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XX 农场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高质量收官
工作推进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这次专题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
XX 集团关于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最新部署要求,全面盘点
当前进展,精准研判形势任务,动员全场上下进一步统一思想、
凝聚共识、压实责任,以决战决胜的姿态,全力冲刺第四季度,
确保我场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取得圆满成功和实质性成效。
2025 年是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收官之年,现在距离年
底仅剩不到四个月的时间,已经到了发起总攻、夺取全胜的关键
时刻。刚才,相关部室负责同志汇报了各自领域的改革进展情况,
总体来看,成效是显著的,但问题和挑战同样不容忽视。下面,
我讲三点意见。
一、深刻认识改革成效,坚定高质量收官的信心与决心
自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启动以来,特别是进入 2023-2024
年攻坚期,全场上下紧紧围绕集团公司的战略部署,以提升核心
竞争力和增强核心功能为重点,推动各项改革任务走深走实,取
得了一系列阶段性、标志性的成果。这些成果不仅为我们高质量
收官奠定了坚实基础,更为我们应对未来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
注入了强大动力。
首先,现代企业治理体系建设迈出坚实步伐。我们坚持把完
善公司治理作为改革的重中之重,系统重塑了企业的组织架构与
权责边界。通过制定详尽的改革任务清单和责任台账将改革目标
层层分解,明确了责任部门、时间节点和预期成果,形成了“千
斤重担人人挑,人人头上有指标”的强大合力。公司治理结构持
续优化,决策机制的科学性、执行机制的有效性、监督机制的制
衡性得到显著增强。尤其是在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方面,我们打
破了传统“铁饭碗”的束缚,将经营指标与个人薪酬、岗位去留
紧密挂钩,有效激发了各级管理人员和核心骨干的内生动力。据
不完全统计,自改革深化以来,企业的项目工期平均缩短了 7%,
运营成本在部分领域实现了 3%的有效降低,这正是管理效能提
升的最直接体现。
其次,农业核心竞争力在科技创新中得到显著增强。作为农
业领域的国有企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引领农业现代化是我们
的核心使命。改革的深化,本质上是发展方式的深刻变革。我们
没有就改革而改革,而是将改革的着力点牢牢锁定在发展新质生
产力、提升农业科技水平上。通过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特
别是标准化格田改造项目的实施,不仅有效增加了 6 亩的耕作面
积,更通过优化土地布局,为大规模机械化作业和精准化田间管
理创造了条件,土地利用率和综合产出能力得到质的飞跃。科技
的赋能力量在生产实践中得到了充分验证。2024 年,我场粮食
总产历史性地达到 49.45 万吨折合 9.89 亿斤,成功实现“二十一
连丰”的壮举,这背后是科技创新带来的强大支撑。我们推广
的节水控制灌溉技术,每年可节约宝贵的水资源超过 3500 万立
方米,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高达 8000 万元以上。这不仅仅是一
组简单的数字,它代表着我们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实现资源节约
型农业的坚定步伐,也是我们服务国家“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战略的生动实践。
再次,市场化经营机制的活力得到有效释放。改革的最终目
的是要让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
束的独立市场主体。我们主动适应市场变化,在产、供、销等各
个环节注入市场化基因。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我们聚焦主责主业,
剥离非优势业务,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到最具竞争力的领域。在产
品营销上,我们积极拥抱数字化转型,拓展线上销售渠道,构建
品牌矩阵,农产品的市场认可度和附加值得到了显著提升。数据
显示,部分特色农产品的销售额实现了同比 15%的增长,这表明
我们的产品正逐步从“种得好”向“卖得好”转变。同时,成本
管控意识深入人心,“节本增效”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贯穿于
生产经营全过程的自觉行动。这种从“要我改”到“我要改”的
转变,正是市场化机制释放活力的最佳证明。
回顾过去的成绩,我们有理由感到自豪。这些成绩的取得,
是上级党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更是全场干部职工团结拼搏、攻坚
克难的结果。这些成果坚定了我们必胜的信念,为我们打赢收官
之战注入了强大的信心和底气。
二、精准对标任务要求,清醒认识收官阶段的差距与挑战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以更加严苛
的标准审视自身工作。要深刻认识到,越到收官阶段,剩下的任
务越是难啃的“硬骨头”,面临的挑战也越是复杂。对标国家和
XX 省的最新部署,对照“三个明显成效”的总体目标我们还存
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差距和短板。
第一,改革任务的推进存在不平衡性。从总体上看,我场改
革任务的平均完成率较高,部分指标甚至走在了XX集团的前列,
这值得肯定。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平均数”背后隐藏的“结构
差”。一些容易推进、见效快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但部分触及
深层次利益格局调整、需要“伤筋动骨”的改革事项,进展相对
缓慢。例如,在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探索、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全面
落地、超长产业链的风险管控等方面,我们的步子还不够大,思
想解放的程度还不够深。个别部门和单位还存在“交卷”心态,
认为主体任务已完成,可以松口气、歇歇脚了,对标高质量收官
的要求,存在“完成”与“完满”的温差。
第二,改革成果的内化和固化存在不足。评判改革成效,不
仅要看完成了多少项任务、建立了多少项制度,更要看这些制度
是否真正嵌入到日常经营管理中,是否真正转化为企业的治理效
能和竞争优势。我们必须警惕“数字改革”、“纸面改革”的现象。
比如,我们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四梁八柱”,但董事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