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在2025年全县社会工作系统经验交流会上的发言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在 2025 年全县社会工作系统经验交流会上的 发言 同志们,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 非常荣幸能有这样一个机会,站在这里,和来自兄弟单位的 各位同仁、各位专家,一起探讨交流乡村治理这个课题。说“授 课”实在是愧不敢当,更多的是一次“汇报”和“分享”。*县在 乡村治理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点微不足道的成绩,但更 多的是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修正的过程。今天,我就是来抛 砖引玉的,希望能听到大家的真知灼见,给我们传经送宝。 大家都知道,乡村是国家治理体系的“神经末梢”,这话说 得非常形象。神经末梢虽小,但它感知冷暖、传递信号,直接关 系到整个身体的健康与活力。我们*县有 54 个行政村,农村人口 占全区总人口的比例不小。这片广袤的田野,是我们最具活力、 最富潜力,也最需要我们去精耕细作的“希望田野”。如何让这 每一个“神经末梢”都充满活力、反应灵敏、健康强韧,是我们 社会工作部门必须答好的一道时代考题。 近年来,我们*县聚焦乡村这个大领域,没有搞“大水漫 灌”,而是尝试走一条“小切口·大能量”的实践路径。我们相 信,所有宏大的治理叙事,最终都要落脚到老百姓一件件具体而 微的小事上。所以,我们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 问题切入,力图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一点一滴地转化 为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治理效能和发展胜势。今 天,我就围绕“激活红色引擎,深耕善治沃土”这个主题,向大 家汇报一下我们的一些不成熟的做法和思考,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一、固本强基,筑牢乡村善治的“红色堡垒” 做好乡村治理,千头万绪,根子在哪里?我们的体会是,根 子就在基层党组织。这个“红色引擎”不发动起来,马力不足, 任何治理措施都可能悬在半空、落不了地。所以,我们做的第一 件事,就是固本强基,把这个“红色堡垒”筑得牢牢的。 首先是建强“主心骨”的战斗堡垒。我们坚持把党支部建在 网格上、建在产业链上、建在群众最需要的地方。过去,有些村 党组织开会,要么是老面孔,要么就是“为开会而开会”,离群 众远,离实际远。现在,我们推动党组织活动与村民议事、志愿 服务、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比如,村里的“敬老食堂”怎么运营, 门口的路灯坏了找谁修,这些过去可能需要层层上报的“小事”, 现在就在党支部牵头的网格议事会上,由党员、村民代表、网格 员坐在一起,七嘴八舌地就议了、定了、办了。党组织成了真正 能解决问题的“主心骨”,威信自然就高了。 其次是激活“领头雁”的先锋作用。一个优秀的村书记,就 是一个强有力的引擎。我们特别注重选拔和培养那些有情怀、有 能力、愿意为乡亲们办事的“能人”担任村干部。同时,我们给 他们压担子,也给他们搭台子。县里每年都组织村书记到发达地 区学习取经,开阔眼界。更重要的是,我们建立了一套清晰的 激励和考核机制,干得好不好,不光是上级说了算,更要看老 百姓的口碑和村子的实际变化。 最后是锻造“红细胞”的响应能力。光有堡垒和头雁还不够, 必须让每一个党员这个“红细胞”都动起来,把组织的活力输送 到每一个“神经末梢”。我们全面推行党员联系户制度,每个党 员负责联系几户群众,定期上门聊家常、听意见、解难题。谁家 有困难,谁家有矛盾,党员要第一个知道,第一个站出来。这种 “点对点”的联系,就像毛细血管一样,把党组织的关怀和温暖, 精准地送到了群众心坎上。同时,这也是一个信息收集网络,村 里的风吹草动、矛盾隐患,都能在第一时间被感知和上报,真正 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 总的来说,我们就是要把党建工作从“文件里”“会议上”, 真正做到群众的“家门口”“心坎里”,让党旗在乡村治理的第一 线高高飘扬。这个“红色堡垒”筑牢了,各项工作就有了坚强的 政治保障和组织保障。 二、精准滴灌,释放小切口撬动的“民生能量” 有了坚强的组织基础,接下来就是怎么“干”的问题。我们 的思路是,不求面面俱到,而是找准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小 切口”,用绣花功夫做深做透,以点带面,实现“一子落而满盘 活”的效果。这里,我重点分享三个我们着力最深、群众反响也 比较好的“小切口”实践。 第一个切口,是一枚“爱心积分”的点燃效应。在座的各位 可能都有同感,现在农村,特别是偏远一些的村庄,空心化、老 龄化现象比较突出。很多留守老人,物质生活有基本保障,但精 神上容易感到孤独,缺乏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甚至觉得自个儿 “没用了”。怎么把这部分群众的内生动力激发出来,让他们重 新找到价值感和归属感?我们探索的答案是——“爱心积分”。 这个制度听起来不复杂,核心就是“做好事、存积分、换实惠”。 我们联合村“两委”和村民代表,共同制定了一套非常接地气的 积分细则。比如,主动打扫房前屋后的卫生,加 2 分;帮助邻里 照看小孩或者干点农活,加 5 分;参加村里的义务植树、清扫河 道等公益活动,一次加 10 分;为村子发展提出好建议被采纳了, 一次最高可以加到 20 分。反之,如果乱倒垃圾、邻里失和,也 会相应地扣分。积分怎么用?我们在每个村都设立了一个“爱心 超市”。这个超市里的商品,不是用钱买,而是用积分换。小到 一袋盐、一块香皂,大到一壶油、一袋米,都明码标“分”。这 些商品,一部分由县财政适当补贴,更大部分来源于本地企业、 爱心人士的捐赠,以及我们社会工作部门牵头对接的各类社会资 源。这个小小的积分制度,像一根火柴,点燃了很多独居老人的 生活热情。我给大家讲个真事儿。*村有位姓李的大爷,快七十 了,儿女都在外地工作,以前他总是一个人闷在家里,院子里的 杂草长得半人高,人也没什么精神。刚开始推行积分制的时候, 他也不感兴趣,觉得是“瞎折腾”。村里的网格员小王不厌其烦, 三番五次上门跟他聊,还半开玩笑地说:“李大爷,您看您把院 子收拾利索了,能挣 5 个积分,换包烟抽抽都行啊。”一来二去, 李大爷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把院子收拾得干干净净。小王当场用 手机上的小程序给他把分加上了。月底,李大爷用攒下的 20 个 积分,去“爱心超市”换了一袋洗衣粉和两条毛巾。就是这么一 件小事,改变了李大爷。他发现,自己的劳动真的能换来实实在 在的东西,更重要的是,他觉得自个儿又“有用”了。从那以后, 他像是变了个人,不仅把自家打理得井井有条,还主动参加村里 的公益活动,看到哪儿有垃圾就顺手捡起来,谁家需要搭把手, 他总是第一个到。现在,他每个月都能攒下一百多分,成了村里 的“积分大户”,人也开朗健谈了,整天乐呵呵的。像李大爷这 样的例子,在全县还有很多。一枚小小的“爱心积分”,撬动的 是乡村的“人情味”和“精气神”。它把无形的道德风尚,转化 成了有形的价值激励,引导村民们主动参与到乡村建设和互帮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