心项目因进度 慢被约谈后,1个月内完成投资2.5亿元,达到年度目标的90%。四是建成项目“管好运 营”。拨付2.8亿元用于项目后期运营,*市体育中心获5000万元运营资金,开展惠民 活动200余场,接待群众50万人次;*农村污水处理项目获8000万元,保障120个村的 污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行。 (二)民生改善“进”一步,群众福祉再提升 我们始终把“人民满意”作为出发点,从群众急难愁盼入手,让财政支出更有“温 度”。一是就业创业“全力支持”。拨付就业资金15.6亿元,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2万人 次,举办招聘会200场,帮助8.5万人实现就业。*市开展“电商培训”,培训学 员3000人,带动500人创业;*县设立“返乡创业补贴”,为200名返乡人员发放补 贴400万元,带动就业1000人。二是住房保障“应保尽保”。拨付保障性住房资 金28.5亿元,建设公租房5000套、改造棚户区1.2万户,其中*区公租房项目建 成2000套,已分配1800套,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县棚户区改造项目完 成800户改造,居民居住条件显著改善。三是公共服务“补齐短板”。拨付12.3亿元改 善公共服务设施,新建社区养老服务中心50个、农村幸福院80个,*市*社区养老中 心获得800万元资金,提供助餐、医疗等服务,惠及老人2000人;新建农村文化广 场100个,配备健身器材500套,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四是特殊群体“重点关爱”。拨付 特殊群体保障资金9.8亿元,为残疾人发放补贴3.2亿元,惠及12万残疾人;为困境 儿童发放补助2.5亿元,保障5万名儿童基本生活;为退役军人发放安置和优抚资 金4.1亿元,解决退役军人就业和生活问题。 (三)县域经济“进”一步,城乡差距再缩小 我们加大对县区的支持力度,让县区有更多财力抓发展,推动城乡协同发 展。一是财政体制“让利县区”。调整市与县区财政分成比例,市级向县区让利6.5亿 元,其中对财力薄弱的*县、*县额外补助2.3亿元,增强县区自主发展能力。*县获 补助后,将资金用于产业园区建设,新增税收1.2亿元。二是县域产业“精准扶持”。 拨付县域产业发展资金25.8亿元,支持县区发展特色产业,*县获3亿元支持优质果 蔬种植,建设种植基地5万亩,带动2万户农户增收;*县获2.5亿元支持纺织产 业,引进企业15家,新增就业8000人。三是基础设施“城乡联通”。拨付城乡基础设施 资金32.6亿元,建设城乡公路150公里、供水管道200公里,*市实现城乡供水一体 化,解决30万群众饮水问题;*县建设城乡公交体系,开通线路20条,方便群众出 行。四是结对帮扶“携手共进”。建立市级部门与薄弱县区结对帮扶机制,12个市级部 门帮扶6个县区,投入帮扶资金3.8亿元,帮助建设项目45个。*部门帮扶*县,投 入8000万元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带动5000人就业。 (四)生态环保“进”一步,绿色发展添动能 我们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用财政资金推动生态保护和绿色发 展,让环境更优美、发展更可持续。一是污染治理“重拳出击”。拨付污染治理资 金18.5亿元,开展*河、*湖综合治理,*河治理获6.5亿元,清理河道淤泥300万立方 米,水质从#类提升至#类;*市工业废水处理项目获4.2亿元,建成处理厂2座,日处 理废水10万吨。二是生态修复“持续加力”。拨付生态修复资金12.3亿元,开展矿山修 复、植树造林等工作,修复矿山15座,新增造林面积8万亩。*县矿山修复项目 获3.5亿元,修复矿山5座,新增耕地2000亩;*区植树造林项目获2.8亿元,新增林 地3万亩,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三是绿色产业“大力培育”。拨付绿色产业资金10.5亿 元,支持新能源、节能环保企业发展,*风电项目获4.5亿元,建设风电场2座,年发 电量10亿千瓦时;*节能环保公司获2.3亿元,研发新型环保设备,市场占有率 达25%。四是节能降耗“广泛推广”。拨付节能补贴资金5.2亿元,推广节能灯具100万 盏、节能家电50万台,*市开展“绿色建筑”补贴,补贴项目30个,建筑面积200万平方 米;*县推广农业节能技术,惠及农户5万户,降低能耗30%。 三、探索“优”的路径,财政改革创新激发内生动力 优是财政工作的“突破口”,面对收支矛盾,我们向改革要效益、向创新要活 力,让财政管理更精细、服务更高效。具体体现在四个“优”上: (一)财政体制“优”化,权责划分更清晰 我们深化财政体制改革,明确市与县区、部门间的权责,让财政运行更顺 畅。一是权责清单“明确边界”。制定《市与县区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清单》,明 确教育、医疗等12个领域的权责,其中义务教育市级承担统筹责任、县区承担实施 责任,市级增加补助1.2亿元;基本医疗市级承担补贴责任、县区承担服务责任,确 保政策统一。二是转移支付“精准高效”。优化转移支付结构,一般性转移支付占比提 高至65%,专项转移支付减少30%,赋予县区更多自主权。前三季度下达一般性转移 支付98.5亿元,县区可根据实际统筹使用;专项转移支付整合为8大类,避免资金分 散。三是激励机制“引导发展”。设立县域经济发展奖励资金3亿元,对收入增长快、 支出效益好的县区给予奖励,*县、*区因财政管理成效突出,各获奖励2000万 元;设立招商引资奖励资金1.5亿元,对引进重大项目的县区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