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四季度安全生产工作部署讲话
各位同事:
当前安全生产形势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潜藏着诸多危机。前
三季度“零事故”的成绩,容易让我们产生一种“风险已得到
有效控制”的错觉,从而忽略了岁末年初这个特殊时段所面临
的“三重隐性压力”。一是长时间高负荷运转使得设备逐渐进
入“疲劳期”,性能下降、故障隐患增多;二是为完成全年任
务而进行的冲刺,导致管理精力分散,容易出现管理漏洞;三
是季节交替带来的恶劣天气和环境变化,使得安全风险叠
加,增加了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古人云。“祸患常积于忽微。”安全的堤坝,往往在看似平
静的管涌中崩溃;事故的隐患,常常隐藏在习以为常的细节
里。今天,我们以“穿透表象抓本质、直击要害除隐患”为主
线,全面部署四季度安全生产工作,力求在看似“平静”的局
面中筑牢安全防线,在“暗流涌动”的环境中把握好安全生产
的航向。
一、透视表象,解码年末安全风险的“隐蔽性陷阱”
(一)警惕“数据平稳”掩盖的风险累积。部分单位仅仅满
足于“零事故”的表面数据,对“三违”行为和轻微隐患采
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这种看似“安全”的表
象,实际上是风险不断累积的温床。例如,某车间连续四个月
未发生事故,但违章操作月均达到15起,最终因为“习惯性违
章”导致了一起严重的设备损坏事故。我们必须建立一套“风
险指数评估体系”,从“事故起数、隐患数量、违章频次、设
备劣化趋势”四个维度进行动态监测,每周生成“风险热力
图”。一旦某个区域出现红色预警,必须立即停产整改,消除
潜在风险。
(二)破解“经验主义”导致的认知盲区。一些老员工习惯
于依赖“过去的做法”,新员工则盲目照搬“师傅的教
导”,对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所带来的新风险视而不见。
在冬季,我们面临着“三个认知误区”。一是认为“低温对设
备影响不大”,然而实际上金属在低温环境下会出现脆化现
象,导致管道的耐压强度下降35%;二是觉得“干燥环境便于作
业”,却忽略了静电火花可能引发粉尘爆炸的致命风险;三是
误以为“节假日人员少更安全”,但实际上由于值班力量薄
弱,容易形成监管真空。各单位要开展一场“风险认知革
命”,通过VR模拟、情景推演等方式,让员工直观地“看
到”那些隐蔽的风险。
(三)打破“层层转发”造成的责任空转。在安全管理工作
中,存在安全文件“一转了之”、会议精神“一听了之”的现
象,导致责任在传递过程中不断“缩水打折”。某分公司的安
全检查记录显示“隐患已整改”,但现场核查时却发现只是简
单地“贴了封条,问题并未得到实际处理”。为了解决这个问
题,我们必须推行“责任穿透式管理”。公司下发的文件,必
须由车间主任“签字+批注落实措施”;班组会议必须形成包
含“问题措施责任人时限”四要素的记录;员工培训必须通
过“现场实操+闭卷考试”双合格,确保责任链条“无缝对
接”,不出现责任空转的情况。
二、直击要害,构建“全维度、穿透式”风险防控体系
(一)深挖特殊作业“人因失误”根源。在特殊作业事故
中,高达90%是由于“人因失误”导致的。我们必须从单纯
的“行为管控”向“根源治理”延伸。一是生理心理双评估。
作业人员上岗前,要进行全面的血压、心率监测和心理状态测
评。对于情绪异常、睡眠不足的人员,要立即调整岗位,避免
因身体和心理状态不佳而引发事故。二是流程固化防随意。将
动火作业等特殊作业分解为“气体检测隔离置换动火分析作业
监护完工验收”5个标准步骤,每个步骤都设置“指纹确认”节
点,杜绝作业人员随意跳步操作,确保作业流程的规范性和安
全性。三是智能监控纠偏差。在作业现场安装AI行为识别摄像
头,利用先进的技术自动抓拍未系安全带、违章动火等违规行
为,并实时推送给管理人员。如果在10分钟内违规行为未得到
纠正,系统将自动切断作业电源,及时制止违规行为,防止事
故发生。
(二)破解设备设施“亚健康”难题。设备处于“亚健
康”状态是隐蔽性最强的风险点之一。我们要建立“三级诊
断”机制。一是初级诊断(班组级)。班组员工每日通
过“听、摸、看、测”四步法对设备进行检查,重点关注设备
是否有异响、温度是否异常、振动是否正常以及各项参数是否
在合理范围内。一旦发现异常情况,要立即停机,并向上级报
告。二是中级诊断(车间级)。车间每周使用超声波检测仪、
红外热像仪等专业设备对关键部位进行精密检测,生成“设备
健康曲线”。通过对曲线的分析,及时发现设备潜在的问题和
隐患。三是高级诊断(公司级)。公司每月邀请外部专家对汽
轮机、反应器等核心设备进行全面的“设备体检”,包括